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洋天下

龍騰世紀 十九、中亞戰場 文 / 準噶爾刀王

    很快就到了1938年的盛夏,從春天開始,共和軍在蘇俄紅軍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5月中旬,赤俄軍攻佔布哈拉城,國王哈利耶德與內閣撤到了帕米爾省會塔什干,在那裡組建起一個流亡政府。俄國人在佔領中亞這些國家後,很快在阿什哈巴德和布哈拉扶持起兩個傀儡政府。

    六月底,從國內調來的第30和32集團軍趕到了江布爾,由於佔據優勢的共和軍陸軍航空隊很俄國人的後勤補給造成極大的壓力,中亞的戰局漸漸穩定下來。早已被連續作戰搞得疲憊不堪的第六十集團軍終於能夠後撤到塔什干進行短暫的休整和補充。

    天已經黑了下來,位於奇爾奇克河畔的西北戰區臨時司令部三層大樓內燈火通明,在這個時代,飛機還很難執行夜間轟炸任務,即使是如此重要的軍事要地,依然不會執行所謂的戰時燈火管制。

    大門的外面也亮著路燈,大門口的的兩側有四名衣著筆挺的哨兵,四周的街道上不時有巡邏隊走過,整個司令部戒備森嚴,普通百姓根本無法靠近四周的街道。

    中亞的戰事已經進行了三個月,司令部裡的軍官們早已經習慣了戰時的氣氛,反而不像戰爭初期那樣忙亂,大院裡有不少軍官在草地間散步,樓上許多房間都打開著窗戶,站在樓下的人們可以聽見房間中從收音機裡傳出的音樂聲。

    蔣承越多年以來一直是西北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戈壁的風沙在他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風霜,多年的操勞讓這位52歲的共和軍大將頭髮早已變得花白。

    相對於在東南亞戰場出人意料之外的順利,共和軍在中亞和西伯利亞戰場卻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蘇俄紅軍的勝利讓朱亞什維利的野心不斷膨脹,源源不斷的蘇俄軍隊正在越過烏拉爾河,原來試探性的進攻逐漸演變成一場全面戰爭。

    「雖然情報不是十分詳細,但大致可以判斷出赤俄軍下一步的目標重點是要轉向西伯利亞。」作戰室內,戰區參謀長周亞衛正向參加會議的高級將領們介紹著戰場的敵我雙方態勢,「赤俄方面在這次侵略戰爭**動用了北高加索軍區、草原軍區、伏爾加河下游沿岸軍區、南烏拉爾軍區和烏拉爾軍區五大軍區,在烏拉爾一線出動了第1、第2、15、16、17共五個集團軍,總兵力約35萬人,在中亞,赤俄軍的主力有第9、18、19、23、24集團軍和第1機械化軍,總兵力約45萬,奧倫堡方向,赤俄軍現在集中了第7、20、21、22、25和在莫斯科新組建的第31、32、33集團集團軍以及第5機械化軍,總兵力超過了75萬人,由此可以斷定,赤軍將主攻方向選在了南烏拉爾方向,意圖一舉吞併西伯利亞共和國。」

    共和國在蘇俄的情報部門傳回的情報並不是蘇軍的作戰計劃,但根據兵力集結地點,軍隊的調動和後勤物資的運輸等情報,也可以分析出大致的作戰方案。

    坐在首長位置的蔣承越卻有些走神,共和軍在中亞地區的軍事行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後勤方面的限制,總參謀部制訂的作戰計劃也要求西北戰區所轄的各集團軍有步驟的後撤來縮短運輸補給的路程,以減輕後勤方面的壓力。

    仗打得十分鬱悶,這些都讓性格剛猛的蔣大將很不痛快。

    「把32集團軍和23集團軍調往圖爾蓋河一線,要防止赤軍從側翼進行突破。」蔣承越想了一下然後說道,這意味著在阿富汗南線共和軍只有一個第13集團軍要應付近二十萬的英印大軍。

