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夢還楚留香

龍騰世紀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三十四 文 / 諸葛靈霞

    太子朱見深繼承皇位,英宗就這樣走完了他複雜的人生道路。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為太上皇,但英宗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後英宗被軟禁在南內,開始了他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還是不放心,他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剋扣,英宗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景泰帝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繫,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英宗復辟後,即以謀逆罪將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下獄,初尚言「于謙實有功」而不忍殺之,因徐有貞力主「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遂於五日後斬于謙、范廣於西市。天下冤之,後英宗亦悔。

    天順朝,英宗勤於理政,並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前朝胡皇后的位號;遺詔罷明代自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稗事彙編》記載:「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明史》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1],王世貞在《奔州山人別集》中稱:「此誠千古帝王之盛節。」。

    天順八年正月崩,時年38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與錢皇后感情頗深,錢皇后無子,擔心死後嗣子憲宗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後來錢皇后死時,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經過大臣力爭方得與英宗合葬。

    明英宗-明十三陵之裕陵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裕陵始建於英宗去世後的天順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監黃福、吳昱,撫寧伯朱永,工部尚書白圭,侍郎蒯祥、陸祥奉命督工。參加營建的軍民工匠共達8萬餘人。陵園從營建到完成,僅用了近四個月的時間。天順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宮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寢工程全部告竣。《明憲宗實錄》記載當時裕陵的規制為:「金井寶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樓、花門樓各一座,俱三間,香殿一座五間,雲龍五彩貼金朱紅油石碑一,祭台一,燒紙爐二,神廚正房五,左右廂房六,宰牲亭一,牆門一,奉祀房三,門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宮監前堂五間、穿堂三間、後堂五間、左右廂房四座二十間、周圍歇房並廚房八十六、門樓一、門房一、大小牆門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馬房馬房二十、磚石橋。周圍包砌河岸溝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樹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築曾於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修繕,情況同獻陵。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餘建築保存尚好。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個好人。

    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實證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同樣飽經風波的朱見深,將帝國的重任交給了他。

    然後,這位即將離世的皇帝思慮良久,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言,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我一定會照辦的。」

    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鄭重地許下了他的允諾。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項極為殘酷的規定,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說,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現在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帝國,留名青史;朱棣橫掃殘元,縱橫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們都是我們今天口中津津樂道的傳奇。他們的功績將永遠為人們牢記。

    但在他們的豐功偉績的背後,是無數戰場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婦和幼子,還有深宮中不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萬骨枯!

    朱祁鎮最終做成了他的先輩們沒有做的事情,這並不是偶然的,他沒有他的先輩們有名,也沒有他們那麼偉大的成就,但朱祁鎮有一種他的先輩們所不具備的能力——理解別人的痛苦。

    自古以來,皇帝們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謂草民的生存環境,只要這些人不起來造反,別的問題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說什麼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明仁宗朱高熾,漢族,明成祖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後繼位,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終年48歲。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后張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的繁榮鋪平了道路。

    明仁宗自幼端重沉靜,因體胖而行動遲緩,明太祖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被冊封為燕世子,後守衛北平。成祖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登基後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明仁宗隨父征戰多年,知道創業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輔政,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後人稱善。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因心臟病五月崩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於明獻陵。朱高熾雖廟號「仁宗」,但延續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5名妃嬪。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