莎士比亞在世時從未達到推崇的地位,但是他得到了應有的讚揚。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爾斯將他從一群英國作家選出來,認為他在喜劇和悲劇兩方面均是最佳的。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希臘神話劇的作者們將他與傑弗裡喬叟和埃德蒙斯賓塞相提並論。儘管同時代的本瓊森在評論蘇格蘭詩人威廉德拉蒙德時提到莎士比亞缺少藝術,然而在《第一對開本》中的獻詩中,瓊森毫不吝嗇對莎士比亞的讚美,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並說:
「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顛,你有一個值得誇耀的臣民,全歐洲的舞台都應向他表示尊敬。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是屬於所有的時代!」
從1660年英國君主復辟到17世紀末期,古典主義風靡一時。因而,當時的評論家大部分認為莎士比亞的成就比不如約翰弗萊徹和本瓊森。
例如托馬斯賴默批評莎士比亞將悲劇和喜劇混合在一起。然而,詩人和評論家德萊頓卻對莎士比亞評價很高,在談論本.瓊森的時候說,我讚賞他,但是我喜歡莎士比亞。
幾十年來,賴默的觀點佔了上風,但是到了18世紀,評論家開始以莎士比亞自己的風格來評論他,讚頌他的天份。
一系列莎士比亞著作的學術評註版本,包括1765年塞繆爾詹森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馬隆版本,使他的聲譽進一步提升。
到了1800年。他已經被冠以民族詩人。18世紀和19世紀,他的聲望也在全球範圍傳播。擁護他的作家包括伏爾泰、歌德、司湯達和維克多雨果。
在浪漫主義時期,莎士比亞被詩人及文評家柯爾律治稱頌,評論家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將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成德文版,富有德國浪漫主義精神。
19世紀,對莎士比亞才華讚賞的評論往往近似於奉承。蘇格蘭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1840年在論及英國國王日益式微之後,寫道:這裡我要說,有一個英國的國王,是任何議會不能把他趕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亞國王!難道他不是在我們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嚴。像一面最高貴、最文雅、並且最堅定的旗幟一樣熠熠發光?他是那麼無堅可摧,並且從任何一個角度講都擁有無人可及的價值。
維多利亞時代大規模地上演了他的戲劇。劇作家和評論家蕭伯納嘲笑莎士比亞崇拜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詞由bard(吟遊詩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亞通常被稱為吟遊詩人,該詞意味著對莎士比亞的過分崇拜。
蕭伯納認為易卜生新興的自然主義戲劇的出現使莎士比亞風格過時了。
20世紀初期的藝術現代主義運動並沒有擯棄莎士比亞。而是將他的作品列入先鋒派。德國表現派和莫斯科未來主義者將他的劇本搬上舞台。
馬克思主義劇作家和導演貝爾托布萊希特在莎士比亞影響下設計了一座史詩劇場(epictheater)。詩人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對蕭伯納的觀點。認為莎士比亞的原始**實上使他真正的現代。
艾略特和g威爾遜爵士以及新批評主義的一些學者。倡導了一項更深入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運動。
1950年代,新評論浪潮取代了現代主義,為莎士比亞後現代主義研究鋪平道路。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亞研究是結構主義、女權主義、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兒研究等研究對象。
莎士比亞逝世大約150年後,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原作者的質疑聲逐漸開始浮現出來。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蘭西斯培根、克裡斯托夫馬洛和愛德華德維爾。
雖然所有這些候選人被學術圈普遍否認,然而大眾對這個主題的興趣一直延續到21世紀。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中的36部戲劇,以喜劇、悲劇和歷史劇分類列在下文中。
歸於莎士比亞名下的作品並不是每一個字都是他寫的,其中有一部分顯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當時普遍的一個現象。有兩部作品並沒有包含在《第一對開本》中,為《兩位貴族親戚》和《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現在學者認為莎士比亞是這兩部作品的主要貢獻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單。《第一對開本》中沒有收錄詩。
19世紀後期,愛德華道登將後期四部喜劇分類為莎士比亞傳奇劇,這個術語被經常引用,儘管很多學者認為應該稱作悲喜劇。這些作品和《兩位貴族親戚》在下表中加以星號(*)註明。
1896年,弗雷德裡克博厄斯創造了術語問題劇(problemplays)來形容四部作品——《一報還一報》、《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哈姆雷特》。
戲劇的主題單一,而氣氛很難嚴格地稱作喜劇或悲劇,他寫道。因此我們借用一個當今劇院的方便短語,將它們統稱為莎士比亞問題劇。該術語引起大量爭論,有時應用到其他劇本中,如今依舊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歸類為悲劇。其他問題劇在下表中加以井號(#)註明。莎士比亞與他人合作的劇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號(?)註明。
1856年英國傳道師慕維廉在中國翻譯托馬斯米爾納《大英國志》,書中的shakespere被翻譯成舌克斯畢。
1902年梁啟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亞這個譯名。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談》是莎士比亞作品翻譯的開始,這本書翻譯了英國傑出的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改編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談》在敘例中這樣談:是書原係詩體。經英儒蘭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fromshakespere茲選譯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
1904年林紓與魏易出版了《吟邊燕語》,書上寫原著者英國莎士比亞、翻譯者閩縣林紓仁和魏易、發行者商務印書館。《吟邊燕語》是翻譯自蘭姆姊弟(charlesandmarylamb)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林紓在《吟邊燕語》序中說夜中余閒,巍君偶舉莎士比筆記一二則,余就燈起草,積二十日書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譯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譯為《鬼沼》。
郭沫若說林紓翻譯的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集《吟邊燕語》也使我感到無上的興趣,他無形之間給了我很大的影響。
林紓與陳家麟還合譯四種莎士比亞歷史劇本事:《亨利第四紀》、《雷差得紀》(《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遺事》、《凱撒遺事》等作品。
1921年,田漢翻譯了《哈姆萊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亞全劇以戲劇形式譯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
朱生豪從1935年開始,翻譯了三十一個劇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實秋則從1936年到1969年之間,出版了當時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編有詩體譯本《新莎士比亞全集》。
主要的中文譯本是散文譯法,詩體譯本也是散文詩譯法,或者是韻體詩,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亞原著的無韻格律詩體,俞步凡首創等音節格律詩體譯法,運用等音節法忠實迻譯莎士比亞原著,無韻格律詩在漢譯上得到體現,此前所有莎譯不符合原著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俞譯本的第一輯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