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風雲南唐

龍騰世紀 第七十四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四) 文 / 夜聽雨過聲

    打鐵就要趁熱。宴飲當中,林楓毫不顧忌什麼「食不語」的刻板教條,繼續將強國三疏辯論賽的注意事項一一列出,並建議請李璟出席辯論賽,但現場不發言;李景遂作為辯論賽現場主持人,主要負責維持秩序,引領辯論方向,但不參與具體辯論;林楓自己則作為辯論賽條款解釋人的身份出現。

    怪不得說中國人談大事都是在酒桌上呢。李璟喝了兩杯美酒,心情高興之下,不僅全部同意了林楓的建議,還大手一揮,應允林楓所提議的江文蔚、徐鉉、游簡言、蕭儼、韓熙載、廖居素等人全部參與辯論,還特別允許林楓作為辯論賽的正式成員參與其中。

    看著這場影響深遠的飯局即將結束,林楓決定趁勝追擊,站起身來鄭重諫道:「陛下,在微臣的設想當中,辯論賽的主要目的是統一變革思想,合力推動變革。微臣相信,經過一番爭論,朝廷重臣會充分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變革將會如願啟動。

    但為了避免變革流於形式,虎頭蛇尾,有始且有終,微臣建議在我朝自上而下全力推動的同時,可否考慮讓林楓通過先軍、後政的順序,分別選擇一個基層軍隊、一個州縣,先後嘗試開闢變革試驗田,作為我大唐變革的試點,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從而從下自上地呼應變革?」

    李璟略一思索:「善!請愛卿籌謀方案,呈條陳於朕。」李景遂開始指揮宮女、太監收拾現場碗碟。

    待幾位王爺在御案前坐定,林楓繼續諫道:「陛下,變革成改與否關鍵在於行動,在於做實事。而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人,事之成敗,也完全依賴於人。

    天下之大,英才可謂浩若繁星,林楓只是非常僥倖成為陛下看中的一個。變革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多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支撐,來推動,微臣擬出了招賢十題,希望陛下開恩科,向天下誠證各方面英才,請陛下過目定奪。」林楓說完,將自己懷中的幾張紙呈了上去。

    李景遂有些動容,感歎道:「想當年,先皇將集英殿改為招賢書院,招攬了天下英才,群賢齊聚,方才造就了我大唐如今之盛世。今日,陛下得林楓之提議,若再開招賢之門,相信父皇在天之靈必會倍感欣慰。」

    李璟將幾張紙先後翻閱了幾遍,看得無比仔細,然後將紙張遞給了李景遂,扭頭向林楓問道:「朕看愛卿十題,似乎並不關心貼經、墨義、詩賦之類的內容,只著重於日常之用啊。」

    在內心深處,林楓就對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之類的胡扯十分不屑,一個一千多年前、定無居所、不忠國不愛家的流浪漢隨便說幾句話就成了至理名言?他的語錄用得好不好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盛衰?《論語》能教人如何丈量土地嗎?能教人計算打一場仗需要多少糧食嗎?論語能讓面前兇惡的敵人立刻放下屠刀嗎?如果治理天下這麼簡單,那後世隨便找一個人,百度一下,弄一本語錄,豈不是都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

    在西方,康德就將《論語》看成「不過是給皇帝制定的道德倫理教條」;黑格兒對孔子的評價也同樣不高,認為他只是「一位實際的世間智者」,其學說是一種「道德哲學」,「沒有一點思辨的東西,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用林楓的理解,《論語》不就是孔子這個所謂名博主的微博嗎?說話顛三倒四,東一鎯頭西一棒槌的,如果將之奉為治理國家的圭臬,其謬大矣。

    「在微臣看來,國之盛衰只是國力強弱的直接表像,而國力強弱體現在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多個方面。而貼經、墨義、詩賦,這些至多只涉及政治、文化等領域,而經濟、科技,更需要日常實踐,更依賴日積月累,只怕貼經詩賦就幫不上多少忙了。縱觀歷史長河,依賴經濟發展、科技發達而雄霸天下的例子枚不勝舉。」林楓邊整理思路,邊緩慢講述。

    「不見得吧?漢武帝獨尊儒術,遠逐匈奴,造就一時盛世,不正是儒學治世、經書治世的最好佐證嗎?」李弘冀不服氣林楓今天的風頭出盡,忍不住反擊道。當然,在向來對詩賦不感冒的李弘冀眼裡,詩賦也只是文人們無聊的呻吟罷了。

    「燕王殿下,微臣斗膽請問如何解釋長城的建立?」林楓有些好笑,如果只是想這樣簡單地證明貼經可以治世,也太小兒科啦吧?

