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母儀天下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一章 誰能殺人(下) 文 / 醉臥風陵

    高氏看了半天世瑤,竟然笑了起來,「哀家當年的確深信不疑,可是,連你一個孩子都懷疑的事情,哀家若是堅持相信,豈不是白白的經了這許多年的風浪。」

    「臣女不敢。」世瑤低頭言到。

    高氏笑笑,眼中都是瞭然,「當時初見此圖,流民衣衫襤褸,餓殍遍地,哀家心中只有震驚。如今細細想來,鄭俠不過是小吏,看守城門而已,他這幅畫,他那個人,怎麼可能直達天聽?」

    「可是臣女聽說,這鄭俠是王公親自選拔的。」

    高氏微微點頭,將畫擱到一旁,「的確是王安石親自任命的,王安石身為宰相,對於這樣的小官吏都能悉心在意,一時也傳為美談。那一年大旱十月,宮外的情形哀家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流民遍地卻也是有所耳聞。只是天無常數,水旱災害向來都不可避免,朝廷的重點都在安撫百姓身上,誰也沒想到突然就生出了那樣的變故。」

    「天無常數,王公主張興修水利,不是正可以抵禦天災?」世瑤問道。

    「興修水利,並不是一時就能見效,況且,王安石將興修水利的費用攤派於民,大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是最不得人心之處。而這幅圖若是旁人獻上來的,先皇一定不會那麼驚心,就連哀家和先太皇太后,也不會那麼相信,正因為是鄭俠,才有震懾人心的作用。可是,那時候王安石一黨除了在皇帝面前力爭之外,沒有一點有效的辦法。而朝野內外,更是人心惶惶。皇帝就算是想支持他們,也是不能夠的。」

    對於熙寧變法的許多弊病,世瑤是有所瞭解的,興修水利雖然是對當地百姓有利,然而,平民的手上難有餘錢,此舉的確是有些勉強。但是,大規模的水利興建,朝廷也是拿不出錢來的。雖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卻卡在了錢財上面。而高氏的意思世瑤也聽明白了。要想辦成變法這樣的大事,有正直的品行還不夠,還得有應對各種陰謀陽謀的能力,顯然,之前的王安石,現在的蘇軾,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那陛下打算如何處理蘇相公外調之事?」

    「仍舊回杭州吧!」高氏的臉色也帶著幾分惋惜,「哀家估計用不了幾日就會有人請奏。到時候。賞他個龍圖閣學士的頭銜也算風光。」

    龍圖閣學士聽著好聽,卻不過是個虛銜,正是的職務。杭州知府而已。「以蘇相公才幹,區區知府,實在是委屈了。」

    高氏卻歎道,「有哀家在時,他還可以做一任知府,哀家不在了,還不知道他將來會如何呢。」

    章惇為相的時候,蘇軾先是被貶到了嶺南,很快又被貶到了海南,路途之中就連幼子都夭折了,實在是其情可憫。世瑤揣度著高氏也有些不捨蘇軾之才,只是顧慮他的性情過於耿直,難成大事。然而,她卻覺得以蘇軾才華,必不至半點韜略也無,如今把兩邊都得罪,也有許多灰心喪氣、故意為之的意思,若是委以重任,未必看不清形勢。世瑤略微上前,低頭言道,「臣女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連日來秋講都是談論變法之事,諸公的意見,卻越來越相悖,這中間雖然不乏為國之心,然而,也有許多是因為有人私心自用而激起的意氣之爭。長此以往,臣女只怕人心浮動。」

    世瑤說的話,何嘗不是高氏所擔心的,而那個私心自用的人,卻恰好是皇帝真正欣賞的,高氏這個掌握天下的太皇太后,也不得不慎之又慎。「那依你之見呢?」

    「臣女有一言,不知陛下是否能夠考慮。青苗、募役等法,於國家大有裨益,然而驟然施行,必定會引起慌亂,況且官吏們也是良莠不齊,對於新法有不少曲解之處,致使百姓聞之色變。」

    高氏點點頭,示意世瑤繼續說下去。

    「臣女覺得,目前變法有兩大難處,一是無人可以統御大局,二是百姓經過熙寧之變,對新法多有牴觸。這兩難還以頭一難為要,一時恐怕無法解決,有先前的教訓,更要慎之又慎,稍有不妥,只怕動搖國本。」

    「你說的不錯,這些都是哀家擔心的地方。」

    「只是變法之事在皇上心中已經成了千秋萬世的功業,章公一來,對皇上來說更是欲罷不能。若是任章公任意施行,必將後患無窮。何不就讓蘇相公在一府一縣先實施起來,有了成效之後,再慢慢推廣全國。若是不成,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高氏凝望著世瑤許久不語,「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以蘇軾的能力,治理區區府縣,也不會出太大的差錯,總有不妥,也便於轉圜。只是,對杭州百姓,卻頗有些不公。」

