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第一強兵

正文 四八二章 政事繁雜 文 / 鱸州魚

    青州奉行的是精兵政策。

    後世唐太宗對精銳的定義是:唯甲堅兵利耳。這是不變的定律,只有菜刀木棍的農民義軍,再怎麼訓練,也不可能是訓練有素,武裝到牙齒的正規軍的對手。

    青州兵精,固然有操練得法的緣故,但更重要的,還是王羽在軍備上的大手筆投入。

    在洛陽的一系列戰鬥中,王羽一直都處於盈餘狀態。

    初臨貴境時,有老爹王匡在河內收刮的大量錢糧,不但自己夠用,還能散財交朋友,公孫瓚這位有力的盟友,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在洛陽,又在靈帝的寶庫中撈了一筆,不算摧鋒營那成套的斬馬劍和魚鱗甲,收穫也是非同小可了。如今青州的校尉級以上軍官,但凡是箭術在水準以上的,幾乎人手一柄寶弓,長短兵器也盡非凡品,

    到了南陽,有袁術提供後勤保障;等袁術準備搞小動作了,王羽又多方敲詐,很是從董卓和劉表身上搾到了些油水。

    到了回泰山的時候,王羽算是名副其實的衣錦還鄉了,錢糧、甲仗、寶物應有盡有,直到第二年春天,收服黃巾,展開屯田之後,還有大量盈餘。

    可到了河北大戰末期,當初的盈餘不但全砸了進去,而且泰山王家、有親緣的胡母家的家底,也被王羽折騰了個差不多。要不是他透支未來幾年的稅收,向糜家大量舉債,青州會不會在勝利之前就破產都很難說。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王羽的精兵政策。

    王羽沒打算把火藥大量應用,也沒有製造蒸汽機的打算,所以,青州的裝備技術並未領先於這個時代。

    不過。技術領先與否,不是裝備好壞的唯一憑據,精工打造才是根本。材料自然要用足,打造的時候,也是千錘百煉,而不是用火燒軟後,隨便砸幾錘子就成型了。

    精工細作,材料、人工方面的花費自然很高。後來王羽又搞出來了紙甲,這種裝備的材料成本較低。但人工卻也不少,而且耗費得快,一場大戰打下來,紙甲少說也得報廢一半。

    最後,綜合下來。青州軍的入不敷出也就可以理解了。

    收穫當然不是沒有,擴大的地盤和人口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可要消化這些戰利品,需要時間,大量的時間,消化的方式也有影響。

    王羽最初的打算是一步到位,所以提出了很多理念。一股腦的塞給了幕僚們,結果現在發現,欲速則不達,他對幕僚們的期望太高了。

    畢竟有些理念是跨時代的。理念可以一步到位,但沒經過時間的沉澱,中間那些過程卻無法一下跨越過去。

    「目前的問題匯總起來,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生產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人才,上面沒有懂行。又擅長組織的人主持大局,基層的工匠也很匱乏……」

    田豐點頭贊同:「主公英明。」

    「主持大局的人要解決應該比較容易,工匠的匱乏就有點麻煩了。」王羽眉頭緊皺。

    田豐眉頭一挑,笑問道:「主公,莫非您的名錄上,也有此道高手?」

    提到這個話題,眾人都來了興趣,暫時將各種煩惱忘在腦後,都拿眼去看王羽,聽他怎麼回答。

    「也可以這麼說。」王羽不置可否的點點頭,有,當然是有的,黃月英不就是此道高手嗎?問題是人能不能來還在兩說,就算來了,年齡未免也太小了些,根本派不上用場。

    「回頭派人給元直送封信,讓他設法聯繫京師,將作大匠吳循與某有故,讓他推薦幾個人,或者乾脆自己來幫忙,這主持大局的人選不就解決了?」王羽拍拍手,輕鬆愜意的說道。

    「呃……如此也好。」田豐微微一滯,徐庶身上的擔子已經很重了,再加,說不定會累個好歹的。不過,想到王羽說的那些工業流程,製造規範什麼的,田豐決定,還是死貧道不死道友,這種擔子,確實得找個專業的人來承擔的好。

    「至於工匠缺乏,沒別的辦法,只能加大力氣招募,青州、冀州打了這麼久,應該有很多人都是逃難去了,等大勝的消息徹底傳開,應該會有些人陸續返回來。再加上徐州,乃至中原一帶也是大戰連場,應該也有吸納的機會。」

    王羽一邊在盤算著,一邊說道:「不過,這些辦法相對被動了一些,單單指望這樣是不夠的,還得主動設法。本將的想法是,一方面廣泛招收學徒加入工坊,在工坊內部劃分層次,提高待遇,促進學徒勤奮向學;另一方面,在泰山書院之外,再開設一個技術分院,專門學習、深造各種工藝、技術。」

    「……」鴉雀無聲,眾人都被王羽異想天開般的想法驚呆了。

    開設書院教技術?教什麼?怎麼教?青州目前最缺的是鐵匠,打造兵器、鎧甲、農具,都得靠鐵匠,搞個書院教鐵匠?在教捨裡叮叮噹噹的掄鐵錘麼?

