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五海東青的原型機,是法國的陣風戰鬥機,是一款號稱四代半的先進多用途戰鬥機。
用陣風的性能標準來設計殲十五海東青,對我國的飛機設計師們確實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憑心而論,楊衛平也沒有指望三航能在兩三年內拿出成果,完成定型。
就目前而言,華夏空軍如果能將殲十大鵬鳥,殲十一金雕,殲十四猛禽都裝配上,絕對能算得上當今世界裝備一流的空軍!
四航的陸孝朋主動請戰要求參與殲十五海東青的研製工作,楊衛平當然是全力支持。
這次全國工商企業家大會勝利閉幕後,楊衛平特意抽時間去了趟第三航空工業集團總部所在的原奉天飛機製造廠(沈飛)。
並行工程,使得一航、二航、三航、四航的研究成果和技術資料可以得以共享。
二航正在研製的殲十大鵬鳥,殲十一金雕,包括剛剛被楊主任叫停的殲九,三種機型的技術資料都向三航開放。
原本就有殲七和殲八成熟機型底子的三航,在對f14a雄貓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技術摸透」中,完成了飛機強度計算報告的校核、機翼的強度與剛度計算、飛機戰鬥性能分析、空氣動力特性校驗計算等45項課題;進行了12項650次高低速吹風試驗
安排了進氣道、飛機共振、座椅地面彈射、飛行等64項試驗。通過這些計算和試驗,一方面補充和校核了設計技術資料,同時也學習和掌握了f14a原設計的方法,為自己積累了經驗。
三航曾經用了三年的時間「啃」米格21,對山寨工藝流程當然是熟門熟路。如今再仿製美國的f14a雄貓,那是相當的得心應手。
殲十四猛禽的研製設計進行得非常順利,但在殲十五海東青可就問題多多了。
在這種情況下。三航的總經理葉正大沒有在「一顆樹上吊死」,而是對現在技術力量進行了重新組合,他安排了顧誦芬、陸士嘉、徐華舫等人組成了殲十五項目攻關組。對殲十五海東青的三角翼配合主動整合式前翼加工工藝進行鑽研攻關。
另外,葉正大指示王壽南、王甫壽、馮鍾越等技術人員,重啟了高空高速高突防截擊機的研究設計。
殲八的樣機早在1969年7月就完成了兩架,並進行了試飛。十年動亂期間。殲八的研製也沒有完全中斷。只不過,到1978年楊衛平擔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後,他叫停了殲八的研製工作。說殲八計劃用的發動機太差,等有了更好更合適的發動機再搞。
對於三航的航空人而言,殲七、殲八就像是他們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真要讓他們徹底放棄殲七和殲八的研製,喜新厭舊的去搞殲十四和殲十四,葉正大、王壽南等人還真有點捨不得。
特別是從安南戰場運回來大量的米格23、米格25、米格29殘骸,讓他們更加堅信了可以將殲七和殲八設計得更完美。
我國第一款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ws10太行實現批量生產後,小推力的ws12泰山(技術型號ws6h11042)也緊接著投入生產。中推力的ws9秦嶺(技術型號ws6h11088)現在也在進行樣機的驗證。
如果殲七、殲八配上ws9秦嶺發動機,再安上hd79a航電系統,葉正大認為三航肯定可以把殲七和殲八重新設計得綜合性能更加卓越。
反正楊主任曾經多次強調,科研單位腦子要活,不要過於教條。更不要像算盤珠子一樣拔一下才動一下。
基於這種想法,王壽南、王甫壽、馮鍾越等人基於ws9秦嶺發動機,同時展開了對原殲七、殲八的改進研製工程。
在改良殲七和殲八的過程中,三航的科研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都體會到了殲七和殲八改頭換面,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無比快樂和幸福。
為殲七和殲八換上一顆強勁有力的心臟,完全可以將這兩種擁有十多年技術儲備的戰鬥機都升級成為世界一流的第三代戰鬥機。這種可以永載我國航空研究史冊的成就感,一直鼓舞著王壽南、王甫壽、馮鍾越等全體項目組成員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革新工作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壽南等人漸漸為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s9秦嶺發動機的優越性能而感到震驚和自豪。
對ws9秦嶺發動機瞭解得越多,王壽南他們就越是對殲七改進版的成功充滿了無比堅定的信念。
王壽南對新殲七的設計非常大膽。
機身採用超音速面積律,梁式與半硬殼式混合結構。單垂直尾翼,差動水平尾翼,雙腹鰭,全翼展前緣襟翼和後緣襟翼。機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前緣後掠角均為42度,大後掠角邊條一直延伸到機身尾部,前三點起落架。
