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俠保護者之一魔俠孔子
孔子(前552-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中國春秋末期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經漢朝董仲舒倡議獨尊儒術後,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文聖、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臺灣、琉球、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0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適齊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
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
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游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衛國。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回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
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
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瞭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的人生哲學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可謂因材施教。
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的社會秩序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
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有關孔子推崇的服飾詳見漢服。
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願,德之賊也。
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