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軍令之時,全身盔甲的劉仁贍正在書桌前書寫擬上報金陵的軍情折子。
劉仁贍,字守惠,本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公元900年出生,今年正好步入知天命之年。據史載,劉仁贍略通儒術,好兵書,從楊吳至南唐,他先後任過右監門衛將軍和黃、袁二州刺史等官職,其所治之處皆以善政能治而被人稱道。待到李璟即位,曾替李璟執掌過親軍,因此被陞遷為武昌節度使,治邊境重鎮鄂州。
鄂州扼長江咽喉,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鄂州北去二百餘里即是北漢之重要邊鎮申州(今河南信陽);鄂州正西方向去二百里即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另一個不起眼的小割據勢力——南平(荊南),再去不足百里,即是南平治所江陵府(湖北荊州);鄂州西南方向去二百里即進入楚國境內,再斜進一百餘里,就是朗州(今湖南常德),正是楚國現任國主馬殺廣之弟——馬希萼的勢力範圍。此前一日,據派入楚國的斥候稟告,不時有三三兩兩的少數民族士兵向朗州前進,似乎正在向朗州集結。
劉仁贍仔細看過緊急軍令,立刻站起身來,大聲吩咐屋中侍衛:「去請夫人和少爺過來。」自己則走到牆上大幅的軍事地圖前觀察了一會兒,又折回書桌前繼續書寫。
不一會兒,夫人帶著劉崇贊、劉崇諫快步進來。
劉仁贍將自己寫好的折子裝入信函,仔細放入懷中,抬頭對劉夫人和兩個孩子說道:「齊王急令,我須於六日內趕至京城。這段時間有勞夫人,你們兩個一定好好聽從母親教導。」
劉夫人聞言錯愕了一下,劉仁贍年方十五歲的小兒子劉崇諫立刻走上前來,戀戀不捨地抱住了父親的腰。
劉仁贍疼愛地撫摸了一下劉崇諫的頭髮,繼續說道:「我馬上起身前往軍營,稍作安排後,即刻出發,就不回府了。」
說完,劉仁贍掙脫愛子的擁抱,轉身出屋,絲毫不顧夫人眼中已經泛起淚花,還有劉崇諫那帶著哭音的喊叫。
第六日下午酉時,剛過饒州浮梁縣(今江西景德鎮)的直道上,一隊騎兵口中連連斥喝,命路人讓開道路,向東急馳。為首一人是一名四十歲出頭的健壯軍人,他身著一般士兵服裝,口中聲音喊得比誰都大。
他身邊一名裨將突然驚喜地喊道:「陳將軍,前方有一茶棚!」
那名陳將軍回頭看看身後一個個滿身是汗的跟隨,大笑一聲,張口喊道:「那我們就在此歇歇腳吧!」
及至茶棚跟前,他們驚奇地發現已經有十餘匹軍馬拴在茶棚石柱前。未等他們下馬,茶棚中一個略帶蒼老的聲音喊道:「敢問可是永安節度使、陳巨訓陳將軍?」
那名陳將軍立刻詫異地看去,發現茶棚中有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將軍正笑吟吟地看著自己,立刻搶下馬去,深深施禮下去:「晚輩陳誨見過邊大人!」
那名被稱為邊大人的老將軍將右手的一串黑色佛珠交與左手,右手作出請的姿式,朗聲笑道:「三年未見,陳將軍風采更甚啊!陳將軍請坐!」
「的確如此,一晃已是三年,邊大人佛相莊嚴,更甚一分啊,陳誨拜服!」陳誨將韁繩交與跟隨的人員,大步邁入棚中,在那名邊老將軍的對面坐下。
這位陳誨陳巨訓,本為閩國建州大將,現為南唐建州節度使兼侍中。而那位邊大人正是信州刺史邊鎬。南唐討閩之戰時,邊鎬時為行營招討,兩人從對陣的敵人變為惺惺相惜的同事,自然也算是熟人了。
陳誨之所以能以一名閩國降將的身份在南唐混得如此風生水起,與他所經歷的兩次建州大戰不無關係。
先者是在閩永隆二年(公元940年),陳誨於建州城下率建州刺史王延政手下敢死之士數千人,大破來犯的閩王王曦大軍。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4年),建州被南唐兵圍困,陳誨曾數度出城挑戰,唐兵多畏其勇而不敢應戰。後來建州城破,陳誨被擒,將要砍頭之時,本來已經解衣伏地的陳誨突然暴喝一聲,猛地繃斷繩索,掙脫繩索,踢倒監刑官兵,一路飛奔,竟逃入南唐當時的領軍大將查文徽大帳之中。查文徽駭異其威猛,免其罪,反用為戰棹指揮使,命他率原來的部曲跟隨著進攻福州。等到那有名的笨將馮延魯大軍敗走,南唐諸營皆潰,死者萬計。陳誨獨自率軍殿後,收所棄金帛20萬以歸,後因此功被封為劍州刺史。
