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純愛耽美 > 形意大豪李存義

第一卷 一八、好想讓你背個夠 文 / 寫意朋友

    對於形意站樁之道理,師父總是不厭其煩地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專門強調:

    「不要以為站樁就是當死後的樹的木樁子,而是當冬眠的蟲子,在嚴寒無趣沒有盼頭的冬天裡站著,站著站著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春季一到生機一起,枯木就又活了。舒蝤梟裻當人站出這份生機,精力就有了旺盛的源泉,就湧出無窮了。凡是內家功夫,都是極重視站樁的。站樁不是豎一根死木頭,而是象種柳樹一樣,種一根鮮柳木樁子,它能活,能萌芽,能長出新枝新葉新樹冠來,能長成參天大樹。

    「站樁重要的是姿勢一定要準確,注意腹部的感覺,也就是氣沉丹田。注意三尖相照,整個身體要正,不要歪斜。形是向後坐,但要有身體向前衝的意念。前後手都要有撐勁,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說要用強勁,這種力能意會而難解釋,你好好自己體會吧。站完樁,可以站渾圓樁放鬆,然後拍打全身,練練驚抖勁。」

    一天晚上李存義練功練得有些腳痛,就自我按摩,竟發現自己的腳板長得歪七扭八的。他好沮喪,對自己練形意拳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好久了他還睡不著,心想要是離開師門,告別形意拳,就能結婚了,那就娶小麗過普通人的日子好了,師妹也甭想,他不會跟著一個沒有真正武功的人的。李存義越想越心酸,一直到天光大亮才睡著。

    次日李存義對師父說:「我懷疑我練不成武功了。師父你看我的腳。」李存義脫下鞋讓師父看腳底板。

    「你的腳挺好的,是一流的。」師父說。

    「它長得歪七扭八,不平。」李存義說。

    「平就不好了,平足那是有毛病。平足人足弓的承重能力差,重心的稍許前移都會使足弓的壓力成倍增加。那些怕走道的懶人,會出現足弓退化。練形意拳可以很好地保養和鍛煉足弓的。」

    李存義佩服師父懂的就是多。師父又說:

    「人足為啥寶貴,因為它有個足弓,這是其它動物少有的骨頭。這塊骨頭稱為足弓,說明它像弓一般有著射力。咱們人類的祖先猿猴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上下肢功能沒有明確的分工,都是以攀緣抓握為主,因此手足相似,沒有足弓,也就不能直立行走,更不能直立發力,人進化出了足弓,才有了武術。對足弓這一人體精華,要好好保養,練武就是最好的保養足弓的方法,例如練拳時或站樁時十指抓地、足心內含,便是在保養足弓。為了訓練足弓,可以時而用腳跟站,時而用前腳掌站。如果站樁時整個腳掌平均用力,就有可能把足弓壓傷。

    師父講形意步法時說:

    「形意拳的速度很快,但那不是靠什麼速度球或者其他的訓練手段練出來的,而是用最簡潔的動作解決戰鬥。用身體去打人,靠步子去贏人!例如雞形步、蛇形步,在進步時,前腳千萬不要有縮的意思,大家可以試試,可能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這就使你的速度減慢了零點幾秒,可就是這一剎那,勝負已經分清了。步法的驅動力主要是靠後腳蹬踩,前腳的扯拽。在練習的時候,要練到一進步,腹股溝就有微微的撕裂般的疼痛感,這才會長功夫!

    「另外,進步要注意小腹的感覺,感覺是小腹在推進,而且小腹是一種很沉實的感覺,用手摸,在進步的一剎那應該是瞬間鼓蕩的感覺,就是這一鼓蕩,就可以讓你在動的瞬間有抗打的能力,讓你動的迅猛!!後腳向前運動時,雙腳間要有挾勁,要有提勁,要把下肢和上肢的勁都歸到丹田,你的內勁才能充實,形體才能有力量。

    「形意拳主要用雞形步,大家回家注意觀察一下雞。我從前就仔細觀察過,公雞,草雞,雛雞,我都觀察過,它們在抬腳時,是提縮力,落步時候是趟踩勁,其運動中腿和身體總是含著一種收縮伸展的的牽扯力,同時,在行步時,雙臂雙手是要隨身體之動而動,所謂手耍身體,這樣的運動才能一動而無有不動!!」

