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唐雄

龍騰世紀 第二八零章 國運轉折 文 / 華岳青陽

    當著早朝百官的面,新任御史中丞周大人中氣十足地說道:「近日御史台收到來自劍南道方向的密報,有人檢舉現任劍南節度使王昱私下收受蒙捨詔賄賂。臣以為此事大概為吐蕃奸細所為,其用意無非是想離間我大唐與蒙捨詔之間的關係,還請聖上明鑒,還王昱大人一個清白!」

    週二在給周子諒的信中明確揭發王昱暗中受賄,可等到周子諒在朝會上說出來時,倒好像是有人在惡意中傷王昱,由此可見老周的政治手段漸趨高明,已不再像當年那麼橫衝直撞。

    別看周子諒說的輕描淡寫,可因為前面有了眾大臣關於要不要幫助蒙捨詔平定其他五詔的深入辯論,此時他忽然拋出一個王昱可能受人惡意中傷的話頭出來,反倒是將大家的目光和思路立即引到了王昱的身上!

    包括李隆基在內,大家一時之間嘴上都沒有說什麼,可在心裡卻是撲通、撲通地打起了小鼓。

    「假若皮邏閣真有利用我朝之心,又不願讓我們看出他的狼子野心,最好的辦法便是讓我朝之臣替他說話!王昱作為劍南道節度使,距離蒙捨詔最近,加之其身份尊貴,說話份量也足……如今,王昱的奏章便在朝中,他大肆為皮邏閣說好話,又盡撿六詔合併的好處來說事,若說他私下裡沒有收受皮邏閣的好處,實在令人難以信服!」

    見眾大臣都起了懷疑之心,這次李林甫卻是第一個跳出來將大家心裡的疑惑說了出來!

    這便是李林甫的厲害之處。他不同於那些鼠目寸光的權奸,什麼事情都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卻不去掂量事情的輕重緩急,也不去觀察整個形勢是否有利於己方利益。

    李林甫跟王昱並不熟悉,而且他心裡其實也非常認同張九齡等大臣的意見,那就是寧願相信蒙捨詔早有不臣之心,也不能被眼前蒙捨詔表現出來的恭敬順從給蒙蔽了。

    雖然跟張九齡和周子諒等人不對付,可李林甫現在更在乎的是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李隆基現在明顯已經起了疑心,李林甫便立即順著皇帝的心意說話。倒好像是做了一回惡人。

    果然。皇帝聽了李林甫的這番話後,臉色凝重地點點了頭,然後緩緩說道:「李卿之言有理,就算王昱此次是受人中傷。然而他的身份過於敏感。想要免去別人對他的懷疑卻也不易。如今看來。這出兵南詔之事還需仔細斟酌,不可急於一時!」

    眾大臣見李隆基改了心意,紛紛稱讚皇帝聖明。隨後朝會散去。

    等到眾臣紛紛離去之際,皇帝命人傳喚張九齡、李禕、李林甫、牛仙客、杜希望和周子諒等人前往御書房談話。

    這六人當中有兩位是前後任的內閣首輔大臣,三人曾經統兵坐鎮一方,還有一人則是專門給大官要員找事的主。

    六位大臣到齊之後,李隆基開門見山地便問周子諒說道:「周卿,以你之見,王昱私下收受皮邏閣賄賂的可能有幾成?」

    周子諒面無表情、認真仔細地回答說道:「此事尚無憑據,臣不好妄下斷語!」

    李隆基對於周子諒的這個程式化的回答並沒有生氣,儘管他心裡現在已經十分懷疑王昱,但他更加希望自己的御史中丞遇事能夠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不以個人好惡和其他人的態度來做出判斷。

    李隆基接著說道:「眾卿皆為吾之肱骨,此間已無外人,大家有什麼想法和意見不妨明說,今日任何話語都不會出了御書房!」

    皇帝說完這話,便見高力士十分自覺地退出房內,親自守在了御書房的門口。

    大家都知道高力士與皇帝的關係,如今高力士在替大家守門,那就足以證明皇帝對今日談話的重視。

    張九齡私下裡面已經與周子諒有過詳細的討論,所以此時心裡早有主張,他也不去顧及現在自己只是「政策顧問」的身份,朗聲說道:「陛下,臣以為不論王昱有無收受賄賂之事,在此關鍵時刻,建南節度使的人選必須更換!臣建議陛下不妨直接去書一封給王昱,將吐蕃奸細惡意中傷他收受賄賂的事情明說出來,看看他有什麼舉動,然後再決定後續的行動。」

    張九齡這話一說完,李隆基的眼睛便亮了。

    老張不愧為多年的首輔大臣,只是簡單幾句話,便為皇帝解決了一個難題。

    現在的情形是皇帝連帶朝中大臣都傾向於王昱可能收了好處,但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卻也不好明著對王昱下手。然而懷疑的種子既然已經種下,如果不能消除,不論對於朝廷還是王昱而言,都是一塊心病。

    如果李隆基給王昱去一封信,明確表示自己不相信吐蕃奸細的離間之語,那麼不管王昱是不是真的收了皮邏閣的好處,只要他還有幾分政治頭腦,都會主動向朝廷提出離開劍南節度使這個職位。

    原因很簡單,皇帝若是真的不懷疑王昱的話,何必再多一番事地寫封信給他?

