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言官外放 文 / 飽吹餓唱

    朱由檢也正為言官掣肘而煩惱,見溫體仁能摸透自己的心思,自是大喜道:「先生何以教朕?」

    溫體仁忙謙恭地奏道:「陛下,御史制度古已有之,漢代已有御史台,一直沿襲到元,職責均為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我朝洪武年間,御史台更名為都察院,在都御史之下又分設江西、浙江、福建、四川、陝西、雲南、河南、廣西、廣東、山西、山東、湖廣、貴州十三道御史,代天子巡按全國,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御史官品雖低,但不受地方節制,並允其風聞奏事,即使所奏為虛亦不得之罪,因此權力極大,頗能左右廷議。」

    這溫體仁並不急於說出自己的主意,而是先給朱由檢科普了一下御史制度,最後才道:「太祖皇帝設立都察院,原只為監察官員,懲治貪弊,而非越俎代庖,干預地方行政。可後來御史權力越來越大,肆意參劾而不受制,豈止地方,即內閣與六部也深涉其中。更有結黨營私、與地方官員沆瀣一氣者,如閹黨中就有不少是御史。

    「如今陛下君臨天下,萬象更新,這些御史不但不配合,反而處處指摘陛下之新政,且一人發難,群起而繼之,又在朝堂之外廣佈輿論,使士紳對陛下頗有怨言。如果說陛下是翻山越嶺的旅人,那麼這些人就恰似阻路的荊棘,若不大刀闊斧砍伐一番,必刺人手足,為害不輕!」

    這番話說得危言聳聽、殺氣騰騰,朱由檢也聽得冷汗直冒道:「先生之意,是要朕殺幾個御史立威麼?」

    「那倒不是。」溫體仁忙賠笑道,「我朝祖制,御史不會因參奏而獲罪,陛下想立威,只恐師出無名。」

    「那該當如何?祖制!…」

    朱由檢簡直恨透了「祖制」二字,心想就因為因循守舊,中國才會漸漸落後,從世界第一大國、強國,變成人盡可欺的東亞病夫!可是在這個時代,因循守舊的勢力又是如此強大,皇帝不遵祖制,他的諭令就會失去合法性,大臣們就可以和他對著幹,最後往往還得是皇帝妥協…

    溫體仁不愧是聰明絕頂之人,立即垂首奏道:「臣有一策,可既不違祖制,又使御史無法掣肘陛下。」

    「快講!」朱由檢迫不及待地道。

    「陛下明鑒,這十三道御史在設立之初,可就是讓他們巡按全國各地的。」溫體仁微微一笑道,「可如今京師都察院一百一十名御史,再加上南京都察院三十名御史,有幾個是在巡視呢?」

    朱由檢聽了先是一愣,半晌才似有所悟地道:「哦…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要把他們撒出去?」

    「正是!」溫體仁忙肅容奏道,「只要陛下聖意已決,臣明日即上奏章,言祖制不可廢,十三道御史必須巡按全國,所奏之事必須為巡視行程中所探訪、查察而得之事,如無事可奏,或所奏避重就輕,反而對朝政妄加評議,則說明此御史不稱職,應予撤換,乃至治罪!」

    朱由檢反覆品味著溫體仁的話,心想這招可太損了。在交通和信息傳遞並不方便快捷的情況下,把所有御史全撒出去,等於就是把他們趕出了京師,趕出了大明帝國的權力中心。如此一來,言官們不但上奏章的難度大大增加,消息也會變得閉塞,比如你在雲南、廣東巡視,京師發生什麼事,等你知道並且寫出參奏、遞到朝廷,事情早塵埃落定、板上釘釘了。

    再聯想到御史多是東林黨人,溫體仁這一手的目的也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這等於就是把他的政敵給發配出去了。沒了這些言官的幫助,東林黨的勢力就會大大減弱,溫體仁再和周延儒聯手,說不定真能尋機會扳倒以錢龍錫為首的東林系閣臣,把票擬大權攬入自己手中。

    朱由檢不禁陷入沉思之中。這幾個月下來,他已經摸清了溫體仁的套路。此人於國事沒有半分真知灼見,卻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玩弄權術、勾心鬥角上,是個典型的小人。但是,現在能幫助自己的,恰恰是這種小人,而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幾乎全站在自己的對立面!用溫體仁之策,則可能會扶植一個權臣;可不用溫體仁之策,現在這一關就不好過!

    因此朱由檢思忖再三,終於下定決心,故意輕描淡寫地道:「先生身為閣臣,自可議論一切朝政。」

    溫體仁何等聰明,立刻明白朱由檢這是採納了自己的建議,謝恩之後喜滋滋地退下了。

    第二天的朝會上,果然有吏部文選司郎中謝升、翰林院學士許瑚二人不約而同地上疏,內容就是溫體仁說的十三道御史應外放。不用問,這兩人肯定都得到了溫體仁的授意。

    而包括都察院御史在內的所有官員,本來都一門心思地琢磨著怎麼能讓皇帝改弦更張,回到過去的老路上,根本沒想到有人會對他們來這麼一手,一時間全都驚呆了,竟然不知該怎麼回答。

    而溫體仁不愧是老奸巨猾,主意明明是他出的,他卻不置一詞。倒是周延儒年輕氣盛,立即向朱由檢表示贊同謝、許二人的意見,並大聲疾呼道:「自萬曆年間以來,地方吏治日益敗壞,正該厲行刷新。且不論其他,戶部全國在冊耕地七百萬頃,五軍都督府在冊耕地四百萬頃,按官定稅率,無論如何不該缺糧,且平均稅率僅為三十稅一,百姓負擔極輕,為何年年欠征且民不聊生?難道科道官員不該深入地方詳查,據實奏明陛下麼?」

    周延儒所說又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朱由檢極想做的一件事。今天終於有閣臣在朝會之上正面提出,朱由檢也就順勢問道:「對呀,錢糧乃國家生死之大事,怎可有如此大的糊塗賬?科道官員可有奏章?」

    這等於是搞了個突然襲擊,當然沒有一個人能答得上來。朱由檢也就順坡下驢,當即讓內閣擬旨,不但把京師都察院的一百一十名御史全部派到地方上去巡視,還把南京都察院的三十名御史,以及吏、戶、工三科給事中全都派了出去。還嫌不夠,又派了一些相對清閒的官,合計達到五百人,每人負責巡視一府或數縣,限半年時間,將所巡之地各種應參劾之事,尤其是涉及賦稅錢糧的,具折詳奏。

    看罷票擬,朱由檢當廷用璽,並微微一笑道:「讓這麼多官員奔波勞碌,朕心中亦不忍。這樣吧,朕以身作則,親自去通州巡視!」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