    劉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劉傳形意的獨到處。

    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劉師說不要輕視形意拳的小步一蹭,難看是真難看,巧妙也是真巧妙。

    劉師叮囑練形意要養成上虛下實的習慣,上身永遠輕鬆不著力,功夫蘊藏在下身,不傷身不窮神。

    他又說:

    「劈拳裡前腳外撇的大跨步非常好,能把兩條死腿弄活了,把體重轉化成活潑的勁。練形意的要有自己的一套步法,不要稀罕、模仿別人。」

    李存義記住了師父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句話,向師妹複述,說:「一動無有不動,我體會出來了,是一個全身體的整勁。記住這句話,嚴格照練,整勁就出來了!師傅文學真好,真會提煉!」

    劉小燕一撇嘴,說:「衝著你師父的女兒誇你師父,你真會舔腚。」

    「師父的文辭就是好,不像你淨用些高粱地裡的詞,什麼舔腚提鞋的。『一動無有不動』,這詞多麼有文化,文謅謅的。」

    「這才半句而已,後面還有半句呢。」

    「哪半句?」李存義問。

    「你自己想。」

    「整動才叫功夫。」李存義想了想說。

    「知道你想不出來,尋叫『一靜無有不靜』。」

    「真地道。」李存義誇。

    「有文才的口訣多了,我送你一句啊?」

    「嗯。」李存義期待著。

    「出手不出肘,回肘不回手。」

    「什麼意思?」李存義問。

    「自己想。」師妹告辭而去。

    李存義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再遇到師妹時便問。

    「就是說出手時只想著出手,對肘不想,不關心,不管不顧即可;回手時,只想著回肘,對手不用想,不要關心,不管不顧才好。」劉小燕告訴他。

    他試了試,感覺很是有效用。

    「別光顧著高興,你得謝謝我啊。」

    「怎麼謝?」李存義問。

    「我累了,你把我抱回家去。」

    「胡說八道。」李存義說。

    「背我也行,不然你就是忘恩負義。」劉小燕說。

    「只能背十步遠,不然被人看見了會說閒話。」

    「真小氣,十步就十步吧。」劉小燕高興地道。

    於是李存義蹲下身去,劉小燕打兩個旋子撲到他背上。

    李存義向前走出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十步路。

    師父開始講形意打法(初級)了,說:

    「形意的打法很微妙,不過可以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打』,這最重要啊!當對手不動時,我不要表現出要動的**,但當對手微動的時候,我便發動狂風暴雨般的擊打。因為在實戰中,如果你看到對手的拳到眼前了,才想著躲或者阻擋,那就晚了,必須在他要出還沒有出的時候擊打,這就是後發先至。為了安全,大家可以採用走蛇型步(歪步),打其偏門。如果要直進,記住,一定要用步子搶位,這樣就可以步到人翻。另外,手上要打顧結合,其實形意有很多的打法和詠春的溝漏手很像的,不過比那個要高級。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別忽視腰胯的作用,以腰帶手和步,一擊不中則已,中則不只一下,正所謂出手如鉤挫,回手如鷹捉,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這才是形意!!!」

    練久後李存義明白了,形意雖然有時給人一種燕飛猴躍賣油郎跳舞蹈的優美感,實則是一門優秀的實戰武術,非常非常的狠毒,能練出上戰場痛殺敵人的真功夫,但人多練不得法。其實真傳的形意主要就是單操,至於什麼套路根本不用練,重點是五行拳,它是所有拳法的母拳,但不能自學的,因為那裡有很多小動作,如果師傅不親身示範,你自己是琢磨不出來的!都知道形意有三層工夫,其實五行拳每一個拳法都有三種練法,這三種練法就是三個發勁方法,共有十五練法,這個秘密知道的人不多,因為這是形意的秘密,並不是練明勁的一定時候就自然會暗勁和化勁了。形意的步伐主要是雞形步,也就是要時刻分虛實,而在技擊中則多用雞形和蛇形步。所以說形意並不是無遮攔的硬打,它的很多理論和太極雷同,但訓練方法比太極更科學,也就是先練剛,再練柔,最後練化。形意技擊關鍵在於鉤挫與束展,它主要也是借力打力。如果練者能好好研究一下太極圖,相信一定能收穫很多的。

