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暴君劉璋

龍騰世紀 第447章 路在何方 文 / 不死奸臣

    「你……我們好像見過。」黃月英看著諸葛亮,「咦」了一聲,猛拍腦門:「別提醒我,我一定能猜出來……你是諸葛亮,對不對?」

    看著黃月英清澈的眼睛明亮地望著自己,劉璋看到,諸葛亮突然眼圈一紅,似乎在努力忍住心底最深的悲切。

    這一刻,連劉璋似乎都被觸動了。

    …………

    四科舉仕辯論場,榆樹街搭起寬大的帳篷,通過筆試的考生陸續進入。

    四科舉仕是百姓子弟唯一進入官場途徑,通過則鯉躍龍門,沒有通過則只能回到家鄉,繼續過著貧苦的生活,現在荊益考試改革,州試已經不是最開始的一年兩次,如果通不過,至少要等兩年。

    如果以後參加考試的人繼續增多,這個時間還會拉得更長。

    一些人捏緊拳頭,努力壓制心中的緊張,一些人默默向天禱告。

    辯論是開卷的,許多士子都抱了一大撂書來,幸好紙張便宜,要是以前的竹簡,不定得拉馬車來。

    劉璋和魯肅並排來到考場,魯肅看到這個場面也驚了一下,從古至今,除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數百年來,何曾見過這麼多年輕人以學術聚於一堂,以魯肅的見識,也知道這樣的制度,可以將民間才子一網打盡,比察舉制覆蓋面大太多,也公正太多。

    可是如果不剔除了世族影響力,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劉璋出現,學子們都興奮不已,隔著士兵的人牆,爭先恐後地看著,那些靠著樹抱著書。努力尋找辯論論據的學子也忍不住站了起來。

    劉璋看了一眼高台,諸葛亮早已坐在席位上,阿三在給他打扇,但看不出來諸葛亮多熱,反而一臉平靜,亦或者心不在焉。

    「諸葛亮好像狀態不大好。」魯肅道。

    劉璋默默點頭,沒有說什麼,坐上了旁觀席位。

    考官站上高台,吸引了眾學子目光:「各位從四面八方來到的士子們。你們應該感謝你們的運氣,今日辯論考試,不但有大將軍蜀候季玉公,親自來觀看,還有江東大都督魯肅魯子敬旁聽。最可喜的是,左將軍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將親自參與辯論。

    諸葛孔明乃是當世名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韜略過人,你們向他多學習學習,今天的辯論主題是開放主題:川軍的方向。不分正反兩方,自由發表個人見解,下面請優秀士子入場。」

    二十幾名千挑萬選的士子,興奮地登上台階。丫環給每個坐席配備茶水,劉璋拿過辯論的名單冊子,掃了一眼,皺眉問道:「為什麼通過的都是荊益二州的人?是不是考試有什麼偏頗?」

    一旁的監考官員連忙道:「屬下哪敢。參加四科舉仕的都是荊益二州的人,不可能選出外地人。」

    「沒有外地人參加嗎?」

    「按照規定。外地人不能參加。」

    「胡鬧。」劉璋擰眉道:「誰規定的外地人不能參加?……算了,傳我命令,下次四科舉仕,外地人本地人一視同仁。」

    「是是是。」

    劉璋還沒想到是誰這麼蠢,定下這麼個規矩,當初參加四科舉仕的人數慘淡,一是因為世族不配合,二是因為寒門能夠參加考試的人才太少。

    但是現在書籍普及,寒門也能讀四書五經,讀史書做學問,再加上專門為他們設立的治政培訓,有了最基礎的一批生源。

    這樣的情況下,外地人也會有很多人會到來,那些不滿察舉制對寒門歧視的人才,一定會想來公平考取功名,個別有才學有志氣的世族子弟,也會想憑實力獲得官職,而不是靠關係。

    科舉制毋庸置疑是比察舉制更高級的人才制度,只要形成體制,前者必定勝過後者,劉璋相信,越到後期,這種差距會越明顯,書籍廉價普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寒門人才蜂擁向荊益。

    如此,怎麼可能不讓外地人參加四科舉仕。

    「各位朋友好,各位大人好,在下陳二狗,這廂有禮了。」一名士子行了一個羅圈禮,昂然抬起頭來,看其面容,風霜刀刻,應該是窮苦人家的孩子。

    陳二狗朗聲道:「要說到川軍的方向,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讓漢軍的鐵蹄,馳騁在遼闊的大漠草原。

