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武師也曾經被各種神力怪論、軟硬氣功、內外神功所困擾過,幾十年下來,經過多方求證,自己探索,發現都是言過其實,或者乾脆就是江湖把戲。舒榒駑襻就算你手能開石,厲害吧,你眼能開石嗎,你鼻子能開石嗎,你軟肋能開石嗎,你能把全身練的金剛不壞嗎。再好的鐵頭功,也挨不住板磚砸。你有那時間練,幹嗎不把時間花去練有用的東西呢。
其實中國傳統武術裡,有很多成型的,可靠的,科學的,系統的抗擊打訓練方式,而且練用一體。只是由於民間武術的傳承的局限性,導致許多精要丟失了。比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戰」,很簡單的動作,很簡單的訓練要求,只是很多人因為傳承的缺失,而不瞭解其中精要,只練其形,不明其意。所謂「三戰練到老,到老練不好」。「三戰」是南少林拳系中的抗擊打能力訓練的基礎。動作雖然簡單,但配合好呼吸,肌肉緊張,和循序漸進的適量的外部他人擊打訓練,三戰練好了,能練出很強的實戰抗擊打能力。硬不硬,不是氣功不氣功的問題,而是在比武的時候能不能硬。比武的時候能硬,才是真硬。否則都是把戲。一個能夠流傳下來的拳種,他必然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裡面必然包含4個基本單元,1。基本功單元2。技法單元,3,訓練方法單元,4,對抗運用單元。而這四個單元裡基本功單元又是最重要,最複雜的。基本功單元,至少要涵蓋4個方面的內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技法單元裡至少要涵蓋3個方面內容:進攻技法,防守技法,和本門一些特殊技法。訓練單元裡至少涵蓋4個方面內容:力量訓練,速度訓練,抗擊打能力訓練,整體協調訓練。對抗運用單元必然涵蓋至少2個方面內容:散手對抗,套路對抗。
因為一套拳法能發揚並流傳,肯定是創始宗師,以超人的實戰戰績為背景的,所以肯定是一個能打也能挨的人。他的拳法肯定是能打也能挨的。所以在傳統武術高手一眼就大概能看出,你是否是嫡系傳人,你是否全面展握一門拳法。所以除非是你確實學有餘力,或者已經洞悉本門拳法的精要,沒有必要刻意的去學一些硬氣功,或者排打功之類的,因為每一種拳法肯定都有自己的抗擊打能力訓練,而且這種訓練一定是結合併配合本門拳法的其他技擊手段的,肯定是最適合本門拳法的,因為武術的傳承,是以社會實踐為淘汰環境的。如果自己很突兀的去學一門排打硬功,卻不知道如何揉入本門拳法技擊應用中,學了也是白學,很可能還起反作用。起不到1+1大於1乃至等於2的作用。
至於為啥傳男不傳女,本來女孩子家學點功夫,防身也是好事,可一旦嫁過去,當小家庭爆發戰爭,要是一般的女的發脾氣,鄉下老公拿個鞋底抽兩嘴巴,估計也就老實了,頂不濟的也就對罵兩句完事了,可事情到了會武術的女子手裡就不一樣了,一動手,老公沒抽倒她,倒是自己被結結實實的抽了一頓。男人要臉,特別是鄉下地方,男人,被媳婦打,那絕對是比被槍斃都難受的事情啊,所以鬧到後來,會七大姑,八大姨,小叔子,小姑子,都一起上,結果必是也都一起被打了。打得自己的小家沒法呆了,跑回娘家了。作為娘家,是多丟臉的事情啊,哪有做媳婦的把婆家人都打個遍啊。不說三綱五常了,中國人起碼講孝道,何況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物。那麼「好姑娘,不一定是好媳婦」,所以發什麼神經,教女兒什麼功夫啊,會弄的女兒有家不能回,名聲臭滿天。如果不教她功夫,就算門不當戶不對,時間長了感情總會有,或者被打一下,也能委曲求全。總不至於最後落的不可收拾的地步。
至於比武的勝敗,勝者不可驕敗者不可餒。功夫這個東西,在使用和發揮的時候,都是受許多條件和環境影響的,不是說你功夫練多高了,就一定能打過誰誰誰。很多時候,在真實的比武環境中是七分靠功夫,三分靠命。功夫練的再好,也還是人,單對單打不過你,可以群毆你,群毆不了你,可以暗算你。總之是人,就能有辦法弄死你。所以功夫練的好,不如書讀的多,拳大不能穿牆。筆尾一動,勝過千軍。武師當中只有人,沒有神彖。
人體有些小的肌肉群,或者神經,因為日常用不上,可能一般人就感覺不到,但是如果有意識的去鍛煉他,興許會有點用處,但這些所謂的一些被廢置,而又被重新開發起來的小功能,絕對是細枝末節,不可能能對人體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也絕對不可能能激發出所謂的超人潛力。據說吸陰入囊的功夫,也是人體本來就具備的一種能力,只是長時間沒用了,就廢棄了。但如果刻意的去鍛煉,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復,因為科學家研究過了,男人的陰囊遇到冷或者緊急狀態的時候就會收縮,表面就會皺巴巴的,就是這種原始功能的遺留。細枝末節,絕對不能取代主幹的,這是自然規律的選擇,要不人體也不會把他們廢棄。在原來的基礎上蓋房子,總是比在一片廢墟上從新蓋房子來的容易,蓋的好。書本上的氣功,拿來當養生放鬆的手段可以,但別把他們當功夫練。真有這神功法門,你還想見到,早自己躲屋子去練了,還寫出來給你。因為練成天下無敵的武功,遠比拿點稿費來的實在。還用的著賺這點筆頭錢?
