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福建建安人,當年成祖入南京準備登基,楊榮迎謁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調轉馬頭去拜謁孝陵。正因為此事,楊榮給成祖留下的印象極好,多次隨其北征,規劃邊務,參決軍事,升文淵閣大學士。楊溥,湖廣石首人,永樂時為太子洗馬,因太子遣使迎接成祖遲緩,為漢王所讒,曾被關入天牢10年。"三楊"都是活躍於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元老,在朝臣中德高望重、聲譽卓越,正是股肱之臣。夏原吉,是明朝著名的理財能手,永樂時期為戶部尚書,長期主持政府的財政,成祖五次北征、鄭和下西洋、出兵安南、修建北京等重大事件的後勤保障都是由他規劃籌措。蹇義是朱高熾當年東宮的屬官,擅長謀劃,為人謹慎,辦事周詳。
楊榮像宣宗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長處,互相補充,"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斷。事涉人才,則多從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榮;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原吉"。楊溥是個特殊的人物,性格內向,但操守很好,為眾大臣歎服。
幾位重臣識大體,顧大局,能以國家大事為重,相互包容,不計較個人恩怨。據記載,楊榮辦事果斷,敢作敢為,對軍務很熟悉,只是不能潔身自好,多次接受邊將饋贈的良馬。宣宗聽說了,向楊士奇詢問。楊士奇力贊楊榮通曉軍務,是他和眾位朝臣所比不上的,不應該因為有這樣的小毛病就放棄不用。宣宗笑著告訴他,楊榮曾經在自己面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楊士奇聽後,沒有絲毫的怒意,反而對宣宗請求能夠像包容他一樣包容楊榮。後來楊榮知道了這件事,感覺十分慚愧,對不住楊士奇,便盡釋前嫌,相交甚歡。
宣宗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於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係很是融洽。"當是時,帝勵精圖治,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宣宗繪《萱花雙犬圖》
有所論奏,帝皆虛懷聽納。"五位重臣在宣德朝的重大事件中,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贊畫"作用,如上面提到的平定朱高煦叛亂和解除朱高燧的威脅,以及撤兵交阯的重要決定。
撤兵安南。安南到了宣德朝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成祖曾經興兵80萬征討交阯,將其並為明朝的一個省,設置官吏,加以統治。然而交阯並未臣服於明廷的統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爭時有發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壓簡定、陳季守、黎利等人的反抗。成祖死後,交阯的情勢更加不穩定。明朝連年派兵交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難以承受之重。仁宗時期,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以招撫為主。宣宗則主張剿撫並用的政策,派王通為征夷將軍,征討黎利,然而他內心裡更想息兵交阯。宣德元年(1426)四月,宣宗就曾與蹇義、夏原吉、楊士奇和楊榮四人商議,他"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交阯)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統治交阯的做法,恢復交阯為附屬國的地位。楊士奇和楊榮持贊同和支持的態度,而蹇義和夏原吉卻反對,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實行。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談判,體面地從交阯撤兵。
宣德二年,陳通率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餘人,但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讓黎利率殘軍逃跑。九月,黎利上書明廷,聲稱找到陳氏後人,請求明朝罷兵,冊立陳氏後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借口就答應,只是向天下人顯示朝廷的軟弱。宣宗召見楊士奇和楊榮,尋求對策。他們二人贊同宣宗的想法,認為這是體恤民情,沒有示弱。宣宗在楊士奇等人的支持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命陳通撤兵。然而黎利推說陳氏後嗣已死,請求明廷冊立自己。宣宗沒有理會,派人繼續尋找陳氏後人。宣德三年,黎利再次進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宣德雲紋銅熏爐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這樣,安南再次**,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屬國。從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除去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仁政愛民。在對內的治國之道上,宣宗能夠實行安民、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思田里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宣宗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五年三月,宣宗路經農田時,看見路旁有耕作的農民,於是他下馬詢問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他興致盎然,取來農民耕田的農具,親自犁地。沒推幾下,他停下來,回頭對身旁的大臣說,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勝勞累的感覺,何況農民終年勞作。說完就命人賞賜農民錢鈔。他對農民的生活和處境是瞭解的,因此能夠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宣宗派遣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還做有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
宣宗賜宦官銀皿宣宗清楚,昏君濫用民力乃至亡國,隋煬帝就是個例子。宣宗以此為鑒,非常注意愛惜民力。在他統治的10年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宣德元年七月,罷湖廣采木。宣德五年二月,罷工部采木。宣德三年十一月,錦衣指揮鍾法保請採珠東莞,宣宗不但沒有同意,還認為他是想用這種擾民的事情為自己謀求利益,將他逮捕入獄。他還多次蠲免稅額、積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無丁力者的匠籍。
盛世隱憂。在宣宗君臣的不斷努力下,宣統朝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樣的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邊境安定,蒙古雖有擾邊的行動,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宣宗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和議,保持了和平共處的局面。放棄安南也是個明智的選擇,使得久經戰亂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穩定發展的環境。爭奪皇權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了,沒有釀成大的禍患,加強了皇權。宣宗愛惜民力,與民休息,重視農業,力勸農桑,鼓勵墾荒,農民得以安居樂業,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富庶,賦入盈羨",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商品生產程度提高,手工業得到發展,商路增辟,國內外貿易有所發展。農民生產生活得到保障,農民起義也很少。宣宗任人得當,吏治較為清明。
宣宗行樂圖慕、自謬不拔,然而隨著社會的持續穩定,經濟的增強繁榮,君臣均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完全沒有意識到盛世下存在的隱患。"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這種情況宣宗當然脫不了干係。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很特別的愛好就是鬥蟋蟀,因此被稱為"促織天子"。宣宗對鬥蟋蟀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經常派宦官選取上好的蟋蟀。因為這種緣故,鬥蟋蟀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後來宣宗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監四出採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