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谷郡這些常住人口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進行農耕的漢民。事實上在長城以南,幾乎都是傳統的農耕區域,任何一個勢力在佔據這一塊土地之後,都不會放棄農耕,因為事實已經向人們證明了,只有農耕,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穩定,充足的糧食不僅僅可以讓人民保持穩定,而且糧食也是戰爭的一種重要資源,沒有足夠的軍糧,誰還樂意去當兵打仗呢?有時候平民之所以選擇當兵打仗,不外乎就是為了吃一口飽飯。這種思想別說是在如今,就是在千多年之後的後世,在中國一些經濟落後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裡,當兵為的也是減輕家庭壓力,自家吃上口飽飯的思想也佔據著主流。
故而當石塗佔據了上谷郡之後,並沒有像那些平民想像中那樣大肆徵兵,相反,打擊城中違法犯罪份子,大力支持農耕,維護漢民地位成了石塗的主要工作,因此而導致上谷郡中大量胡人富裕家庭破產或者是遷徙,石塗也毫不在意。
無論是石塗還是冉閔,在這一點上有著共同的認識——這天下是漢家的天下,胡人無論如何都不能佔據主導地位,要在中原生活可以,就必須要遵守漢人的規矩!
當然,所謂遵守漢人的規矩,說的文藝一些,那就是漢化,也就是幾代十幾代之後,若是繼續在中原生活,就忘記原來的民族吧,乖乖的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漢人吧!
拋開管家堡和清風堡等本身就是漢人聚集的領地不說,不管是早先佔據的漁陽郡還是現在佔據的上谷郡,因為冉閔和石塗的意志,已經導致漢民的比例在大幅度上升,社會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而胡人,不論其種族和其原來的身份,只要還想在漁陽郡和上谷郡生活下去,就必須要遵守冉閔和石塗定下來的規矩。
別說再繼續當貴族,這些胡人種族在冉閔和石塗統治的區域裡,連冉閔曾經生活過的後世中國所謂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那都是完全沒有的,必須循規蹈矩,然後統治者才會對胡人一視同仁。
這就是冉閔最終內心裡為胡人定下的基調,事實上他這個基調跟原本歷史上的那個冉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歷史上那個冉閔在現在這個時間段還不得不聽從石虎的安排,為石趙打天下,等到他起事的時候,北方胡族的實力已經難以撼動,必須要採用一些更加激烈的手段,才能戰勝胡人,以至於其聲音和手段,在後世某些人看來,有些過於激烈了。
而冉閔深知自己目前的優勢在於隱蔽。管家堡等基地的存在事實上已經讓冉閔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尤其是如今,冉閔和石塗手下實際掌控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兩萬人之多,而經過基本訓練的後備兵力達到四萬,戰爭可動員人口基數已經接近五十萬人。
這五十萬人當中,其實有超過三十萬的人口數是在佔據了漁陽郡和上谷郡之後才擁有的。人口的增加自然就代表著實力的增加,實力的增加也就導致冉閔信心的膨脹,以至於如今他坐在遼西鎮守這個位置上,再也不願意挪屁股,心中打的主意就是將整個遼西從石趙口中生吞活剝出來。
坐擁遼西這片富饒之地,就等於擁有了石趙的半壁江山,也就有了真正立足的本錢。
故而上谷郡雖然陷落,冉閔卻好像完全沒有看見一般,非但不主動派人去清剿那些「殘匪」,反而主動將麻秋及其率領的一萬精銳士兵安排前往北海郡,支援石斌。
石斌如今的形勢也是極其微妙的。一方面,北海郡乃是高句麗的領地,至少曾經是,那石斌如今紮營的地盤也算是為石趙國開疆拓土了,另一方面,又因為慕容恪等人率領的燕兵始終佔據著北海城池,石斌久攻不下,導致朝堂當中有人對石斌的領導能力產生了質疑。
若認真的研讀起來,石斌的綜合能力確實不如石宣,在識人用人方面又不如石韜,也難怪石虎的青睞始終沒有落在他身上過。只是因為現今石韜和石宣都已經死了,石斌那就是矮子裡面挑高個兒,勉強算是已經成年的幾個皇子當中最好的選擇,石虎才會將朝堂上的聲音壓下,始終堅持讓石斌負責高句麗這場抵禦戰。