至於氣功,還是歸為養生法好。小孩子不要練,有空去操場跑兩圈,估計比這管用,實在跑不動的,或者老人,練練也可以了。
不要聽信傳說中的「正宗功夫」,卡一腿就把人踢飛了,哪像家裡這些老頭們表演的什麼南少林武術,老是手在比劃來,比劃去,偶爾有踢一下腿,也跟黃狗撒尿一樣。傳說故事是為了好聽,不一定是真的了。如果允許攻擊襠部,什麼拳的腿法都不會過腰,也不敢過腰邳!
這兒武師們又認為天下拳法是一家,沒有內外之分,也沒有南北之分。說到底了,最後都是練力量,練速度,練身法,練步法。只是在攻擊技法上有高下,但絕對沒有內外之分,也沒有南北之分。任何一個能形成影響力的拳種,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腳。因為人有手也有腳,連指頭,腦袋,都有人去開發攻擊力,怎麼可能會放棄比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還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傳面比較狹窄的,諸如彈腿之類的偏專項的門派,主流拳系,大體上來講,不但有拳有腳,而且拳腳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傳承的過程中,因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賦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導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脈有所側重。能全面展握一個拳種的明師,不好找,因為多為嫡系傳人,輕易不肯傳他人。
至於為什麼南拳北腿會有普遍客觀存在呢,倒不是什麼南方人腿短。而且腿短對練腿法來說,利大於弊的。其實從身材結構來說,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條件練腿法。造成南方武師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認為應該是環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難練。正如普通人感覺散打比拳擊難上手一個道理。腿法難練在哪裡呢,不是腿的長短,腿長的人,在傳統武術格鬥中使用腿法,並沒有優勢。因為腿長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長動作幅度大,作用時間長,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歐洲人古代也練搏擊,但歐洲人就沒有去發展腿法。我想就是因為腿太長了。雖然腿法比手法難練,但這個難題,南北方人都存在,為什麼南方人少練了呢,叔公認為,腿雖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靈活,用現在術語說就是,運動維度不如手,也就是說,雖然有力,但慢,笨。而且腿的攻擊武器一般為腳和脛骨,脛骨由於缺乏保護,且神經分佈豐富,很難練,腳雖然好練但攻擊面積大,所以要殺傷對手的話,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兩廣浙江一帶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數身體單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會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擔,這種日常的勞作,對腿部的靜態力量是有幫助,但對腿的爆發力和速度的影響非常巨大,這種挑擔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擊能力給廢了。加上傳統武術開放式的比武規則,一般抬腿不敢過腰,多數都是攻擊小腿脛骨,膝關節,腳面(跺)所以多採用踹(直線腿法),掃,勾的技法。攻擊距離其實也很短,發力也不完整,還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對容易練出來,加上身體壯實高大,天生力量就強一些,所以在民間普及層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這跟拳種沒關係。
這地方武師對於傳統武術中的輕功,就一個詞形容,「著急」(當地土話,專門形容猴子的)。輕功武師的「著急」就是非常的靈活,但並不是說打不到。而是如果他不想跟你打,只是想躲,那你就很難抓到他,不但小範圍移動快(跑的也比較快),而且運動中變向能力非常強,這個最要命,也就是他要是想逃跑,你還真拿他沒辦法。但是這首先得他處於攻擊距離之外,如果是處於攻擊距離之內,那人的身法,步法再快也還是快不過訓練有素的拳腳。練輕功的武師們人也比較瘦,身上都是筋的感覺。出手速度很快,打你一下,非常疼,有點鑽心的疼的感覺,但是絕對力量不大。也就是疼而已。傳統武術認為練輕功傷肺,因為練輕功的人,絕對力量都不大。其實這個跟輕功沒關係,而是跟輕功的訓練方式和選材有關係。古人總認為肺主力,所以就說練輕功的人,力量不足是因為肺被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