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則,你點三千兵馬,與無忌一道,做子義的副將,同去青州解圍。」王羽不是說說而已,得到了太史慈的回答,他馬上就做出了部署。
「……喏。」於禁和方悅微一遲疑,但最終也沒提出質疑。他們不明白王羽這麼做的道理,可從過去的經驗上來看,王羽應該不會拿軍中大事開玩笑。
「子義,你還需要準備一下麼?」王羽轉向太史慈,後者還沒從震驚中完全清醒,愣愣的看著王羽,好半晌才如夢方醒的打了個激靈,「不需要,某這就可以上路。」
「甚好。」王羽揮手示意,讓三將自行離開,準備出兵。
太史慈稀里糊塗的跟著於禁走了,府內陷入了寂靜,片刻後,徐晃緩緩開口道:「主公,您喜歡此人的勇武?但是,用這樣的方法……是不是有點太冒險了?」
「算不上冒險。」王羽淡然一笑道:「有文則跟著,他還能鬧出什麼亂子不成?反正某本來也是要出兵救援的,現在不正好一舉兩得麼。」
「主公說的是……」
徐晃點點頭,但眉宇間的疑色卻依然未消:「此人性子頗為桀驁,晃以為,他似乎有向主公挑釁邀戰,藉機揚名的打算,結果一聽到主公命他領軍的命令,卻又是這般神態……言行不一,其中恐怕是有些緣故的。」
黃忠也出言附和道:「公明說的不錯,主公,如今敵視我軍的人很多,雖然此人帶了孔北海的文書,卻也不可不防。」
不怪二將憂慮,古往今來,招攬人才的方法多不勝數,但從來沒聽說有一見面就委任以統帥千軍之責,而被招攬那個也是問都不問,直接就答應下來的。
這不合情理!
徐晃、黃忠自忖,若是換成自己,如果王羽一見面就用這招,他倆肯定會懷疑,王羽是不是瘋了,然後萌生退意。
可那個太史慈,雖然也被嚇了一跳,但答應的卻很痛快,態度的轉變也非常自然,說他心裡沒鬼,誰信?
王羽信了。
他心裡正得意著呢,太史慈是三國的猛將之中,最難收服,也是最容易收服的一個。
孫策收服他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在戰陣上面對面的廝殺,將對方俘虜,這還不算,最後太史慈還設下了個考驗。
他請命去招撫劉繇的殘軍,孫策的左右都勸諫孫策不要答應,生怕太史慈一去不返,結果,孫策力排眾議,答應了下來,最終才贏得了太史慈的效忠。
費了這麼多力氣和周折,足可見太史慈多有個性,多驕傲。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在出仕方面,太史慈其實非常的積極主動。
他也是少年任俠,得罪了權貴,故而避禍在外,因為孔融幫忙照顧他母親,所以當孔融有難時,他出手相助。
這件事本身很正常,重點在於,他見到孔融,通報了身份之後,第一時間便請命出戰。請命出戰,應該就是主動投效的意思。
實際上,孔融照顧他母親,未嘗不是存了招攬他的意思,可他是當世大儒,還有先祖孔老2的光環罩著,早就習慣了儒家那種含蓄的處事方式。
投效什麼的,總要有個過程才對,結果,他被太史慈這種不要前戲,直入主題的極端作法給嚇到了,直接拒絕了太史慈的要求。
要不到兵權,太史慈也不氣餒,他再次請命,要以個人之力突圍求援,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這次孔融沒法不答應了,命是這個年輕人自己的,他還能攔著不讓去不成?
王羽當初看小說的時候還沒在意,但在這個時代生活戰鬥了近一年時間後,突然發現小說裡的人物就在身邊不遠處,他反過來琢磨這些人的事跡時,發現了很多,很有趣的東西。
太史慈在北海的作為,跟自己當初在孟津所做的,完全就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危局之中,討要兵權,要不到就自己單干。也就是太史慈沒受過特種兵或者刺客的訓練,不然的話,保不齊他會不會跑去刺殺管亥。
後來太史慈跑去江東投靠劉繇,孫策殺過江,勢不可擋,前線連戰連敗,於是,太史慈又請戰了,結果同樣被拒。
太史慈初來乍到,沒有嫡系人馬,劉繇也不是啥有魄力的人,被拒很正常,關鍵還是在後面,這次,他又單獨行動了。比在北海略有進步的是,他這次多了個助手,不再是單槍匹馬了。
總而言之,王羽回顧太史慈的生平,感覺就像是看到了一個古代版的自己。
王羽瞭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想讓太史慈滿意在容易不過了,知道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一下就行了。所以,他直接用一個領軍的大餡餅砸過去,把太史慈給砸暈了。
想著,王羽的疑問只有一個,太史慈遇到劉備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按說以劉備的作風,看到這麼一位猛人,不是應該極盡籠絡之能麼?此刻的太史慈又很積極主動,怎麼想都是會一拍即合的結果,難道太史慈還指望回北海邀功領賞不成?
「放心吧,有文則在,不會出什麼意外的,如果我料想不錯,出征後,子義應該不會在中軍待太久,以他的脾氣,應該更喜歡跟無忌的前鋒在一起。」
一個外來戶,哪怕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拿到一支部隊的指揮權,當即就行使權力。他連將校都認不全,旗號都看不懂,也沒有足夠的情報來源,還談什麼指揮軍隊?
自己給太史慈的,不過是個名義上的主將頭銜,泰山軍輕軍前進,行軍速度也很快,太史慈想發號施令,也只能通過於禁,想造反什麼,把隊伍拉走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什麼可擔心的?
就算真有什麼風險,為了太史慈這樣的牛人,也值得了。等他立了功回來,自己順勢封他個校尉,一位名將就不費吹灰之力的收入囊中,還有比這更愜意的事嗎?
