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yin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青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尚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溪後向東南,終點在漢樂浪郡遂城縣(今朝鮮清川江入海處)。
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現時靠近九原的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內,便殘存著秦朝建造的長城遺跡。
不過後世不少人都質疑秦始皇修長城的意義,西漢賈君房對此的評價為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yu廣地,不慮其害……
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侵入至燕郡、代郡。可見長城身在抵禦匈奴的作用並不若想像中大。
秦始皇從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開始,大幅修築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將秦故地和原六國境內的舊道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負責馳道修築工程的大臣。
馳道來是天子專用的道路,修築馳道最初只是為了方便始皇巡遊,軍事用途不過是附帶的功能。
據《漢書賈山傳》記載,秦馳道寬50步(合今69米),約隔三丈(合今7米)載一顆樹,用來計算道路的里程。
馳道兩邊根據當地情況,種植楊,柳,槐,榆等樹。馳道的路基加厚,呈龜背形。形成一個緩坡,有利於排水,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秦棧道及秦直道。
在眾多馳道中,以秦直道最為著名。據《史記》記述,秦始皇下令修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巡遊天下,故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興建由甘泉宮(位於雲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西北)直達大漠深處的九原郡直道,達一千八百里,工程相當浩大。堪稱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不但要削平高山,還需要劈山填谷,而且所經之處地勢險惡、人跡罕至,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然而這條直道沒能完成,但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跡依舊清晰可見。
據考證,秦直道是完全純人工打造,以每六至七厘米為單位,將黃土固定打硬後,再舖上一層相同厚度的黃土。然後將之又打硬,這種建築方法稱為版築法,以版築法打硬過的土壤,會變得非常堅實。植物無法在這種土壤上發芽生根。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黃土,從而成為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可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錢糧必然是十分驚人。
可是,秦代道路並不像後世的水泥路般堅實。下雨時道路即成為一片泥濘,戰車會在泥濘地面留下車轍的痕跡。天晴後路面就會留下堅硬的車輪溝痕。車輪相距(即車軌)不同的戰車,會因與道路上留下的溝痕不同,而有行進困難的情況,這正是秦始皇推行車同軌(統一車距)的背景。
秦始皇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下令開鑿南通百越的運河。經過實地檢查,發現流往東北注入長江水系的湘江,及由桂林往南注入南海的灕江,二條河川之間距離很短,以現時單位計算只有約四十公里。如果將這二條河川鑿通,長江水系便可與南海相通。
然而,湘江與灕江之間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連失敗,直到秦始皇命使監祿(史書稱史祿)開鑿運河,終於在公元前214年以三十六道水門,完成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工程,被稱為秦鑿渠,後因灕江的上游為零水,故又稱零渠、澪渠。唐代以後,方改名為靈渠,俗稱陡河。
靈渠位於廣西省桂林市興安縣境內,全長364公里,寬十米,由鏵嘴、大小天平、洩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門等子工程組成。
鏵嘴是靈渠最主要的分水設施,位於興安縣城東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時以長石迭砌四周,中間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約6米,寬23米,長90米,前銳後鈍,狀似犁鏵。
鏵嘴將湘江水分為兩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壩所阻,因而沿著大天平,經北渠流到湘江,三分水經小天平和南渠注入灕江,即所謂的湘七灕三。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在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物保護單位之一。
近代以來,隨著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的通車,靈渠內的航運逐漸停止,但直至現在,靈渠仍被當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現時不再以水門,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湘江的水位,以解決灕江與湘江之間水位高低差的問題。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便已開始為自己的宮室大興土木,每逢滅掉一個諸侯,都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仿造該諸侯國的宮室,範圍從雍門往東直到涇、渭二水交會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行長廊互相連接起來,並把虜來的美人和鐘鼓樂器放在裡面。
據《史記秦始皇紀》記載,在建造阿房宮期間,秦始皇已打算在關中建造三百座宮殿,關外建四百座宮殿。
另一方面,史記亦記載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時,咸陽城方圓二百里內已經有二百七十座宮觀,以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並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裡邊。
宮殿名稱─史籍記載─備註:
梁山宮《三輔黃圖》位於右扶風好畤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乾縣)
曲台宮《漢書賈鄒枚路傳》東漢應劭曰:始皇帝所治處也,若漢家未央宮。
長樂宮《水經注卷19渭水下》位於渭水以南,其北為咸陽宮,兩宮之間以渭橋相連。
蘭池宮《元和郡縣圖志》位於唐朝咸陽縣東二十五里,公元前216年一個晚上,秦始皇與四名武士正是在蘭池宮附近,遇上強盜襲擊。
宜春宮《三輔黃圖》是秦始皇的其中一個離宮,位於長安城東南,杜縣東,近下杜。
望夷宮《三輔黃圖》位於涇陽縣界,北臨涇水,向北望為夷狄之處,故以此為宮名。秦二世胡亥則在望夷宮被趙高脅逼自殺。
鐘宮《三輔黃圖》位於鄠縣東北二十五里,應為秦始皇收天下兵戈銷為鐘鐻後,鐘鐻停放之處。
咸陽宮《三輔黃圖》《史記秦始皇紀》咸陽宮為秦始皇召見荊軻之處。秦始皇與群臣置酒咸陽宮。秦始皇將咸陽宮用作處理日常事務,以及群臣接受詔令的地方。
信宮《史記秦始皇紀》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下令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不久又把信宮改名叫極廟,以象徵處於天極的北極星。從極廟開通道路直達驪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並修造兩旁築牆的甬道,從咸陽一直連接到驪山。
興樂宮《三輔黃圖》秦始皇時期建造,西漢時經多番修繕,周長二十餘里。
阿房宮亦稱阿城,位於渭水南岸,雍州長安縣(今西安市)西北十四里,來在秦惠王統治期間建造,但惠王逝世卻令宮殿的建造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