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之所說的工業,就是指匠作之事吧?」王錫爵聽明白了,「我朝雖以農為本,但這匠作之事,亦未曾荒廢。像那江南之地,以織造為業,機杼之聲,比戶相聞。要說起來,倒是這重商輕農之風,反讓人擔憂啊。」
「這點工業規模,能成什麼氣候?」蘇昊不屑地說道。
明代中後期,也算是中國手工業發展極其迅速的時期,民間包括紡織、印染、造紙、印刷、搾油、制糖、燒瓷、冶鐵等產業,都有蓬勃的發展,許多地方因手工業集聚而形成了繁榮的城市。有關這方面的情況,蘇昊這半年多從江西到四川,又從四川到京師,已經親眼目睹過了。這兩日,通過與熊汲等人的交流,他又瞭解到了不少。
在當年的人看來,工業發展到這個程度,已經是非常可觀了。但在蘇昊的眼裡,這簡直連工業化的起步階段都算不上。無論是從就業人口還是創造的產值來看,手工業在整個經濟中都只佔著一個很小的比例。最為關鍵的是,後世的機器大工業在此時連一點苗頭都沒有,所有的生產都是手工操作的,這就決定了生產效率是極其低下的,難以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
「改之以為,你說的工業要達到什麼樣的規模,才能算是成氣候呢?」王錫爵悠悠地問道,這也就是對蘇昊了,如果換成其他一個人這樣口出狂言,王錫爵根本就不會這樣客氣地詢問,而是直接指著鼻子斥責了。
「簡單說吧,現在我大明一年產鐵不過6000萬斤,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只有不到1斤,這算什麼工業?若是真正成氣候的工業,一個人一年10斤鐵,是最低的要求了。」蘇昊說道。
有關明代的生鐵產量,在明初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大致的匡算,是用來作為徵稅依據的。按這個匡算,全國的總產量應當是在2000萬斤左右。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國實際上的年產量還不到1000萬斤。
明朝中期以後,隨著政府逐漸放開民營鐵冶,各地的民辦鐵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嘉靖年間,冶鐵業最為發達的廣東一地,一年的鐵產量達到了2000萬斤。推及全國,說一年產鐵6000萬斤,基本上是比較靠譜的。當時全國的人口數大約是6000萬左右,所以蘇昊說平均每個人只有1斤鐵。
蘇昊原本對於明代的冶鐵業發展情況並不瞭解,前些天與董天章、楊來禎混在一起,聽他們說起圈子裡的這些事,逐漸也就瞭解到了一些,現在正好拿出來說給王錫爵聽。
一年6000萬斤的產量,換算成後世的度量衡,相當於3萬噸。這個數字如果拿來與同期的歐洲國家比,倒是可以驕傲一番的,但如果考慮到後世的中國一年鋼鐵產量是6億噸,這個數字就小得可憐了。蘇昊一張口就提出產量應當增長10倍,這還是考慮到了王錫爵的心理承受能力,沒敢說得更多。
「一人10斤鐵,一年就是6億斤,如此多的鐵,欲用於何處啊?」王錫爵問道。
蘇昊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道:「王閣老,煤和鐵是工業的基礎啊,怎麼會沒有用處呢?你想想,農具、兵器、匠人用的器具,哪樣不需要用鐵?蓋房子的時候,如果能夠用鐵架作為支撐,就可以省下無數的木料。修河堤的時候,如果能夠加入鋼筋,河堤就會更為結實可靠。我們現在看不到鐵的用處,全是因為鐵太缺乏了的緣故啊。」
接下來,蘇昊就開始給王錫爵講起了現代工業入門課,馬玉、徐光啟等人也聚精會神地在一旁旁聽。蘇昊從鋼鐵工業說起,進而說到化工、機械、紡織等等行業,說到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來驅動設備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真有這樣的機器,不用人力、畜力,就能夠轉動?」徐光啟急切地問道。
蘇昊既然敢說,自然就是有所準備的。他扯過一張紙,給眾人畫了一個示意圖。蒸汽機的原理並不複雜,燒開水時蒸汽掀動鍋蓋的場景,大家也都是見過的。屋子裡的人都是智商極高的,聽蘇昊這樣一說,大家就全都明白了。
「改之,你是說,佛郎機人已經製成了這種蒸汽機?」王錫爵問道。
「我也是聽佛郎機傳教士說起此物,聽他言之鑿鑿的樣子,想必是已經造出來了吧。」蘇昊含糊其辭地說道。