王羽美滋滋的想著。
……
太史慈此刻正在驚歎,因為於禁正在集結部隊。
太史慈還沒正式出仕,軍略兵法只是學過,還沒有實際應用的機會。但這些年他見過的軍隊卻不少,甚至還親眼旁觀過多場戰役,對軍隊強弱精劣,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萬變不離其中,一般來說,從一支兵馬的軍容和反應速度上,就足以分析出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了,這是令行禁止的具體體現。
於禁集結兵馬的地方在城外的大校場,三人到達這裡的時候,校場上的士卒正在操練。
校場正中,有一個千人方陣在操演陣法,隨著點將台上將旗的搖動,方陣中旌旗招展,紛紛發出回應,然後在將令的指揮下,從方陣變圓陣,再變偃月,繼而鋒矢,演變出了一個又一個的陣型。
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一般,眼中只見旗號招展,陣型變換;耳中只聞隆隆的腳步聲,和鏗鏘的盔甲碰撞聲。
太史慈無暇過多關注泰山軍流暢的指揮和陣型轉換,在校場一側,另有兩千步卒在進行實戰演練。相較於操演陣型的行雲流水,這裡展現出來的,是另一種風采。
陣列中,大櫓、弓弩、矛戈、刀盾、斧鉞各式兵器林立,殺氣沖天之餘,也讓人感到一陣眼花繚亂。然而,在實際對抗當中,各式兵種雖然混雜在一起,但卻絲毫不顯凌亂,每一次陣列的碰撞,都會產生一陣紛亂,但在雙方各自的努力下,亂相很快就得到平息。
雙方用的都不是真刀真槍,而是各種木棍,可由於對戰非常真實、激烈,所以也不斷產生傷者。輕傷之人帶傷繼續作戰,重傷之人則由雙方自行營救。
太史慈還是第一次看到,演練會打成這種態勢,激烈程度,幾乎不在他見到的最慘烈的那幾場大戰之下。
相較於步卒的操練,校場另一邊的騎兵訓練更加吸引太史慈的目光。
騎兵的訓練分成了兩處,各自以一群稻草人為假想敵,演練戰術。
隨著驚天動地的一聲吶喊,數百輕騎兵在奔馳中分成了三股,兩支白馬騎兵衝向「敵軍」兩翼,風一樣從「敵陣」前掠了半個圈子,然後快速撤了回來。中間那股騎兵放緩了馬速,待兩翼騎兵回撤的瞬間,端起手中強弩,發動了一輪齊射。
太史慈對這種輕騎兵的騎射戰術並不陌生,看出來這個戰法是以兩翼為誘餌,引動敵人陣勢後,用強弩齊射,動搖敵軍陣型。
齊射後,三支騎兵穿花蝴蝶般交替了位置,弩騎兵後退下馬,開始裝填弩機。白馬騎士化直衝為斜衝,再從斜衝轉為橫掃,如同兩隻雨燕一般,飛速的在敵陣兩翼前掠過。
一邊疾衝,一邊彎弓攢射,每人放了差不多三箭之後,他們與敵軍的距離也接近到了一定程度,眾人同時將馬一撥,潮水般撤了回來。在回撤過程中,還有人不斷馬上轉身向後攻擊。
幾乎同時,弩騎兵裝填完畢,再次上馬,森寒的弩矢重新指向了敵陣。
太史慈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相應的戰局。如果敵人遭受白馬騎士的打擊後追殺出來,就會被弩騎兵迎頭痛擊。如果不追,就會在這種週而復始的打擊下,不斷出血,士氣降低,最後被磨到死。
純粹的騎射戰術,強是很強,但殺傷力不足,如果遇到鬥志堅強的敵人,以步弓強弩加以反擊,就會演變成消耗戰。
但弩騎兵的存在,可以彌補輕騎施展騎射戰術,殺傷力不足的缺點,騎射戰術,更加完善,更加恐怖了。
最後那隊騎兵人數不多,騎術似乎也比較差,他們演練的是衝陣。
騎兵們在主將的率領下排成三個鋒矢形狀,一豎兩橫,豎著的一個迅速穿「敵陣」而過,橫著的兩個斜向推進,將外層的草人齊齊整整地剔掉一層。
緊接著,為首的騎將從背後抽出一根角旗,用力揮了揮,帶著透陣而出的騎兵轉向,再度踏入稻草人大陣。其他兩支騎兵則倒捲烏龍,從側翼的側面縱橫穿插。
這是一種騎兵對步兵的典型戰術,利用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反覆打擊敵軍關鍵部位,如中軍將旗附近,以期待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方士氣,並打亂對方指揮。
兩翼的騎兵則在敵陣之前快速奔跑,尋找對方薄弱點,一旦直衝中軍的騎兵完成突擊,或者中途受阻,後續的騎兵就根據自己找到的薄弱點進行打擊,以期擴大戰果或減小主攻方向的損失。
這個戰法並不複雜,讓太史慈感到震撼的是衝陣騎兵身上的鎧甲。這是一支重裝騎兵,人和戰馬身上都配備了鎧甲,總重量至少在七八十斤左右,正前方只有人和馬的眼睛沒被皮革和鐵片包裹起來。
太史慈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但他確實沒想到,在這裡可以看到這種水準的操練。
各部兵馬各司其職,兵種多樣,甲杖俱全,恍惚間,他幾乎以為自己回到了漢武時代,在上林苑見到了那支名震天下的御林軍。
就在他心神俱顫的時候,身邊於禁已經發出了號令,令眾軍集結起來,然後向太史慈請令道:「太史將軍,請登台點將,下令出兵吧。」(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138看書文學註冊會員推薦該作品,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