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形意大豪李存義

第一卷 八二、每個士兵嚇十次 文 / 寫意朋友

    李存義指導兵士們進行形意拳搓手。舒蝤梟裻他說:

    「應該開始進行交手體驗了。拳術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運動。搏擊功夫要上身,實踐是關鍵的一環。

    「首先,在實踐中培養出良好的臨戰心理,『視敵如蒿草,打人如走路』,遇事就不會心慌,手忙腳亂了。」第二,通過實踐發現自己的優劣,是反應、速度還是技法、功力,再進行針對訓練,技藝就會突飛猛進。

    「第三,按形意拳的技擊原則,反覆體驗,培養出適合自己的技擊風格來。談到切磋,一定要拋掉輸贏觀。「切磋是為了提高技藝,絕非爭高低,出手傷人,那完全背離了其目的。

    「練習搓手要互不傷害,不需任何防護設施,無有套路,隨心所欲,順其自然,但求手如飛雪,足似流星,身如游龍,勢如靈猴,要努力做到,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去其滯氣,靈活自如,神寓氣內,意在動中。

    「隨高就高應敵變,隨低打低正中奇,悟透嬰兒玩,方知藝不虛。

    「形意拳招勢簡單易學、動作緊湊脆徹、攻法犀利、技擊性強、沒有花架虛招、全是實戰技巧。形意拳的快攻直取,整體擊發的抖絕勁力,虎威兇猛打人於丈外的技擊手段,是拳行人所共知並公認的。這種功法勁力是怎樣練成的呢?拳經云:『道真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如何得到真訣竅,提高技藝呢?就要靠形意拳的獨道技擊訓練方法----搓手。

    「搓手是兩人以上互不傷害中長期的交手,也有地方方叫撕扒。它是互不傷害的長期交手,不是那種當堂不認父舉手不留情的比武,那樣搞的相互之間不敢動手不行。

    「這種善手切磋猶如太極拳的推手,白鶴拳的盤手,武當春陽拳的纏手,花拳的抄手。形意搓手,在互不傷害的基礎上長期交手才是形意拳技擊的真正精華。

    「曾有兩位拳師演練對扎槍,其中一位舉槍照頭一挑,對方滿臉是血,不但不幫包紮,而是端槍嚴陣以代,他怕過去對方回他一槍;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練武,那乾脆叫要命。不但練不出高的技擊水平,只能是反目成仇永不交流,這種做法自古也沒有,施耐庵在水滸傳第十三回中講到青面獸北京斗武,那青面獸楊志同周謹比武也是去了槍頭,用氈片包裹.蘸了石灰,身穿皂炮,以誰身上的灰點多少而決定輸贏的。所以說在特定的條件下,有了互不傷害的原則,才可長期進行模擬實戰的交手。這樣的切磋.交流,就可以越打越和氣,越戰越融洽。從而雙方都能夠在實戰演習中取長補短提高技擊水平,達到高的境界。

    「怎樣才能武藝高強呢?由人的先天素質加後天鍛煉努力,以冰凍三尺之志,再加虛心學習,博采眾家之長,應眾人之手交往切磋,相互在對方身上找空檔,見機攻手,相互吞化.頭、肩、肘、手、胯、膝、足的並用,藉機發揮,點到與化解,應變與反擊,身法的變化、高挑、低壓、平扒拉,順其自然變化,找尋最佳發力點,鍛煉自身身法似球體的滾動,彈簧的束展,手法的應變,步的吃退,化被動為主動,一手蔽兩手,速度的快慢,引進與返擊,要善於舉一反三,憑借自身觸覺而活動,發招不加思索,從而達到制人的目的。一般技擊其道理為:快打慢,長打短,狠打善,硬打軟。形意拳之近戰.短打.快攻,其實是最長的打法。腿快步吃也是屬於長打短的規律,武諺講步不快則拳慢,步不穩則拳亂。足踏中門搶地位,貼身靠打,手如兩扇門,全憑腿勝人,手護外五行,肘蔽內五臟,出洞入洞緊隨身上,彼不動已微動,彼動已先動。遇敵急攻身,彼足手難伸,起躦落翻,上下左右,前拉後送,敢吞會化,手去不空回,隨收順勢攻,觸覺自變化,風行鵝毛水行縫,得上什就上什,見空疾發放,虛實應變化,連環手法加虎撲,束身展勢就放力,惡拳滾窩連珠炮,游鼉化險並攻擊,顧捎拿中打根節,三節應用自然出,互不傷害善搓手,形意拳的高階級。

