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治武功方面,歷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
歷代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
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里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甚高,他說: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
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一些人罵了幾千年。
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史學家郭沫若呈給《十批書》,閱讀後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坑儒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
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在某些場合,甚至說他自己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但對於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鍾澈在評價歷代帝王時說:世界歷史上,開創龐大帝國的帝王之中,排名沒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為無論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居魯士大帝、古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古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他們的帝國早已不存在了,對世界的影響遠無法與秦始皇相比。其實,即使他們在位時,其對帝國統一性的重組也遠遠小於秦始皇。
面對秦始皇暴虐的批評,也有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
因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藉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產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
秦政暴虐嚴苛,百姓為暴秦奴役生活淒苦在始皇帝之時尤甚,這在歷史上並沒什麼異議;對秦朝或秦始皇的正面評價主要集中在統一和集權對後世的意義上。統一和集權對維護穩定十分重要,但卻使阻止了社會的自我完善的過程使社會變革非常困難,往往要到最後靠暴力手段消滅舊的統治集團來建立新的統治集團。
但由於統一、集權的觀念根深蒂固,新的統治集團很快又會重蹈舊集團的覆轍。導致華夏明出現明顯的盛衰週期。在對秦始皇作正面評價之時不能忽略他設計的這種制度的缺陷。
秦始皇是一個獨裁、橫徵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的君主,成為中國化中代表暴君的符號。
秦朝在統一天下後只歷十五年即速亡,而且也開啟中國兩千餘年的統治,影響深遠。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化、思想大爆發的情況自秦之後滅跡。
秦朝以高度組織化的政府機構來管理人民和資源,而且使用嚴酷的刑罰來保證政令的實行(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要被全部處死是陳勝吳廣率民夫揭竿起事的直接原因)。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秦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
從現在考古發現的阿房宮遺址以及秦皇陵來看,當年佔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物資來滿足秦始皇的個人虛榮感。
但另一方面,一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交融。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
對於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明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始皇仍遣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可見,長城身在後世抗擊遊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秦始皇滅六國過程中將所滅國家宮女充到自己宮中(《史記》秦始皇紀第六: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下令將宮中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在秦始皇下葬後又關閉墓門生葬了工匠(《史記》秦始皇紀第六: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由以上兩段可想知給秦始皇殉葬的宮女和工匠真正是不計其數。執行的是秦二世,焉知不是秦始皇的意思?
另外,目前考古發現秦皇陵大量分佈有陪葬坑、殉葬坑、從葬坑。從陪葬坑裡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殉葬墓裡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裡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秦政暴虐可見一斑。
歷代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不乏其人,例如: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唐朝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更新快∷∷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