機身兩個側面肋下進氣口的位置安排是出於提高大迎角飛行時機動性的考慮,進氣口位於前機身下部,略微向外傾斜,這樣,即使在大迎角飛行時也可向發動機輸送空氣。由於採用了dsi進氣道,壓縮和分離附面層,阻力減少,減小雷達反射波,不設輔助進氣門放氣門,結構重量大大減輕,可靠性高。
高強鈦合金當結構材料,前機身為高強鋁合金,後機身和升降副翼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可焊接的ll78鋁鋰合金(y2013鋁鋰合金的國產型號)身側蒙皮。機頭整流罩和噴管整流罩為碳/碳複合材料。部件的安裝接頭都採用ll78鋁鋰合金。
鈦合金製造的全翼展前緣襟翼和後緣襟翼,自動與升降副翼聯動,所有操縱面均由電傳操縱系統通過液壓舵機操縱。常規半硬殼式結構機身的50%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起落架及發動機艙門為碳纖維複合材料。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懸臂式垂直安定面和嵌入式方向舵採用蜂窩芯結構。垂尾尖端為碳/碳複合材料。舵面用電傳操縱系統液壓操縱。無輔助操縱面。
座艙採用整體圓弧風擋、水泡形座艙蓋,內裝我國當前通用的仿製美國gru7a彈射座椅的國產型通用ts78型零零彈射椅。座椅傾斜29°。艙蓋上採用碳納米吸波塗層,用以減小座艙雷達反射面積。
動力採用一台由長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生產的ws9秦嶺中推力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8427dan,中間推力4952dan。
航電系統採用hd79a標準系統,武器系統採用一門23mm航炮。可以攜帶的武器包括近距格鬥導彈、中距空空導彈、激光制導炸彈以及普通航彈和火箭。
翼展9.45米,機長14米,機高4.77米,主輪距2.54米,前主輪距4.94米,正常起飛重量91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700千克,外掛能力3800千克,機內燃油2500升,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最大航程2700千米,作戰半徑1420千米,限制過載3g∼8.5g。
第一架驗證機製造出來後,王壽南對樣機所有部件都進行了一一測試,不敢有絲毫的疏忽。
整體的測試完成後,接下來是更加嚴格的試飛。
試飛,是飛機設計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危險的一項測試工作。
然而,讓王壽南、王甫壽等人沒想到的是,第一次試飛,就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試飛員尹玉煥對這架完全改頭換臉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讚不絕口。以前許多不敢做的高難度機動動作,現在都可以輕鬆地完成。
新殲七,絕對可以算得上是第三代多用途輕型戰鬥機!
咱們華夏空軍真的擁有了一款真正的第三代戰鬥機了?王壽南、王甫壽、馮鍾越等人顯然有點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一次試飛並不能代表成功!王壽南如此告戒自己和項目組的全體人員,還需要繼續進行測試,只到可以確定定型後,再向國防科工委楊主任報喜。
出於對戰鬥機設計工作的嚴謹原則,王壽南甚至都沒將這個好消息向三航的總經理葉正大匯報。
他們繼續對這款新殲七驗證機進行反覆的多種測試,並在一些細節方面進行了適當的改進。
大量鋁鋰合金、鈦合金、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運用,使得新殲七在機腹在加掛了一個800升的副油箱後,最大航程可以達到3500公里!
難怪楊主任一直強調,先進戰鬥機的設計,一定要基於成熟的先進航空發動機來進行優化設計。
新殲七的設計,比他們當年研製殲七和殲八的時候,不知道省去了多少麻煩,少走了多少彎路。
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成功開發了一款真正的第三代輕型多用途戰鬥機,這樣的效率,使得王壽南等人感覺幾疑置身是虛幻的夢境。
就在王壽南剛剛將新殲七研製成功的消息向三航的總經理葉正大匯報的時候,楊衛平沒打任何招呼就來到了三航視察工作。
楊衛平很奇怪,為什麼三航的人一直沒向他問過任何關於殲十五海東青在研製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呢?
難道他們找到了解決基礎工藝加工的辦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