    「搓手也是對心理素質的訓練。長期搓手交戰從而達到遇敵不慌,運用自如,變無意為有意,避實擊虛,借力打力,站遠搓手則手法腳法的變化,足踏中門則身法的應變十四處運用,從而達到一動渾身俱動的渾然一氣之功力。搓手既可以各法並練,又可鍛煉人的意志和實踐經驗,與人交戰,沒經驗就會怯場,精神緊張、心浮氣燥、衝亂神明、六神無主、**不調、虛虛發喘、耐力下降、不攻自破,經常與人搓手,可身經百戰,千戰、萬戰、每一次搓手就是經歷一場實戰,在實戰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日久磨煉,習以為常。遇敵交手心沉氣穩,不以為然,就會手敏步快,剛柔相濟,知虛實、明動靜,就會達到借力打力,以氣擊氣,以神擊神,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便可穩操勝卷。

    「拳經對於搓手是有具體指導: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站中央,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仙也難防,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它意,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撲羊,或往裡扒一旁走,後手備在肋下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能在一時進、莫在一時退、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裡胯藏步變勢難,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輾轉不停勢,左右明拔任意行,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較勇無虛備,進退好似卷地風,臀尾起落不見形,猛虎坐窩藏洞中,臀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形意拳之搓手便是拳經的印證。

    「搓手要靈活多變,以巧制拙。穩步搓手與活步搓手,是自然的散打對練,沒規定手法、步法,都是順其自然相互應變,招連招、手連手,連綿不斷的交手.正合乎道真竅不真,費盡心思枉勞神,祖師留下真妙訣,智者傳授要擇人的明示。登場搓手後要分上中下,高低進取要善於利用槓桿轉軸等力學原理,照勢解勢,見招拆招,以四兩拔千斤,以巧破千斤,上虛下實,根穩步靈,彼不動己不動,彼動已先動,彼若來直力我則用橫力,彼若用橫力,我則直力破,對方高宜攻腰,對方矮宜砸上挑下,對方粗大宜縱跳轉圈,化力之法如同兒童嬉戲挑鬥一般,以柔化靈活為主,手敏步快不用拙力,憑思維就觸覺舉一反三,相互找空檔,一切練習過程都是順其自然的散手,以一化萬,萬化一,生生不已,長期演練,無論剛柔、快慢、軟硬、高低只能在長期的搓手活動中深研細揣,認真體悟形意精華,把自己學到的五行,十二形等各種招法,在搓手運動中進行分解和組合演練。提高散打技擊水平。無論那一拳種要想達到高層的功力,都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做功,和各種人的交手,每個人都有他的特點,適應於眾人快慢、長短、硬軟、狠善、虛實、等各種手法、腿法,並能以各法化解求得彼取我難,我破人易。從而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槎手開始後,每個兵士都嘗到了其中的無盡樂趣。

    聽說這邊練槎手,一個會鐵砂掌的副把總過來想露露臉。

    他的手和李存義的手相觸後,悄悄地一砍。

    這悄悄的一砍,倘砍到磚上,磚也會分家。

    李存義雙手齊捉,一手捉了手腕,一手捉了臂根,將砂手摔倒在地上。砂手露臉不成,卻露了一鼻子塌灰。

    砂手走後,李存義說:「他是來暗害我的,但被我識破擊敗。」

    「您用的啥法?」大家納悶地問。

    「我剛才用的是伐根的方法,讓他的鐵砂掌失去作用。」李存義告訴大家說,「我曾講過,敵我搏擊之前,敵方一切對我都是未知數。常規的辦法是格、擋、招架、閃、展、騰、挪,見招拆招,見式拆式,拼體力、拼速度、拼毅力。如果你對敵方的打法和路數不適應,就是拚死也打不贏。因此必須有一種萬全之策。說起來道理極簡單,比如你不論叫誰去伐樹,他都會拿一把鎬或鋸將樹連根伐掉,不會有人爬到樹上,一截一截地伐樹,但在技擊中從古到今都是接手,而沒有想到打擊敵方的根節。都是本末倒置的打法。嚴格地說都不算技擊,學到的武術套路也應用不上,因為原則不對。

    「形意拳的第一個技擊原則就是『擊根避稍』。人的上肢為稍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為腳為稍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敵方抬手必動肩,起腿必動胯。我不管敵方用何種手法和腿法,只上擊其肩,下擊其胯,就可以遏制敵方的攻勢。敵方攻擊,不閃不退而是迎手而上,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先動。就是按既定的模式去打,不要臨時應變,疲於奔命。形意拳並非都講後發制人,完全可以先擊其肩、胯,而不考慮其出手與否,根節受擊,稍擊自然就沒有用了。」

    李存義還指導兵士們進行形意拳搓手之腿與膝的攻防技擊。方法是兩人對援時專練腿的勾、掛、絆、掃等動作,四手隨意相搭,不需注重手的用作,只需兩人腿足靈活相互進行勾、掛、絆、掃、撐等變化,以腿、足為主手法為輔的技巧訓練。不許用重踢掃來傷害對手,久而練到勾掛自如,絆掃需意出神入化的境界。