    「這……」李弘冀一時不明白林楓跳躍的思路,無法再接下去。李璟其他幾個人也都蠻有興趣地看著這兩個人爭辯,自隋朝開科試舉以來,科舉都是這樣設置的,這林楓又有什麼新的論調不成?

    「如果脫離了中原內部的紛爭,站到更廣闊的角度來看歷史,自古以來,其實南北對抗才是這個天下的主旋律。南呢,主要是指漢族,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北呢,就是我們所說的蠻夷,從有歷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起,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突厥、回鶻、羌等強悍民族紛紛先後稱雄,鷹視中原。」說到這裡,林楓環視一下,發現幾個人都是若有所思的模樣,知道這種新鮮的歷史論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我們經常自稱漢民族強大無敵,但看看歷史,我們被少數民族壓著打的時刻遠多過於我們威震四方的時刻,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就是最好的明證。眾所周知,遊牧民族可從來不講什麼墨義、貼經、詩賦,軍力強弱與貼經並沒有多大關係。這正說明了治理國家、稱雄天下單純地依靠墨義、貼經之類的,只怕不是十分可靠。」林楓語調放緩,有些沉重地說道。

    「以前,林楓曾跟鄭王殿下談過以北統南者眾,以南統北者鮮的論調,其實,原因很簡單,北方政權從來都是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較量中成長起來的,磨礪出來的,所以北方軍力才能一直雄於南方;長城呢,其實是我們漢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只能被動防守的最直接證明。長城,可以說是我們漢民族最大的恥辱!」

    林楓長吁了一口氣,仰起頭來看了一眼殿頂,努力平靜一下心態,繼續說道:「現在,晉石敬瑭這個兒皇帝贈燕雲十六州於契丹,連長城這道地理屏障都不要了,中原天下只怕從此無寧日矣。」

    「是,漢武帝曾遠征匈奴,曾勒石燕然,但漢武帝能贏是因為有了建漢近百年的積累,而此戰過後,漢朝國力大損,再難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慷慨激昂和渾厚底氣。林楓今天說了這麼多,繞了那麼遠,絕不是針對燕王殿下,只不過是想從軍力的角度說明,治理天下是一項非常繁重複雜的龐大工程,如果單靠熟讀一兩本經書、會背三五句名言,那只是一種神話,甚至是一種笑話。」

    林楓說完,殿中幾個人都沒有接話,他們都是在傳統儒教的長期教育之下成長的,對這種顛覆性論調的衝擊力感受最為明顯,正處在心神振蕩的過程中。

    「永遠不可否認,墨義、貼經對於我們的國家統治、選擇優秀人才不無裨益,但微臣認為這些不應該是全部,也不應該是唯一。前唐軍隊得以征服四方,恐怕誰也不能否認馬蹬的普遍使用和唐刀的鋒利無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吧,這就是科技的力量。」林楓緩緩結束了自己的長篇陳詞。

    林楓在心裡發誓,只要他在這裡,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努力避免宋朝那種躲在儒學裡意淫,對外自我閹割、自解武裝直至喪權失國的羞辱局面。

    好久,都沒有人說話。

    「林愛卿,剛才朕以為你的神夢已經夠嚇人,誰料想,你的思想認知更嚇人啊,只怕朕與大家都要好好思量一番才行。現在,朕有些理解你的招賢十題啦,你且細細講解緣由吧。」李璟有些艱難地說道。

    看來,我的洗腦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林楓心中暗想,這也是沒有辦法,在變革不能在基層星火燎原的情況下,只能從李璟這樣的金字塔頂尖開始改變思路。如果自己的想法連最高決策者都不理解的話,下面的人更不會理解,也更不會去執行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