冉閔知道自己目前能夠依賴的只有石斌,故而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他決定將麻秋這一萬兵將,打發回去石斌身邊,加大對燕國的壓力。
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三點,第一是增強了石斌的實力,麻秋是名將,加上精銳的親衛隊,怎麼都是一股強大的助力;第二是加深了跟石斌之間的關係,趁著現在石斌當紅的機會,讓朝廷中人不能輕易對自己放冷槍冷箭,牢牢的控制住遼西這塊區域;第三點,也是對冉閔來說最重要的一點,麻秋等人的離開,更加方便冉閔對自己行動的保密,畢竟麻秋是羯人,是石斌的人,而那一萬人當中幾乎都是羯人和胡人,有這上萬雙眼睛在遼西盯著,對於冉閔來說,始終不是太放心。
當麻秋等人趕到北海之後,石斌自然很是高興,甚至讓李農替他寫了一封信,向冉閔表達親近之意,在信中,顯然已經認定自己將成為太子、成為將來石趙皇帝的石斌很是露骨的表態,即便冉閔無法成為大將軍,至少也是提督、車騎將軍之流,至於封公封王也不在話下。
看到石斌的許諾,冉閔只是一笑置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冉閔要的不是別人的封賞:「老子需要什麼,自然會伸手去拿,還用你石斌來賞賜?」
當石斌的回信到達冉閔手中時,他人已經離開了河間府,率領著兩萬兵馬,進駐北平城。
冉閔最終還是決定將北平城定為將來的國都,既然如此,那就要早作打算。將北平城定為國都這個事情,冉閔也跟石塗等真正的核心高層經行過一番討論,當然,在這些所謂的核心高層當中,張雯羽身為石塗的老婆,自然是聽石塗的,而能夠對冉閔提出反對意見的,也就只剩下石塗,包括姜波在內的其他人,事實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一開始石塗並不是很看好北平這座城市,畢竟城池規模小,又緊緊跟鮮卑人接壤,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極高,將北平作為國家首都,從兵法上來講,那是完全沒有天然屏障,也沒有戰略縱深,可謂是兵法當中最不可取的地裡位置。故而,當冉閔向石塗提出自己的意見時,石塗是不怎麼同意的。
但最終冉閔還是說服了石塗。
一個原因是石塗自認沒有這個弟弟聰明,見識遠大,二來就是冉閔提出以武治國,天子守國門的這個理由。
天子守國門其實是冉閔無恥的借用了後世老朱家的雄壯之語,當然,冉閔覺得既然歷史在自己這裡發生了改變,那將來還會不會有老朱家登堂入室還是個未知數,他此時借用倒是心安理得。
正是「天子守國門」這樣簡簡單單五個字,讓一向尚武的石塗,熱血沸騰之餘同意了冉閔的決定。就目前來說,只要冉閔和石塗兩人在某件事情上達成一致,那麼還沒有第三者可以扭轉事情的走向,故而北平成為將來起事之後的首都,就這麼敲定下來。
深知時間不等人的冉閔,在與石塗達成一致之後,就迅速開始調整遼西的兵馬佈置。首先將胡人比例最高的隊伍調去靠近北海的一線城市,隨後將雖然不以胡人為主,但至今沒有被冉閔真正掌握的隊伍調去正北方一面守長城,指揮董閏帶著大軍悄然佈防在靠近襄國城一帶,而他自己則是率領著突然暴增的親衛隊伍,進駐了北平城。
冉閔身邊的親衛隊伍數量好像經常都在變化,對此遼西的將領官員們早都已經習慣,只不過這次冉閔身邊不但有超過三千人的漢人親衛隊,而且還多出了七千人的胡人隊伍,同時還有漁陽方向突然折返回來的張四方,親自帶領著一萬精銳士兵,跟在冉閔的後面,進入北平城。
一時間,北平城上至朝廷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變得緊張起來,傳聞皆是說冉閔要趁著燕人南下打高句麗的機會,向燕國用兵。
然而在大量漢人士兵進駐北平城之後,冉閔首先下達命令安民,緊跟著就調遣民夫,開始修建城牆。
作為一個緊靠邊境的城市來說,冉閔修築城牆和護城河以保證戰爭需要並沒有任何出格之處,甚至於這個行動得到了鄴城的首肯,可是北平城當地人卻始終覺得有些奇怪,若是為了抵禦戰爭,有必要將城牆範圍修那麼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