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友虎和賈友牛住在同一個山坡,上下關係,不是指上下級的關係,是地理位置的關係。事實上也是上下級關係,不過,賈友牛是組長,賈友虎是村民。因村民不是官,沒有級別,就忽略不計上下級的關係。
在中國是很講關係的。有個好爹,比讀書強得多。現在不是拼成績的時代,而是拼爹的時代。
德志在上初中的時候,就聽同學們說:「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當時不在意,隨著年齡增長,到了高中,才發現這是真的。社會問題不說,單單說德志所在的班級,裡面有一個市委書記的女兒,高考之前就保送到了華中師範大學,據說給了市政府十個指標,也就是說,有十名考生不用參加高考就直接保送進入一類大學。
其他同學,因為是航空航天系統的子女,直接保送或者降分錄取到航空航天大學,政府、國企、系統內的照顧,對於德志來說,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也無法體會到有個好爹的甜蜜。
不過,德志不恨自己的爹沒本事,前面的路,誰都說不清。雖然他們進入大學校門,但是,不一定出了校門就一帆風順。當然,有了好爹,總比沒有要強。好爹只要在台上,有權,就可以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一切的。
德志所在班級的市委書記的女兒為避免別人說閒話,也參加了高考,但是,高考成績出來,據說的確達到了分數線,這個真叫坑爹了。本來就保送,還佔了一個高考指標,將其他沒好爹的考生排除了一個出去。
據說後來,市委書記的女兒大學還沒畢業,就分到了省建設銀行。
一位爺爺奶奶在高中當老師的同學,瘋狂地追求官二代,即市委書記的女兒,瘋狂地給她寫情書,每天都寫,寫了厚厚一本,臨到畢業前夕,將厚厚的日記本交給官二代,誰知市委書記的女兒竟不領情,人家有家訓,要門當戶對,一個窮教書匠的孫子,想攀高枝,沒門。
市委書記的女兒應該嫁給省委書記的公子或者更高級別才行,無論如何也不能屈尊下嫁給平民子弟。
結果,市委書記女兒所謂的初戀就此葬送,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不過,她聽從她好爹的話有好處,至少到了她的下一代,可以繼續走這條特別照顧的路線。讓自己的子子孫孫受益下去,直到「萬代」。
德志看清楚了,從學校老師開始講關係,沒有關係,寸步難行。要麼有錢,也可以買通關係,中國從古就有賣官鬻爵的事,到現在還有,沒有什麼改變。
德志出身在工農家庭,無權無勢,但曾與社會高層人士子女在一起讀書,所以看到了真相。明白了中國社會的確是靠關係才能存在和發展的社會。
平時朋友在一起談論,也對社會現象憤懣不已,可是,沒有誰能改變什麼,只有逆來順受,甘願認命罷了。
其他的同學,不知所蹤。二十年後,有同學發起老同學聚會,德志謝絕參加,知道那是一個攀比會,炫富會,充滿了社會上各樣的俗不可耐的東西,那樣的聚會,高興而去,痛苦而回,這是真的。
拉攏人與人之間關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請吃飯了。中國是餓怕了的民族,見面不談天氣,只問:「你吃了沒?」
見面就問吃,看來,吃飯問題是比天還大的問題。吃飯的高級形式是喝酒,酒喝好了,事就準能辦好,酒沒喝好,事就黃了。至於酒後的其他活動,不容細述了。
德志和尹懋被賈友虎盛情邀請去他家吃飯,剛好路過賈友牛家。賈友牛早就數次邀請德志和尹懋去他家吃飯,只不過,德志一直覺得他老倆人帶著一個孩子,確實不容易,又要種地,賈友牛還要管理組裡的事。
雖說他的官不大,但是,村裡接到上級的通知,要辦什麼事,最後都落在最基層,也就是組長頭上。在中國的公務員序列裡,要算不是公務員的組長最辛苦了。他們一年才幾百塊錢,村支書和主任是幾千,就是這些拿幾百元錢的組長,做著拿幾千元甚至暗地裡不知道多少錢的人做的事。
德志和尹懋去過賈友牛家吃過飯,以後就不想再去了,主要原因就是覺得他們不容易。
賈友牛自己沒有孩子,他的姑娘不是親生,是從林區抱來的,他們自己多年都不生育,因此對抱來的女兒更是疼愛,視為己出。
好在他女兒爭氣,懂得用功讀書,就成了一名老師,一開始德志猜想是民辦,經打聽,確實是民辦教師。
沒有轉正的民辦老師工資非常低,因此在他女兒結婚後很長時間,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因此,看到有人在公路邊上挖地基蓋房子,他們心裡也癢癢。
村裡的小學說撤就撤,合併到另一個村,集中上學,因此,村裡的民辦老師就無法安置。
剛好,村裡的省級公路加寬工程開始實施,以前的石子路,將要重新維修擴寬,鋪上瀝青,使道路更加平整易行。
賈友牛受到邀請,他有些意外,這些年來,兄弟倆在一起吃飯的機會太少了。
不是基金會在村裡實施這個水利項目,恐怕他們後半生就這樣過了。真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們家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又同宗同姓的,為什麼不來往呢?