    練膝時是讓兩人對面搬肩抱頭,抬膝互撞頂肚、肋、檔、橫截、直頂等的模擬動作,但注意抬膝自攻檔,必須掌握分寸,互不傷害,各種技法都是在運動中訓練得來的,要求每個兵士必須主動找對手,虛心學習,人人都是咱的磨刀石,以達到順其自然,發招不加思索的應對,無意之中真意的境界。

    之後還指導搓手之一盤肘、揉膀。在進行搓手運作中,制肘,纏繞,點化是必用手法,但盤時與揉膀也非常重要。搓手揉化中雙方都更進一寸步,貼近身形應變化於肘盤,園滾於肩膀,擰動於腰身,意用於胯頭等有意識的滾動技巧。摸擬實戰於肩打,膀靠,後抽前調,胯抉,頭點打的意識舉動。這樣及可將自身練為球體式的滾動旋轉,從而點點用意於對方的各個相應部位,久而磨練適應於眾手及可達到,渾身無處不彈,陰陽無處不翻,需意擊發,自然而化之。

    看到一個兵士練用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時,很難看地擺胯、凸肩、甩屁股,李存義便講交手方法道:

    「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

    「交手的大原則,是身子掛在手上,眼睛盯著根節,冷靜。手上要掛著身體一二百斤的份量去追風趕月不放鬆。追上敵人容易,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難了。肩膀為根節,敵人要有作為,肩膀必有徵兆,練武人練出眼力容易,養成明察秋毫的習慣就難了。而最難的是冷靜,練功夫練得開了智方能冷靜。

    「腿擊法是身法的發揮。所以練腿先練身。

    「動武就是看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後發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的徵兆一起,我就動了手。不是愛什麼招就使什麼招,要應著對方,適合什麼用什麼,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交手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

    這時,一位馬術教練騎著一匹棕紅駿馬從馬術訓練場那邊溜躂過來,站住看李存義教拳,道:「猴竄馬奔蛇吐信,練形意拳的能追上跑步的戰馬嗎?」

    「不能。」士兵們紛紛搖頭。

    「你們教官能。」那傢伙在馬上以奇怪的口吻道。

    「能嗎?」士兵們紛紛扭頭看李存義。

    「試試吧。」李存義說。

    「別試了。」那馬上之人說,「這是一匹我不久前才馴服的烈性馬,他小跑的速度也不慢的。」

    「反正你已經弄得我下不來台了,試試也無妨。」李存義說著走過去。

    那馬術教練跳下戰馬,不好意思道;「我說著玩的,你怎麼當真啊。」

    「別囉嗦!」李存義正色說。

    看李存義上來了脾氣,馬術教練只好抽了馬屁股一鞭子。

    那馬起跑了。

    李存義和戰馬同時起跑,兩躥三躍就趕上了馬屁股,雙手一扳馬的兩胯,身體向左下方扳扯,愣把戰馬扳倒在了地上。

    那馬以為是遭遇了雄獅惡豹,兩隻前蹄下意識地去護頸。

    馬術教練和李存義的兵士們看得心臟都在體內一個立定跑遠。

    小插曲結束後,李存義親自和每個士兵對打。李存義的打法,早就在「佔先手」方面有獨到之處。示範時,沒有一個兵士能防住他,他的手到兵士身上,就變打為摔了,把人摔出去,又一下撈起來,在他的手裡不會受傷。每個兵士被他嚇10次,反應能力都有所提高。

    李存義總是一動就有步數,身形能換在點上。他與兵士猶如好朋友見而一下就搭上了肩膀,一下就近了身。

    練法的大綱是「二十四法」,打法的大綱是「八打」,李存義講拳都是結合著個人體驗,在這兩首歌訣上發揮。「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雞形是頭打,雞啄米就是擒住敵人兩手時,用頭下「啄」鼻軟骨,上頂下巴,「啄」鼻軟骨能讓敵人血流滿面,而頂下巴,能一下把敵人頂暈過去。然後他又講:

    「雞形頭打就是練頭,頭為一身之樞紐,頭部僵硬、腳下再能變步數,轉換身形時也仍然快不了。雞總是一探頭一探頭地走,以頭領身,雞形就是用這個方法練身子。

    「形意拳在發力時,只在碰到對手身上的瞬間,手才握緊。同樣的道理,只在打倒敵人的一瞬間,才露真形——這是五形拳的用法,只用一點,一點即可。大部分時間存而不用,神經上有儲備就行了。《西遊記》裡的妖精,關鍵時候才顯原形。『真身只在剎那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