    「這樣做是不是太冒險?」西北戰區副司令員鄭以經說道。

    「英國人並不可怕,這些殖民地軍隊的戰鬥力十分有限,而蘇俄軍隊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絕不比我們差,雖然他們的戰術有些落後。總統一直告誡我們的沒錯,這才是我們的大敵,真正的心腹之患!」蔣承越鐵青著臉說道,蘇軍在人數上甚至比擁有110萬兵員的西北戰區還多,這讓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過,在加強北線的防禦後,共和軍在南線的反擊計劃就要落空。

    「52、56和60三個新組建的集團軍需要換裝,輕武器還好說,但裝甲部隊和重型火炮至少要到10月底才能裝備到位,這三個集團軍至少在明年春季之前作戰能力不能得到本質上的提升。軍事委員會決定將最新式的35丙型坦克優先配給到西北戰區,但由於產量的限制,總裝備部每月只能給我們撥付一個裝甲師的裝備,預計在兩個月後這種情況會得到很大的改善。」周亞衛繼續說道,「本戰區12個集團軍再加上第1、3、6騎兵師,一共15個裝甲師,新式坦克和裝甲車輛要裝備到各部隊最快要到明年1月,所以總參謀部原則上同意我們在明年3到5月間發起反攻的計劃,在這之前,本戰區依然以防禦作戰為主,僅進行一些局部的突擊作戰。」

    「在這之前,各部隊要加緊進行訓練,裝甲部隊是技術兵種,不像步兵一樣訓練三個月就能拉上戰場,沒有一年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有熟練的戰術配合,這一點各集團軍要引起高度重視。」蔣承越點起了一根香煙,抽了兩口才又繼續說道:「特別是52、56和60軍,這三個集團軍原來沒有裝甲部隊,戰區作訓部要從其它各集團軍裝甲師中抽調骨幹,以加快這三個軍中裝甲師的組建速度,會議結束後要馬上制定出從各集團軍中調配人員的計劃。」

    加上在西伯利亞的兩個集團軍,共和國將三分之一的陸軍都集結在了西北,加上西伯利亞共和國65萬的國防軍,這一地區的總兵力超過了200萬,而蘇俄方面也出動了近一半的紅軍,表面上現在戰場顯得十分平靜,但雙方的高級將領們都對於這種暴風雨要來臨前的氣氛有著敏銳的直覺。

    大戰將至,雙方都在不停地調兵遣將,後勤運輸如今反而成了首要的問題。

    從內地到西伯利亞目前僅僅依靠西伯利亞鐵路和新疆到鄂木斯克兩條鐵路維繫著,內地與新疆方面的交通也只是依靠綏新鐵路和蘭新鐵路,而中亞地區,如今只有一條從迪化到伊犁河谷地再通往塔什干的鐵路幹線,而從南疆通往中亞的鐵路還在修建之中。

    蘇俄方面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沙俄時期的中亞鐵路基本上被共和軍在後撤時全部破壞,即便是路基的工程量不大,但重新鋪設鋼軌也需要時間,況且天空中還不時有佔據絕對優勢的共和軍飛機不時地進行著轟炸。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俄的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生產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到1937年,蘇俄的鋼鐵產量達到了1700萬噸,超越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工業國,機器製造業的發展使其擁有每年近8萬輛重型拖拉機的生產能力,這在戰爭時期能夠轉化為每年近四萬輛的坦克制造能力,這才是其最為可怕的地方。

    不過共和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和平發展,也早已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化為一個工業強國,共和國機床保有量為160萬台,鋼鐵產量超過了3000萬噸,雖然共和國需要同時發展陸軍和海軍,但6億多的人口基數在戰爭中卻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所在。共和軍和以動員超過2000萬以上的軍隊卻不會對國內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蘇俄方面正是出於對共和國如此巨大的戰爭潛力的懼怕,在出兵對中亞和西伯利亞進行入侵時卻沒有對共和國進行宣戰。

    朱亞什維利甚至下命令禁止蘇俄紅軍接近到距共和國所劃定的邊境內地150公里的範圍之內,其本意也是盡可能地避免雙方暴發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全面戰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