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俠守護者之一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1949),日本小說家,美國文學翻譯家。文學館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聽風的歌》,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賞,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四百萬冊,廣泛引起村上現象。
村上春樹的作品展現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的輕盈基調,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村上春樹出生於京都市伏見區,為家中獨子,個性內向。
父母親都是中學日文教師,母親在婚後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雙親對春樹的管教開明嚴謹,鼓勵閱讀,因此春樹很小就可以看自己愛看的書,嗜讀若渴。
12歲時全家搬到鄰近的兵庫縣蘆屋市,家中的兩套世界文學叢書,培養出春樹對西方文學的愛好。
父親從小就輔導春樹學習日文,期望培養他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是他始終興致缺缺。村上春樹曾說: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被日本小說深刻感動過。
村上春樹討厭唸書,國中時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師打,一套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全集卻能反覆讀個滾瓜爛熟。
他自承內心有顆固執的叛逆因子,對別人給的東西怎麼樣都無法乖乖接受: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
進了神戶高中之後變本加厲,幾乎天天打麻將、和女生廝混、抽菸、蹺課樣樣都來,不過成績始終能維持在一定水準。
高中時期他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喜歡閱讀二手便宜的歐美原文小說,一段段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並沉浸於閱讀譯文的體驗。
他對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怎麼耐煩。所以英文成績始終平平,後來他在文章裡寫道:如果當時的英語老師知道我現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譯工作的話,可能會無法理解吧!
此外他也開始對美國音樂著迷,聽過亞特佈雷基與爵士信使樂團,在1964年的現場演唱會錄音帶後,他就把午餐錢省下來購買爵士唱片,從13歲到現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習慣。
高中畢業後村上報考法律系落榜,當了一年的重考生。1967年在圖書館裡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無謂地浪費了一年,他在一本英文參考書裡讀到楚門卡波堤的短篇小說《無頭鷹》(theheadlesshawk)而大受感動。也更確定自己喜歡的是文學而非法律。
後來村上重考考取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系,起先住在一間由財團法人經營的學生宿舍和敬塾(這間宿舍後來被村上寫進《挪威的森林》),住了半年後就搬到一間小公寓裡,好享有個人**的自由。
1960年代末,身處日本激進學運世代的村上幾乎不去上課。他說:高中時,我不讀書;大學時,我是真的沒讀書。他流連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爛醉,也曾徒步自助旅行,累了就露宿街頭,接受陌生人的施捨(這段經歷後來也寫進了《挪威的森林》)。
1968年開學後。村上認識了同堂上課的高橋陽子。當時陽子仍有交往對象,然在不久之後日本學運風潮(全共鬥時期)興起,兩人才開始出雙入對。
1971年22歲的村上跟陽子決定廝守終生,男方家長並不贊成村上未完成學業就草率邁出人生的下一步。但是陽子的父親意外通融明理。岳父只問了一句:你愛陽子嗎?促使同年10月,村上不顧家裡反對再休學一年(後來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學學分)偕同陽子到區公所註冊結婚,隨後搬去與陽子父親同住。
夫妻倆以白天到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館打工營生。三年後再以250萬日幣現金與銀行貸款250萬日幣。在東京西郊國分寺車站南口的地下一樓開設一家以村上寵物為名的爵士咖啡館petercat。白天賣咖啡,晚上變酒吧。
這段期間。村上一面經營爵士小店觀察芸芸眾生,一面讀書,把能找到的小說都閱讀完畢。
1975年,村上總算以論文〈美國電影中的旅行觀〉拿到大學學位,爵士店的生意也越作越好。
1977年搬遷到市中心,店內裝潢將貓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還有愛貓人雜誌前來專訪。
29歲那年,一場球賽成為改變村上春樹命運的導火線,他在柏克萊大學的一場演講上表示:
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寫小說當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區,一邊喝著啤酒我最喜歡的球隊是養樂多隊,當天是和廣島隊比賽。養樂多隊在一局下上場的第一棒是個美國人,大衛希爾頓我記得很清楚他是當年的打擊王,總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壘安打。就是那時我起了這個念頭:我可以寫一本小說。
