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暴君劉璋

正文 第917章 冊封 文 / 不死奸臣

    /

    而現在,已經佔據絕對優勢,對魏軍吳軍泰山壓頂。

    群臣朝拜之後,當即有文武提出立刻出兵一統天下,這是所有文武共同的心願,半年前,劉璋已經明確說了,不一統天下絕不談稱帝之事。

    劉璋不稱帝,他們這些官員武將就得不到加封。

    劉璋當初的話以劍起誓,沒人敢懷疑,也沒人再敢在一統天下之前談論稱帝之事,可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渴望劉璋稱帝,以成就自己開國元勳的地位。

    現在川軍群臣和武將,都卯足了勁準備給川軍一統天下,灌輸最後一股龐大力量,在這些官員武將積極性推動下,農耕商業,匠人坊創造,作坊生產,軍隊訓練,全都有條不紊,一派活躍景象。

    川軍轄地所有人都在為川軍一統天下做準備。

    而下河套之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所有人的人心,因為這可不是一場簡單的勝利,與川軍出師前他們的預料相差太大。

    他們預料到川軍會勝利,可是沒想到勝的這麼徹底。

    這一戰不止拿下了下河套和并州這兩個預定目標,還有鄴城政變,讓曹軍核心文武紛紛來投,這就足夠鼓舞人心了,而北方的氐人十萬大軍,竟然是川軍的兵力。

    如此一來,不但川軍頭上沒有懸著的利劍,反而懸在了魏軍頭上,這種形勢的逆轉,已經完全奠定了川軍統一之勢,不出意外,川軍統一是鐵板釘釘的事了。

    在一件大事成功之前,人們往往會變得更迫切,現在的川軍文武就是這樣,到了這個時刻。他們已經迫切希望川軍的鐵蹄進入河北,踏平江東。

    是以伏壽坐上主位,劉璋坐在下首一旁時,群臣紛紛請命。

    對於立刻發起統一大戰,劉璋當然不會同意。

    現在的川軍已經有實力發起統一之戰,無論兵力,士氣,戰力,還是後勤補給。全力進攻之下,壺關,長城,長江這些壁壘都是擋不住川軍的。

    可是現在發起進攻,沒有新兵種的全面出擊。士兵傷亡必定慘重,庫存糧食也不足以支撐全面進攻,肯定需要加稅和商人捐助。

    哪怕百姓和商人沒有怨言,也是傷筋動骨之事。

    何況最關鍵的事,劉璋覺得統一大戰之前,還有一些事沒做,如果不提前做了。等到一統天下事情更多,到時候沒有顧及到的地方,可能留下世代隱患。

    劉璋拒絕了群臣提議,雖然群臣不甘。但是也沒說什麼,畢竟劉璋和黃月英已經在半年前透露過,統一大戰是一年半以後,也就是距離現在一年時間。

    他們只是因為下河套之戰的意外收穫。而變得狂熱,除了有一點那種迫切心思被壓下的躁動心裡。其他也沒什麼,反正只有一年了。

    「宣荀彧,荀攸,程昱,張遼,徐晃,張頜,田豫,夏侯淵,李典……進殿。」太監高聲傳呼,候在殿外的荀彧荀攸等次序進入。

    曹軍眾文武看著兩旁肅穆的川軍文武,以及高坐上首的伏壽劉璋,彷彿想起了當初關中之戰前,那時候雖然宮殿殘破點,但是曹軍也有這個陣容。

    當時坐在上首的劉協,劉璋位置的是曹操,曹軍文武鼎盛站立兩旁,曹操還曾經橫槊賦詩。

    可是時過境遷,曹軍已經完全沒落,荀彧張遼等無論如何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然會投到川軍之下,在川軍佔據天下大勢之時,他們以為他們只能戰死的。

    「荀彧(張遼……)參見太后,太后千歲,參見蜀王,蜀王千歲。」

    「眾卿平身。」伏壽向曹軍眾文武做了一個起身手勢,緩緩道:「本宮聽蜀王殿下說,魏王曹操已經棄暗投明,願意歸附朝廷,此本興盛社稷之舉,奈何被一群宵小阻撓,魏王也深陷賊首。