    更為關鍵的是,這王昱他確實收了皮邏閣的重禮,做賊心虛的他在看到皇帝的書信之後,除了趕緊想辦法表示自己的忠心之外,還敢有什麼別的動作?

    王昱不是安祿山,此時的皇帝也不是老邁昏聵之人,就算給王昱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在劍南道起兵造反!

    王昱不敢造反,又要保住自己的腦袋,唯一的辦法那就是趕緊離開劍南道這個是非之地!至於他是否收了皮邏閣的好處,等到他離開了劍南道之後便不再重要,因為相比於吃裡扒外的罪名,私下裡收點好處並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張卿的建議甚合朕意。便請周中丞以朕的口吻給王昱去信一封吧!」

    周子諒聽了皇帝此言,心裡一陣發苦。皇帝讓他代筆,說白了就是通過他這御史中丞的威名來敲打王昱,讓王昱充分認識到這封信的重要性。

    皇帝是在無聲地告訴王昱:「你若是識相,那就趕緊從劍南道給我滾回來!你若是不識相,那我就派周子諒去好好跟你說道說道!」

    趁著周子諒寫信之際,李隆基又問眾臣:「王昱離任之後,誰可接替其鎮守劍南?」

    李林甫不等張九齡開口,立即回答說道:「臣舉薦章兗州任城名士,名將章邯後人章仇兼瓊為劍南節度使!」

    張九齡本來是想舉薦鄯州都督郭英義出任劍南節度使的。一聽李林甫舉薦的這個章仇兼瓊卻也是個不錯的人選。於是閉口不言。

    老張的性格就是如此,只要覺得人選合適,他便不會去跟李林甫爭個你我高低。這個章仇兼瓊雖然名字聽著拗口,卻也是個飽讀詩書的士人。在蜀地為官多年。官聲名望一直不錯。就算張九齡在京城長安也多有耳聞。

    皇帝見張九齡沒有提出人選,於是又轉頭問李禕和牛仙客幾個:「李卿向朕舉薦章仇兼瓊,不知你們還有其他合適的人選推薦給朕?」

    李禕是老資格的重臣。又是出身皇族,他才不會顧忌李林甫,於是回答說道:「臣以為杜侍郎也是上佳之選!另外現任鄯州都督郭英義和安西都護府都護蓋嘉運皆可勝任!」

    牛仙客見皇帝盯著自己表態,他又不願意得罪了李林甫,只好硬著頭皮說道:「李相和老大人舉薦的幾位皆是可堪重任之人,臣全都贊同。」

    剩下兩個沒有表態的便是杜希望和周子諒。李禕當面舉薦了杜希望,此時他不好再說什麼,便緘口不語。而忙著給王昱寫信的周子諒卻是耳聽六路,竟然停下筆來說道:

    「臣有一個提議,不如將劍南道一分為二,分別設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其中,西川節度使專司與吐蕃和西南各蠻部的作戰,而東川節度使則主要負責經營蜀中民政。如此一來,兩川側重各不相同,既便於朝廷管理,又符合當地實際。」

    李隆基和幾位大臣聞言之後凝神沉思,各自琢磨著周子諒這個提議的可行性。

    不久之後,張九齡首先開口說道:「臣以為周中丞此議甚善,若是推行之,對於穩定西南具有長遠意義!」

    李禕和牛仙客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之處,也是點頭稱讚這個提議好。

    李林甫心裡雖然有些不快,覺得這樣一來他提拔章仇兼瓊的人情便被削弱了幾分,但也覺得周子諒的提議很有遠見,於是也是言不由衷地稱讚說道:「周中丞此議高屋建瓴,確實令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李隆基見眾大臣對於周子諒的提議都很支持,於是頷首說道:「嗯,周卿此議看似輕描淡寫,卻是抓住了劍南問題的關鍵,既然大家都不反對,那便抓緊時間擬個條陳出來,下次朝會時讓百官討論。」

    「既然劍南道將被分為東西兩川,那麼便任命鄯州都督郭英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任命章仇兼瓊為劍南東川節度使,眾卿以為如何?至於杜侍郎,朕需要你繼續在朝中輔助李卿處理兵部之事,就不要去劍南了!」

    眾臣皆知郭英義善戰而章仇兼瓊善政,皇帝如此安排人選再合適不過,於是一致贊同,接著又是一番各種拍馬……

    御書房中的諸人卻是不會想到,今日這場關門密議,其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直接關乎到了大唐此後上千年的國運,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大唐命運的一個歷史轉折!

    若非遠在隴右的周承業力勸老爹周子諒阻擾南詔兼併其他五個部落,那麼大唐不僅從此多了一個強敵,而且能力平庸的王昱還將在劍南節度使任上瞎整一年。

    就這短短一年的時間內,王草包昱因為眼紅隴右和河西諸軍取得的戰績,於是從劍南道發動了對吐蕃的大戰,結果全軍覆沒,導致大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西南地區無兵可用,眼睜睜地看著南詔國在西南之地強大起來!

    如今,王昱會被撤掉,皮邏閣的野心將被遏制,善於打硬仗的郭都督將要前往西川,歷史的巨輪從此徹底偏離了原來的軌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