    世瑤笑道,「若是大事可成,卻是旁人求不來的福分。」

    「杭州富庶,此事必須慎重。」

    世瑤心中隱約覺得越是富庶之地就越發的合適,不過,她今日話已經說得太多,再也不敢深勸,只是低頭答了聲,「是,臣女考慮欠妥。」

    高氏看著世瑤頗有幾分讚許,「你這個想法很有些意思,比那些老傢伙無謂爭來爭去有用得多,至於細節,哀家會跟眾大臣再商議。」

    「臣女不過是信口胡言,若是能有用處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還請陛下莫怪才是。」

    「怎麼會怪你,哀家倒是覺得爭論了這麼些日子,變與不變,行與不行,都沒個像樣的主意。倒是你這個法子,雖然不是盡善,但總算是能解決些實際的問題,比那些個迂腐之人強太多了。只是哀家卻有些奇怪,蘇軾跟孟家一向沒什麼交情,你如何總是為他說話?」

    「臣女哪兒敢刻意為誰說話,只不過這些天跟著陛下聽了些,心裡覺得蘇相公那樣的人,是可以為陛下分憂的。」

    這話若是旁人說了,高氏一定會懷疑是有人故意指使的,可是世瑤家世擺在那裡,進了宮之後也是規行矩步的,她就是想懷疑,也找不到目標。「你這孩子到知道為哀家著想,不枉哀家疼你一場。」

    「臣女能為陛下略盡勉勵,不勝欣喜。」

    高氏歎息道,「好孩子,你比皇上更知道哀家的心。」

    趙煦,他大概只知道朱太妃的心,對於其他人,恐怕都是沒有心的。世瑤最不願意提起的,大概就是他了。

    「臣女愧不敢當!只是陛下若是覺得此法可行,何不讓章公也取一處施行起來!一則兩邊有個比較,二來可以使二公深入民間,瞭解真正的利弊所在,於將來大有裨益。」

    要是說世瑤之前的建議,高氏只會考慮,那麼,這個提議,卻是甚慰其心了。章惇回朝,並沒有使職差遣,如何安置他,也是高氏的一塊心病。把他放在近處做些事情,既可以少影響皇帝,權利也可以妥善控制,至於功過,就更加簡單了,實在是一舉數得的妙計。

    高氏心裡高興,對著世瑤就越發的和善起來,「如此甚好,哀家要怎麼賞你才是呢!」

    「臣女見識淺薄,不過是有感而發,是否可行也未可知,只是心裡盼著能為陛下分憂而已。」

    高氏心中感到,自己的孫子要是能這樣該有多好。

    「你的好處哀家自不會忘記。」

    康有祿探頭進來,「啟奏陛下,遂寧郡王和普寧郡王過來請安了。」

    「瑤兒帶他們倆個玩去吧,今天晚上也不用再過來。」

    高氏這是有事要忙了,世瑤趕緊退了下去。出了壽康殿,她才狠狠地鬆了一口氣,此番貿貿然地跟高氏說了這麼許多,她心裡也不是不害怕。世瑤在高氏面前藏拙都已經習慣了,對於朝政,她並不想涉入太深,然而,為了報答章惇的恩惠,她可是什麼都顧不得了。

    孟世瑤費了不少的心思才讓高氏把章惇召回朝廷,目的可不是為了讓他提前成為趙煦的寵臣,她是一定要在高氏的有生之年,尋到章惇必死的把柄。這在大宋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祖皇帝不殺士大夫的規定,此時,還立在太廟之中呢!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世瑤相信,章惇這樣的人,一定不會讓她失望的。

    「孟姐姐,不是要回淨逸閣嗎,咱們怎麼玩崇慶宮外走呢?」趙似奇怪的問道。

    世瑤一驚,這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趕緊遮掩道,「我帶你們去秦才人哪兒玩好不好。」

    「哪個秦才人啊,她哪兒有什麼好玩的。」

    世瑤笑道,「秦才人是郡王先祖英宗皇帝的才人,彈了一手的好琴,帶你們去見識見識啊!」

    六七歲的孩子,很難對音律有什麼興趣,不過,有得玩總比唸書寫字要強,趙似高高興興的答應了下來,而趙佶的眼中卻帶著許多的疑惑。

    世瑤等人剛出宮門,康有祿就跟著出去,然而,他腦子裡想的不是他要去宣召的人,而是太皇太后說的一句話。

    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