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俠守護者之一魔俠─魯迅
周樹人(1881─1936),字豫才,原名樟壽,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人,為2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81年,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名為周樟壽。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
18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
1898年,17歲離開家鄉的,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並與陳衡恪結下友誼,1901年畢業。
1893年(光緒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童年的生活場景,百草園、鹹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成為後來魯迅的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來源。
魯迅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籐野先生的註解。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2年,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1904年赴仙台)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
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
在仙台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籐野嚴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佈的魯迅學年成績。
可見魯迅考得最好的是屬於社會科學的倫理學。自然科學和醫學專業科目成績較普通,只有籐野擔任的解剖學一科沒有考及格。
總成績正如魯迅在《籐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對此班上部份同學認為是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籐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1994年,渡邊襄發現成績算錯:生理學上學期60分,下學期75分,單科學年平均65分。不是分,學年總平均分,學年平均83分的倫理學等第登錄成丙等。
魯迅後來作有《籐野先生》,對這篇作品也非常重視,1935年日本巖波書店要出《魯迅選集》日本語譯。他要求執行選集編譯工作的自己的學生增田涉:我看要放進去的,一篇也沒有了。只有《籐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魯迅身後,籐野也發表《謹憶周樹人君》一文回憶魯迅留學生活。
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以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籐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紀錄電影片裡,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據永田圭介的專著《秋瑾─競雄女俠傳》在1905年秋瑾回國前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痛罵,還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1906年,尊母命回國與朱安結婚。本年秋天魯迅攜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
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
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周作人認為並未加入),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了一些東歐和俄國的短篇小說,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說集》,不過銷量平平。
太宰治(日本作家)生前接受委約,創作了一部描寫魯迅留學生活的小說《惜別》,1945年出版。
1909年,28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今紹興文理學院)校長等職務。
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文寫作)。
1912年,31歲的魯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凱做大總統後,隨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
這時,他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
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併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兼職講師。
(註:魯迅當時在北大兼職講師,並不是北大職工。因為當時蔡元培校長定規,到北大任職,必須辭去原來職務,而魯迅當時在教育部裡擔任僉事一職。這裡往往被寫北大歷史的人搞錯,生拉硬拽把魯迅也當成北大職工。)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中國雜誌《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1924年,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同人週刊《語絲》。
19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訪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魯迅與泰戈爾會見且合照。當時中國文壇對於泰戈爾訪華的評價趨於兩極化,魯迅將其訪華評價為做了一瓶香水。
魯迅共做了14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公務員,級別是薦任,機關是教育部,單位是社會教育司(司長是夏曾佑),歷任第1科科長和僉事(輔助司長的高級幕僚)。
主要的業績有:擔任國語統一會教育部代表,協調製定注音字母(與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共同提議並執筆文案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迭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