    鄴城叛賊此舉,上不合天道,下不應民心,慟傷大漢,遺害社稷,蜀王必率我大漢官軍蕩除之,救下魏王。

    諸位來投,說明皆與魏王一樣,乃棄暗投明之忠義之士,理應加封,蜀王殿下,你來宣讀本宮旨意吧。」

    荀彧張遼等人略微詫異,現在的伏壽與以前在曹軍中那個伏壽的柔弱女子形象完全不一樣,坐在上位盡顯雍容華貴,沒有一點侷促,與真的太后攝政沒有兩樣。

    如果不是荀彧張遼等人肯定地知道川軍是劉璋掌權,乍一看,還以為川軍真是伏壽說了算。

    伏壽將一席話說完,好像完全出自內心,沒有一點脅迫的意思,尤其是最後那句:「蜀王殿下,你來宣讀本宮旨意吧。」

    哪怕知道劉璋宣讀的是自己的意思,或許伏壽壓根不知道「自己的」旨意是什麼,但是這句話放在以前,劉協是絕不敢對曹操說的。

    這是和以前曹軍挾持劉協是完全不同的觀感。完全沒有挾持的感覺。

    自從上次伏壽早產,荀彧荀攸等人已經隱隱聽見議論,現在見了伏壽,心中已經確認,「果然如此」。

    不過他們還是瞭解伏壽的,竟然能讓伏壽心甘情願為傀儡,都不由驚訝劉璋的本事。

    以前董卓是威嚇逼迫,曹操是軟刀子,現在劉璋竟然能讓伏壽心甘情願。

    挾持天子看來也是需要水平的,三者一比較,高下立判啊。

    「是。」劉璋向伏壽施禮,轉過身對曹軍文武道:「文若,文遠,還有其他諸位,你們初來川軍,本是該好好休整,熟悉川軍的,本王現在代太后冊封你們官職,恐怕要即日上任辛勞,你們可願意?」

    劉璋看向曹軍眾文武,荀彧和張遼等人互相看著,都有些不可思議,原本還以為先會被冷落,然後逐個考察,等表了忠心後,再委任官職,沒想到這才回到長安第二天,劉璋就要封賜,還真是出人意料。

    「我等謹遵太后蜀王旨意。」荀彧張遼等一起下拜。

    「好。」劉璋拿出一封詔書看了一眼,沒有照著念,將詔書垂到腰下,直接道:「南陽,豫州以西,河洛之地,原本皆富庶之地,因為戰亂逐漸荒蕪,雖然現在歸附朝廷,但是民生未復,迫切需要能臣幹吏治理。

    太后聞荀彧荀文若,程昱程仲德,皆治世良才,現冊封程昱為豫州牧,兼領南陽太守,冊封荀彧為河南尹,主持河洛之地重建。」

    荀彧和程昱都不可置信地聽著詔令,幾乎忘了下拜,他們只以為劉璋會分封一個不足輕重的官職,就算官位高,也必然被掣肘的官位,可是怎麼也沒想到,竟然一出來,就是一方大員,還是要害之地。

    荀彧抬起頭道:「蜀王殿下,河洛之地東連虎牢關前線,北達下河套并州,兩地皆川軍前線重地,乃後勤補給之路咽喉,屬下……」

    「是啊,豫州也覆蓋穎水前線。」程昱跟著道。

    「正因為如此,才正需要兩位大才,難道二位是覺得能力不足嗎?」劉璋問道,不管是後世評價,還是劉璋對這個時代的瞭解。

    荀彧程昱這些人,只要投效,就是忠貞不移的,而自己越重用他們,他們就會越快歸心,猜疑來猜疑去,只會讓他們心生隔閡,最後浪費了兩個人才。

    「屬下叩謝太后,叩謝蜀王。」荀彧和程昱兩人深鞠一躬。

    劉璋微微點頭,繼續道:「素問曹公帳下五子良將,皆文武雙全之大將,樂進不幸隕落漢水之畔,然張遼,徐晃,張頜三位將軍投效,著實讓太后和本王高興。

    現北方草原剛剛歸附,本王冊封折蘭英為美稷城,行王事,總督北方草原,但是光靠折蘭英一個人,雖然可以掌控軍隊,卻未必能讓我大漢真正掌控草原。

    折蘭英麾下有十萬大軍,其中氐人軍兩萬,鮮卑軍三萬,漢軍五萬,兩萬氐人軍由折蘭英親自掌握,鮮卑軍由大將王越指揮。

    剩下五萬漢軍,我打算分成三支,中軍兩萬人,由張遼率領駐守雁門關一代,屯田駐軍,左軍一萬五千人,由徐晃率領,暫時駐紮上谷,右軍一萬五千人,由張頜率領,同樣駐紮上谷。等平定幽州後,自有分配。」

    劉璋已經和黃月英商議過了,草原決不能存留軍隊,對此,黃月英和劉璋已經指定出了一個管理草原的辦法,那就是軍民剝離。

    草原放牧,當然需要男性,但是以後的草原,只准放牧牛羊,不得放養馬匹,牧民用於騎乘的馬匹由漢軍基地分配,並且只是在放牧季節分配。

    而所謂漢軍基地,就是沿著草原,靠近長城地帶水草豐美的地方,漢軍選定的駐軍場所,這些駐軍場所有很多作用,首先就是軍隊控制草原,並且只有這些地方才能大量集中馬匹。

    漢軍基地中的將領和管理文官,並不區分是漢族還是異族,但是和西域等地一樣,輪番替換,而這些地方還管理著市場交易,包括鹽巴鐵器等在內。

    基地的軍隊,也是草原牧民的義務兵制度。

    並且也肩負著在草原災害的時候,負責救助草原災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