球賽結束後村上就到文具店買了鋼筆和紙,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聽風的歌》。
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後,村上就在廚房挑燈夜戰一、兩個鐘頭進行小說寫作,但也由於寫作時間有限,間接形成第一本小說句子和章節都很短的特徵。
這部小說大約花了村上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村上將作品投稿到文學雜誌《群像》的新作家文學競賽初試啼聲,結果一舉贏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獎。
村上常說,如果當初沒有得獎,後來可能也不會寫小說了。
之後村上應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說、翻譯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1973年的彈珠玩具》。接續《聽風的歌》,描述主角們後來的遭遇。
1981年,村上夫婦賣掉經營多年的爵士小店,搬到船橋市專心寫作,第三部長篇小說《尋羊冒險記》。受村上龍啟發,村上嘗試寫出一部敘事連貫的小說,主要角色仍是前兩部作品裡的我和老鼠。
這段時間村上開始過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有充足的時間集中心力,因此第三部長篇小說句子變長。故事連貫,村上自述在這部小說裡風格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1985年費時八個月完成之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出版,一舉拿下日本文壇大獎谷崎潤一郎賞,為日本二戰後首位青年得獎者。
1986年起攜妻子在歐洲旅居三年,期中完成了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銷量排名第一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該作上下冊累積銷量達440萬本。讓村上的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末達到最高峰,確立八十年代文學旗手之地位,並被譽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識自我孤離與失落之作家。
《挪威的森林》所帶來的高度關注與成功並未讓他感到愜意與喜悅,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歐洲行返國後的久居日本念頭。
追求良好寫作環境的村上於1991年應美國友人的邀約,旅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兼駐校作家,並在翌年擔任該校東方語文學系日本文學課程之客座講師(1992年)。
旅居美國期間開始撰寫長篇小說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
在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九個月後。村上春樹鑒於媒體報導多忽略了個人見證者於事件經歷的主體性,於隨後約一年期間內參訪千餘位奧姆真理教事件受害者、見證者等其中六十二位。
首度嘗試記實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一書中對見證者當天的經歷、現場行為反應,以及奧姆事件對價值觀之衝擊進行深刻詳實之記載。
一年後的續作《約束的場所》則以平衡首作報導的立場與瞭解施害者可能動機作為探訪出發,記述親訪八位奧姆真理教信者的長篇記錄。
前後兩作均為今日參考查閱
資料中。以報導文學角度探索奧姆事件對日本國民意識衝擊之寶貴作品。
村上春樹生活規律,並以自我每日慢跑訓練、參與各地馬拉松長跑以及喜愛爵士樂、搖滾樂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費茲傑羅而聞名。旅遊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與南美墨西哥、中國蒙古,亦有開車橫跨美國大陸之記錄。旅途記事與旅居隨筆散文詳見於《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等書。
村上春樹寫作風格深受歐美文化薰陶,亦擅長歐美文學的翻譯。
台灣出版的村上作品多由賴明珠翻譯。林少華則擔綱中國近年村上作品出版的大部分譯作,兩位譯者不同的於華語世界之知名度與地位。
90年代起村上過去舊作與新作之英譯版本陸續問世。2003年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英譯本(2005年)名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小說類首位;2006年亦獲法蘭茲卡夫卡獎與弗蘭克奧康納(r)國際短篇小說獎,村上於歐美文壇地位再創新高峰。
今日被認為是日本最有希望獲得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樹應夏威夷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講授文學課程至今。他自稱自己的終極目標是寫出像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般的鉅著,此作品即後來出版的《1q84》。
2009年領取耶路撒冷文學獎時表示在一座巨大堅實的牆和與之撞擊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這一邊。
∷更新快∷∷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