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唐雄

第一卷 不辭長作嶺南人 第一二三章 御史變員外 文 / 華岳青陽

    曾其亮低調歸來之後,周家上下依然風平浪靜,似乎這位管家一直就不曾離開過。被他帶回來的那十三位少林俗家弟子,每天會有兩三人等在西市之中,混進周家所買的壯丁之中,悄然進入位於永平裡的周府之中。

    周成志已經被送回了周家,是他本人強烈要求這麼做的,他實在是被每天一次的易容化妝給搞怕了。自從他知道了弟弟周承業的計劃和打算之後,周成志便不願意再留在西市別院之中礙手礙腳,畢竟這裡是周承業的「根據地」,而不是真正吃喝玩樂的地方,加之他本人也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讀書求學。

    周承業與兄長手足情深,每天都要帶著十數名高府護衛頻繁往來於周府與西市別院之間,對外自然聲稱的是過府探望兄長周成志的傷勢恢復情況。

    實際上,這依然是周承業玩出來的障眼法。他從別院中帶著十數名高府護衛到了周府之後,便會留下其中一半,而將已經換了衣服等候在周府的七八人給混在其中,臨走的時候不著痕跡地帶回別院。

    周承業這種做法,正是受到後世部隊之間通過來回調動,不斷更換代號的辦法使得敵軍搞不清己方真實兵力的啟發。散佈在周家和西市別院的眼線,他們關注的重點只在周家人身上,哪裡記得住周家每一個下人到底長的什麼樣子。

    為了確保暗中換人的隱蔽性,周承業還專門跑去高府見了高力士一面,在向高力士匯報了各項生意的籌備情況之後,周承業非常誠懇地請求高力士重新派出五十名護衛,將留在西市十分辛苦的另外五十人換回來休息。

    高力士雖然不知道周承業的真實想法,但卻對他如此關心手下人的做法深以為然,自然是慨然應允。高力士長期伺候著李隆基,感受到的是李隆基對身邊人的寬宏體貼,自然不喜歡那種對待下人頤指氣使、飛揚跋扈的人。

    經過這麼一番明著暗著的調換和搗騰,過了四五日之後,周承業所住的那處別院之中便全都換上了自己人。其中,少林俗家弟子有八人,從西市買來的壯丁有三十二人,崑崙奴有四人,書僮兩人,小侍女一人,專司漿洗的老嬤嬤一人,承恩樓廚子兩人。

    周家那邊這次也是趁機增添了一些人手,其中少林俗家弟子有五人,從西市買來的壯丁有二十人,崑崙奴有四人,書僮四人,從承恩樓調回來了四個手腳勤快的使喚丫頭,加上原來的管家一人、使喚老婦一人,專職馬車伕一人。

    總得來看,西市別院的護衛力量要強過周府,這跟巨額財富儲藏在那邊有關。周承業本人並不是天天留住在西市那邊,全憑自己當日臨時決定,有時候他甚至會留宿在東市承恩樓的後院之中。

    如此一來,外人想要摸清楚他的活動規律,那就是千難萬難。因為誰也不知道周承業在下一天或者下一刻會做些什麼。

    這也正是週二郎費盡心機想要達到的效果。在周承業看來,不論是一支軍隊還是一個人,一旦被對手掌握了行蹤規律,那就距離危險不遠了。

    周承業悶聲不吭地在暗中壯大自己和周家,四門學館那邊也將打架事架的處理意見一拖再拖,說是要等受傷的雙方學生重返學館之後才公佈具體意見,而朝堂之上如今卻是驟然緊張起來,大小的官員們都密切關注著今年的調整任命。

    這一日,皇帝在紫宸殿早朝之上專門提到了年度官員選拔任用之事,吏部侍郎於是站出班列稟奏,建議今年的官員選用宜與聖上曾經提到過的「末位裁汰」之法相結合,選賢任能、選優汰劣,為大唐舉良才能吏。

    吏部侍郎說完,主管官吏考評選用的宰相李林甫站出來支持他,說道:「如今天下興盛,四海承平,離不開聖上的任用賢能,也離不開百官恪盡職守、勤勉為政。然而,近年以來,有少數官吏貪圖安逸享樂,在職而不盡心盡責,不僅敗壞了官場風氣,更引得百姓議論紛紛。監察御史周子諒曾向陛下進言,當行末位裁汰之法以正官場風氣,臣以為此舉大善,應戮力踐之。」

    高坐於龍椅之上的李隆基,滿意地點了點頭,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於是對堂下百官說道:「朕前幾日偶聽宮中小廝們在談論李相代兒認錯一事,今日又親耳聽到李相在朕面前替那周子諒美言,足見李相為人坦誠大度,不因私而廢公,列位臣工當為楷模!」

    殿中眾臣於是紛紛答是,表示要向品德寬厚的李相學習。

    李林甫於是急忙謙虛推讓,然後又在皇帝面前大力舉薦周子諒,請求皇帝暫時將周子諒從御史台調往尚書省的吏部,參與到年底的官員考績工作中來,全力協助吏部尚書推行「末位裁汰」之法。

    李隆基當然不知道這是李林甫包藏禍心的一次舉薦,於是當場應允,要求站殿的御史中丞通知周子諒,即日起便去吏部報道,協助吏部侍郎工作,職務暫同諸司員外郎,也就是從六品上。

    按照大唐官制規定,吏部設有正三品的尚書一人;正四品上的侍郎二人;正五品上的郎中二人;從六品上的員外郎二人。周子諒從御史台借調到尚書省吏部「幫助工作」,品級一下子就從正八品上越過了從七品上下,正七品上下和從六品下這五個級別,雖然只是暫代,可誰又知道他幫完了忙之後會不會就留下來變成實職呢?

    李隆基如此越級任命周子諒,一來是看在首相張九齡的面子上,畢竟周子諒是老張當初舉薦的官員,而上次千秋節上老張讓他倍有面子,這也算是變相的答謝。

    二來李隆基對於周子諒的才幹也確實比較認可,很是希望周子諒在新的崗位上能夠做出一番業績來,若是真的能夠好好整飭一下逐見糜爛的官場風氣,未嘗不是大功一件。

    殿中也有官員對於皇帝這個決定並不滿意,但是看到張九齡默不作聲,李林甫一臉誠懇地推薦,皇帝又是高高興興地答應了,所以紛紛閉嘴,不敢多言。

    誰要是這個時候出言反對,萬一沒有被皇帝採納,走馬上任的周御史一旦揪住自家小辮子不放,將他最終列入應該被裁汰的行列之中,豈不是自討苦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