    劉師以近身短打的方式訓練李存義,李存義一粘在劉奇蘭身上,就跌出去了。劉師嘿嘿笑,說:「我一想,你就出去了。不能深想,深想你就傷了。不敢深用意念。」

    劉師愛講練筋練筋。

    劉師說人是鐵筋是鋼,好我鋼刀處處都能磨了好刀刃。不把筋練好不能氣血漢暢,筋就像五股叉,叉一挑,把一堆柴禾挑開去,柴堆下面的小草們才能重見天日,長高長粗長葉長根開花結果。

    劉師講大象身沉體大,卻動作輕靈,說明筋長得細密。中醫除了十二經絡,還有十二筋經,十二經絡有圖流傳,十二筋經原有圖,可惜在漢代失傳了,幸好十二筋經的路線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有文字記載。中醫的針灸、用藥都是作用在十二經絡上,所以對十二經筋不重視,明明文字記載詳細,繪圖只是舉手之勞,千年以來無人有重繪十二經筋圖的興致。但十二筋經卻是我們習拳者的珍寶,形意拳的拳勁是筋力,有此知識,才能理解拳勢的細微處。劉師教醫學時,讓不太識字的徒弟將穴位和藥物的名字都背下來了。別以為練武者是糙人,其實他們掌握的知識量極大,他們會背誦: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顴;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腢;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顴。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

    師父教的形意的大桿子,丈二長,份量沉,三人高,勁一使在桿子上,桿子活物般自己會顫,師父說越不聽使就越是好桿子,把根死木頭變成活馬,這就是智慧。

    師父讓師兄弟們互相幫助著練搓勁。搓法是正面應敵的巧勁,敵人胳膊打來,我胳膊迎上去,卻不是硬架,而要像獅子搓球一樣,搓著敵臂,我的手就越過敵臂了。搓勁不好練,手比胳膊敏感,先用手練搓,手心出來搓勁後,再延伸到小臂。憑空練不夠,需用上器械——大桿子。讓一個師兄弟用大桿子對著你,你以掌根或小臂搓著桿子進步,師兄弟持桿不斷給與抗力,後來略抖桿子,你的胳膊不被桿子甩開,便有了初步的搓勁。沒有師兄弟配合也可自己持桿,以桿頭在一棵樹身上搓,或在牆邊上搓,以桿子搓出來手臂的勁。

    有位叫張占魁的人,字兆東,同治四年(1865)八月生於河北省河間縣後鴻雁村。早年在家務農,從一姓王拳師習少林拳技。光緒三年(1877)秋,因華北大旱,張占魁進津謀生,以販賣瓜果蔬菜為生。

    一日李存義幫人趕車去天津,路遇陌生人張占魁車陷泥溝,急忙下車相助趕車,一雙鞋灌滿污泥。張占魁心中感激,和李存義熱情攀談,並自我介紹。談到習武,兩人毫不保留地交流經驗。

    兩人互相表演一套拳法,張占魁說:「把崩拳傳得太神了,可不就是一個直拳嗎?」

    「形意的歌訣裡有『去意好似卷地風』。」李存義說,「什麼是卷地風,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說是腳打,用腳踢對方的迎面骨;有的說是崩勁,腳到趟得對方起根;還有的說是步法發力,迅疾猛烈,有摧枯拉朽之勢。這些說法都對,實在地說,卷地風應是上述所有看法的綜合,它是踢、是趟、也是發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形意練的是五行勁力合一拳,三回九轉是一勢,一動之中,諸般妙用都含在裡面了,要不然只憑五行十二形幾個有限的動作,怎麼跟人家套路繁多的少林拳比?一個崩拳打遍天下,這一拳裡的內涵又何其豐富!絕不會是一個直拳那麼簡單。所以卷地風這一勢也一樣。卷地風只要有了勁意,腿一起,真是遇佛踢佛、遇鬼踢鬼,鐵鎖巨石也阻不住這一去之勢。實際中做不到這麼神,但一定要有這股勁意。腳出去,碰著敵腿就是踢,擦著敵腿就是趟,什麼也沒碰著,那就是整體發力的一部分。練這種卷地風的勁意,有個趟步的功法,很出功夫。它講生趟硬撅,練久了,自然出卷地風的勁意。」

    張占魁不說話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