德志弄不清楚,也不想動腦筋去想。尊重他們的作法,不來往就不來往,沒什麼的。
德志想,賈友牛會不會去呢?這幾年,賈友虎混得不錯,而賈友牛就差一大截兒了。但,賈友虎一直沒有譏笑或者瞧不起他的意思,只是各自忙各自的,沒事就不來往,有事能自己克服就克服,不能克服需要幫助,就開口求幫助。平時,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沒有什麼。
賈友虎的妻子已經回來,在家忙著。她看到德志、尹懋和賈友牛來了,很高興,連忙招呼大家坐,然後沏茶、拿瓜子和水果,請大家吃,她自己又一頭鑽進廚房,繼續忙碌。
賈友虎主動去幫,堂屋裡就只有賈友牛和德志他們了。
德志愛看電視,但是不知道怎麼開,又不好意思問,就忍住。當賈友虎來到堂屋拿東西的時候,德志就怯生生地問他:「想看一會兒電視節目,可以嗎?」
賈友虎說:「當然可以了。來,我來給你打開。諾,這是遙控器,不好看的節目就跳過去,你們先坐一會兒,我去幫忙。」
尹懋問:「需不需要我們搭個手、幫幫忙?」
賈友虎說:「算了。你們不要管,我能應付。」
德志不喜歡看電視劇,但是尹懋喜歡,最後遙控器到了尹懋手裡,德志不再看電視,轉為玩手機。
賈友牛看看飯沒好,就要回去,想幫家裡做點事。賈友虎說:「過半小時後下來吃飯。」
賈友牛說:「好的。」
吃飯的時候,德志說:「明天晚上召集大家開個會吧,請大家將任務分派下去,每戶都要出勞動力,挖管槽,然後埋設水管。按照我們的要求挖,明晚開會時再強調一下吧。」
尹懋很愛看戰爭題材的電視節目,這個和他的基督徒的身份好像不太適合。不過,他已經習慣了,這叫「積重難返」,他以前差點當了兵,後來陰差陽錯,竟連民兵都不是了。
從搶電視機遙控器來說,尹懋是自私的,但又要裝大方的一個人。
其實,德志對於電視連續劇,從頭到晚看完整的,沒有一部。
德志的時間很寶貴,沒有多餘的時間花在無聊的電視節目上。特別是對於戰爭題材的,有時候也看看,可沒有上癮。
德志選擇電視節目的首要內容是,學習型的,不要情節型的,看那樣的節目很花時間。就像一樣,讀了上集想中集,讀了中集想下集,總想看看主人公後來怎麼樣了。
結果很浪費時間。在以前,德志也愛看一些歷史題材電視劇,後來上了大學,要修完所有課程,避免補考,就放棄了繼續看電視劇,不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少還是受身邊人的影響,在無聊的時候,偶爾也看看,並沒有徹底地杜絕觀看。
晚飯後,天黑得很,賈友虎找出電筒,像探照燈的那種,他說是他兒子從廣東帶回來的,借給德志和尹懋用。賈友牛很聰明,趁剛才回家做事的時候,天還沒黑,就拿了手電筒,不需要找賈友牛借了。
回到宿舍,德志讓尹懋先洗,然後是德志洗,弄完之後,德志看了一會書,寫了日記,做了禱告,安然入睡。
早晨,他們商量,一組的群眾會是晚上召開。白天沒事,就去看看紀念碑有什麼變化沒有,走訪一下賈山,也就是那位刻碑文、立石碑的石匠。如果遇到宮支書,就告知晚上一組有會要開,願來就來,不勉強,如果沒有遇到他,就不告知,畢竟是快要結束了,在最後的階段,新上一個小項目,也沒什麼大的影響的。
簡單地吃過早飯,德志和尹懋前往賈山家。德志想爬山,這樣就近多了。但,尹懋不幹了,他說:「又沒有什麼特別緊急的事,從小路走幹嘛?小路的坡度太陡了,站不穩,要摔跤的。不如順著公路慢慢往前走。那要好得多呢。」
德志不想和他分歧太大,無論走小路,還是走大路,都是要到目的地去的。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到賈山家,就行,何必問從小路還是從大路走的呢?
在這個問題上,德志很清楚,兩個人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如果各不相讓,最後準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