此後,聽間諜都說來援閩國的吳越戍兵放棄了福州,查文徽貪功,率陳誨攻福州吳越兵。熟悉水性的陳誨潛入閩江鑿穿吳越樓船,吳越兵驚潰而敗。戰後,查文徽不聽陳誨力勸,非要進福州城,結果中伏被擒,被人餵了毒藥而放回。未進城的陳誨率領剩下的南唐將士成功身退劍州,因此功勞被加封為建州節度使兼侍中。
「世人皆謂巨訓為名將,今復見巨訓本人和所部,此印象更甚!」邊鎬指指陳誨身後的三名年青將領,開口讚道。陳誨本人渾身肌肉隆起,他身後的三名副將也都是一樣的肌肉人,看起來還真的是威風凜凜。
南唐時期,陳誨帶領的建州軍隊多由閩西北山民組成,強悍善戰,水戰陸戰皆強,號稱南唐境內最強的部隊。因陳誨所部勇猛,南唐朝廷委以南方事,名其軍為「忠義」。當後周兵南侵淮南,陳誨派其兒子德誠引卒數千赴壽春。當時,時諸將戰多不利,惟陳德誠所部出入堅敵,幾乎未嘗敗績,以一己之力挽回必敗之局。等後周無奈撤兵,陳德誠班師,被李璟特旌其軍稱「百勝」,陳德誠以此榮拜和州刺史。
「徒有蠻力而已,要不然,家父也不會私下喚為阿鐵,認為我本來適合打鐵而已!」陳誨大笑說道。這也是歷史所載的一段趣事,這陳誨天生體質矯健,始生數月,小腳丫就勁道十足,都可以穿起鞋,其父異之,感歎此子自小力大,至少可以打鐵渡日,因名為之阿鐵。
「唉,家父小時為我起小名康樂,反而弄得我這一輩子並沒有多少康樂,只能向佛前求個心靜了!」邊鎬聞言,哈哈大笑回道。
「邊大人以佛入兵,實為領兵之上層境界,巨訓不如也!邊大人,這幾個小輩分別是我忠義軍副將鄭彥華和犬子陳德誠、陳德勝,你們快快拜見老將軍!」陳誨大聲笑道,將身後三人介紹給邊鎬。鄭彥華也本為閩國大將,於福州之戰時投誠南唐。
陳誨一生聲望卓著,他於公元962年6月,因病辭職,後主李煜親自登門慰問,恩寵顯赫。陳誨辭職後,其弟繼為劍州刺史及忠義軍節度使,其子德誠後為和州刺史,諸子悉至顯官,可謂一代將帥之家。
「拜見邊將軍。」三人齊齊上前一步,大禮拜道。邊鎬急急攙起,並抬頭向陳誨笑道:「巨訓將軍,你倒是嚴格服從軍令,只帶了三名青年將領;我心底子軟,禁不起這幫孩子們纏磨,帶了七名軍中將領。」
隨後,邊鎬將自己身後站成一排的將領一一介紹給了陳誨。
邊鎬本為金陵人士,年輕時即跟隨南唐烈祖李忭,從通事舍人幹起,以通敏著稱。在李保大元年(公元943年),邊鎬以監軍之職出兵鎮壓循州張遇賢起義,一戰成名;保大三年(公元947年),邊鎬以行營招討的名義兼任撫、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隨南唐軍隊伐閩成功,戰後南唐諸將皆爭功,唯邊鎬不發一言,被李璟封為信州刺史。
不過,正因為其與事無爭的「菩薩」性格,在公元951年率軍平定楚國之時,邊鎬治軍不利,失去了對軍、政的控制,全軍覆沒,從湖南逃回,被削官為民。當南唐與後周淮南大戰之時,邊鎬被重新任命為將領,但被後周軍隊生擒,周世宗柴榮曾任命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但等到雙方議和,邊鎬又被遣返,從此不被重用。
「這正說明我軍中可選將才太少啊,不如邊大人麾下人才濟濟啊!」陳誨大笑幾聲,將面前已經放涼的茶碗端起,一飲而盡,然後一抹嘴,對邊鎬說道:「邊大人,天時尚早,你我當下合軍,急馳一百四十里,至池州驛站你我再把臂言歡如何?」
「好主意!信州的兒郎們,起程了,給我抖起精神來,別讓建州健兒們看不起啊!」邊鎬也將面前茶碗一飲而盡,重重地放在桌上,扔了一貫錢在桌上,自己率先起步向棚外走去。
「走嘍!」一大群人爭先恐後地奪門而出,紛紛跳上馬匹,狂喊大笑著打馬而去。
提示:您有13條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