    眾所周知,我華夏綿延數千年,先有犬戎,後有匈奴,現有鮮卑,皆是我大漢心腹之患,若我陳二狗能統帥川軍,哪怕一支偏師,也要效仿衛青霍去病,長驅大漠,直搗胡虜王庭。」

    「好,好。」陳二狗慷慨激昂的話,引起下面一陣叫好之聲,陳二狗微笑著向眾人拱手。

    魯肅看了劉璋一眼,只以為劉璋會對這麼荒誕的言論憤怒或失望,可是劉璋一點表情沒有,還是聚精會神的聽著,高台東席的諸葛亮垂目俯首,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陳公子,你地理沒學好吧?我荊益與大漠還不搭邊呢,現在正討論川軍的方向,你要我川軍飛到大漠去嗎?真是無知。」一名士子鄙視地道。

    監考官立刻呵斥,「這位士子,理性辯論,侮辱性攻擊,將取消辯論資格。」

    士子連聲道:「好好好,不說了,那我陳春陳述一下我的草見,咳咳,蜀候重農興商,無數西域商人,月氏商人,甚至更遠的安息大秦商人,都紛紛來到成都,這讓我大開眼界,才知道以前的我,多麼無知。

    不過現在好了,經過一年的潛行學習,我陳春終於脫胎換骨,經綸滿腹,我終於熟悉了大漢以外的蠻夷世界,對他們有了進一步認識。

    大秦的橄欖風帽盔甲,安息的弓箭,手工藝品,葡萄酒,月氏的壁畫戰馬,數不盡的財富,大家想想,這麼多的財富,怎麼能讓蠻夷佔有?他們配嗎?

    我陳春就此立下宏願,希望川軍能直驅西域,滅西域諸國,進而攻入月氏,打敗安息,滅了大秦,如此,大漢國威遠揚,而那些盔甲帽子葡萄酒,戰馬壁畫弓箭,統統都是我大漢的,還有數不清的蠻夷奴隸,數不清的戰爭女俘,我們大漢每個男兒都可以娶至少三個妻子……」

    「好了,陳春發言時間到。」監考官看向下一名士子。

    被叫到的士子仔細壓了壓衣服,扶正帽子,手握一把扇子拱手,「在下韓生,家住蜀東充國,剛才辯友之論,在下實不敢苟同。

    從古至今,我華夏都是禮儀文明之邦,人不欺我,我不欺人,秦皇三十萬大軍南下越地,四十萬大軍橫於大漠,累戰無數,可是還不是落得暴政國滅下場,個人淺見,文化交流勝過武力征服。

    眾所周知,我華夏文化最昌盛之時,乃是春秋百家爭鳴,如今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士子,學習的主要經典,無不是出自春秋百家,以孔孟之學最為實用,我相信這樣的經典學問,幾百上千年都還會流傳下去。

    所以我覺得,討論川軍的方向,還不如討論川軍的地位,個人愚見,蜀候應該與曹操,孫權,哦,還有劉備,和睦相處,共創繁榮。

    當諸侯並立,每一勢力都會想著革新,總比一家獨大形同死水來得強,所以我覺得與其征戰,還不如就像現在這樣,大家和平共處,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只做學問,不見兵戎。

    如此一來,既可以保證弘揚學問,還可以讓百姓少了罹難之苦,豈不妙哉?」

    「妙你個頭,酸書生,老子……」高沛聽不過去,就想衝上去把那韓生拖下來打一頓,劉璋橫了他一眼:「幹什麼?人家學術辯論,你參合什麼?你要上去可以,可是只能動嘴,去吧。」

    高沛默默退下。

    一旁王甫道:「主公見諒,都是王甫辦事不力,這些考生良莠不齊,見識,學問,魄力,都……」

    劉璋擺擺手:「沒事,他們幾乎都是半路出家的,能有這些見識不錯了,只要鼓勵做學問,大學問的人會有的,我們只要保證學術氛圍就好了。」

    「是。」

    魯肅聽了劉璋的話,才醒悟劉璋為什麼對這些荒謬的言論一點也不生氣,這才想到,荊益平定世族叛亂後,人才幾乎凋零。

    最開始培訓出來的官員,幾乎就是只認識字,培訓了處理政務和閱讀公文後,就走馬上任了,兩年過去,這些士子能有這個水平已經實屬不易,怎能與坐擁世族人才的孫權曹操相比?

    可是從荊益這兩年發展,和場上士子表現來看,這些不會四書五經,只通過了行政能力測驗的官員,並沒有耽誤什麼事,反而因為瞭解民間疾苦,接地氣,勤勞吃苦,讓荊益經濟民生穩步發展。

    而民間百姓子弟有了出頭的道路,哪能不打破頭的往官場擠,於是紛紛購買書籍,一邊務農做工,一邊學習,特別是最開始那些只認識幾個字,就被培訓成了官員,治理一方的人,讓這些人又嫉妒又羨慕,他都能行,我為什麼不行?於是紛紛開始做學問。

    這樣一來,荊益百姓子弟的文化水平,自然快速提高。

    魯肅心裡也覺得四科舉仕,是一種嶄新實用的人才方式,可是卻不敢多想,在江東那個地方,是不可能實現的。

    「諸葛先生,該你了。」監考官好心提醒。(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