    「你們這是想到哪兒去了?」一看眾人神色,王羽就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了:「鍛造那屬於實踐,在工坊裡教就行,書院裡教的是理論,比如如何能造出更好的機械,把水車更充分的利用起來,如何提高爐火的溫度,提高冶煉的效率什麼的。」

    王羽不打算搞超出時代太多的東西,但基本的物理知識,不妨普及一下。或許不應該說是普及,而是歸納。

    漢朝的技術水平,並不比唐朝低。從漢朝開始,華夏的歷史本來就是波動狀的起伏前進的。經歷了五胡亂華後,中原的文化和技術一度大幅退步,等到唐朝重新又撿回來了一些。

    其後雖然經歷了戰亂,但異族沒能進入中原,故而華夏的文化和技術在宋朝達到了巔峰。唐宋的商船都能往來南海,遠赴波斯,跟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的航海技術差不了多少。漢朝的大黃弩和宋朝的神臂弓,性能上同樣沒多大差別,斬馬劍和陌刀也是同理。

    比起後世來,漢朝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對工匠的鄙視和工匠們互相之間的敝帚自珍。

    王羽打算以著書立學為名,吸引那些隱藏在民間的名匠出來,同樣吸引那些已經被招攬的大匠將珍藏的技術貢獻出來。然後以教學的方式,混雜以一套基礎的物理理論,徹底的推廣開來。

    當然,想要做到這點,專利法是必須的。這項法案的推廣,就要田豐、審配費些心神了。

    對這個偉大構想,王羽的自我感覺是很不錯的,但幕僚們卻沒什麼熱情。以通常的觀點看來,名匠就是干將莫邪那種人,打幾件寶物,可以滿足君主們的收藏**,對大局卻沒什麼幫助。

    除非是魯班、墨翟那種不世出的宗師,倒是能對戰爭、內政有一定幫助。可是,這種宗師人物,是隨便開個書院就能教得出來的嗎?

    沒人熱烈支持,但也沒人反對。所有人都知道,自家主公不光在戰場上智勇雙全,在旁門小道方面也很有天賦,這是新酒、紙甲等新生事物已經證明了的。

    下一項議題,才是眾人真正關注的。

    統治者不喜歡商人,主要是因為商人四處遊走,又擁有大量財富,很難管理。普通的商人倒還沒什麼,如果是有野心的,就很危險了。

    以這個時代的通訊手段,就算是大一統的帝國,也很難將統治延伸到所有的郡縣,更遑論那些村莊了。

    因為統治的密度不足,加上通訊不變,向商人徵稅就成了一個難題。除此之外,糜竺提出的收稅方式問題也很麻煩。

    比如鹽這種貨物,在沿海地區根本賣不出價錢來,只有到了內陸,才能賣出高價。如果商人在青州完稅,要麼交出一定比率的鹽,要麼按照青州的鹽價付給銅錢,對政府來說,都不怎麼划算。等商人回來的時候再抽稅,也會遇上類似的問題,總之是很麻煩。

    所以從前徵稅的方式,就是各地各收各的,地方官可以設卡,勢力較大的豪強也可以。商人固然損失很大,政府也沒撈著什麼好處,對此也就不怎麼上心了。在這方面做的最極端是明朝,明朝是沒有商稅的。

    王羽從前看過各種各樣的理由,現在到了自己當家,他突然體諒起朱元璋來。這位雄才偉略的開國皇帝,說不定也遭遇過類似的場景,因為想不到辦法,乾脆大手一揮,把商稅給取消了。琢磨著老子賺不著,也不能讓別人賺了。

    打仗可以乾脆點,但治國麼……正如老子所說,就和烹飪小炒一樣,要精工細作,小心再小心才會好吃,正如院長同學一刀切的結果,養出了一群節操全無的碩鼠士大夫那樣,急於求成只會把菜炒糊。

    「辦法麼,也不是沒有……」王羽沉思良久,終於從後世找到了借鑒:「可以在各地的衙門成立商業司,專門核查當地的商戶。商人須得在當地入籍,按照規範記賬,嗯,這個可能有點難,可以先規定為,至少要讓人看得明白……」

    「商業司的官吏按照商戶的營業規模,盈利水平徵收稅款,開出完稅證明,憑借完稅證明,商戶就可以在青州轄區內行走無礙,流通環節就不徵收任何稅款了,如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