歐洲人發明出蒸汽機,是17世紀的事情,及至瓦特改良蒸汽機,更是到了18世紀後半期了,蘇昊其實是提前200年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他把蒸汽機的原理、關鍵技術等說得如此透徹,如果再要說這個東西其實並不存在,恐怕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幸好佛郎機對於大明的人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所在,隨便怎麼編排都沒人能夠分辨出真偽來的。
王錫爵沉默了片刻,搖搖頭道:「想不到佛郎機人的技術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我大明還真是落後了。」
「改之兄,既然你已通曉這蒸汽機的道理,何不畫個圖出來,令工匠依圖製作就是了。」徐光啟建議道。
蘇昊道:「這蒸汽機的原理不難,但要造出一台蒸汽機,卻需要很多技術。這些技術,是我大明目前還不具備的。」
「改之說說看,哪些技術是我大明不具備的。」王錫爵說道。
蘇昊於是又開始給大家解釋起材料和工藝方面的問題了。要造出一台蒸汽機,需要解決鑄造、機加工等方面的一系列工藝問題,而要鑄造出合格的氣缸等部件,又需要有特定品質的鑄鐵,這就涉及到冶金技術了。蘇昊對於這些技術的細節不甚瞭解,但基本理念是有的,諸如車床、銑床之類的概念,在這個年代說出來就算是非常超前了。
「所有這些技術,都需要一步步地積累,工業是一個體系,需要有整體的規劃才能建設起來。」蘇昊最後這樣總結道。
「聽改之所言,老夫才知道自己以往都是坐井觀天了。」王錫爵長歎道,「老夫現在算是明白了,為什麼改之對於朝堂之議如此不屑一顧,原來是眼界高於常人啊。」
「閣老過獎了。」蘇昊道,「昊只是覺得,人生苦短,而值得做的事情卻有這樣多。與其把時間消耗在這無謂的爭執上,不如踏踏實實做點事情,造福百姓。」
「我大明當如何做,才能建立起改之所說的這個工業,還請改之教我。」王錫爵說道。在他剛來的時候,就曾說過是來向蘇昊請教,但那時候不過是一句客套話而已,內心並不以為然。如今,他再說出請教一辭,就是誠心誠意的了,蘇昊說的這些東西,是他前所未聞的,在蘇昊面前,他感覺到了自己見識上的不足。
蘇昊道:「學生不敢。既蒙閣老垂問,學生就斗膽說一說吧。學生以為,朝廷應當有一個全面的規劃,首先是積極推廣農業技術,提高全國的農業產出,保障百姓的生計。做到這一點之後,既可將多餘的人力和錢糧用於發展工業。工業的發展,又會反過來對農業有所裨益,這樣兩相促進,最終就能夠使得我大明的財富成倍地增加。」
王錫爵道:「我聽人說,改之在江西故里之時,搞過什麼韓氏灶,還有改良紅壤、興修水庫,你說推廣農業技術,可是指這些啊?」
蘇昊道:「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罷了。農業技術的範疇也非常廣泛,歸納起來,就是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八個字。在這方面,獨文兄、子先兄他們,都是頗有一些心得的,要不,就請他們說一說吧。」
「哦,何謂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幾位可否教教老夫?」王錫爵向馬玉、徐光啟等人拱手問道。
馬玉等人知道這是蘇昊給自己創造機會,他們互相看了看,便一個接一個地介紹起了他們各自熟悉的事情。馬玉這一年來所做的,就是修建了羅山水庫,如今這個水庫已經開始蓄水,在今年的雨季還成功地發揮了防洪效益。徐光啟到豐城之後,對於蘇昊所做的紅壤改良工作做了大量的研究,頗有一些心得,此時也在王錫爵面前合盤托出,讓王錫爵聽了不禁嘖嘖連聲。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王閣老,咱們大明需要更多的實幹家啊。」蘇昊說道。
王錫爵點點頭:「改之所言甚是,不過,我大明開朝200餘年,很多事也是積重難返。要想讓朝臣一下子接受改之的觀念,只怕是很不容易啊。」
蘇昊微微一笑,道:「這一點,學生已經領教過了。要改變人的觀念,比改變一條河流的走向還難啊。」
王錫爵道:「改之知道這一點就好,對了,老夫有一事相求。」
蘇昊道:「王閣老有事儘管吩咐。」
王錫爵道:「改之今日所說之事,可否寫成一個文本送給老夫?老夫欲說服朝臣,又恐領悟不到改之所言的真諦。若是有改之親手所撰的文本,老夫就可以照本宣科了。」
蘇昊鄭重地答道:「學生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