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五萬新兵 文 / 飽吹餓唱

    上百名官員齊至天壇祈年殿,聯名上疏反對朱由檢推出的義務兵役制。朱由檢倒也沒生氣,只是要他們講出反對的理由。

    眾人目視韓爌,韓爌做為首輔,也只好責無旁貸地擔任起得罪皇帝的角色,恭敬地奏道:「陛下,我朝自洪武年間,就由太祖皇帝親創軍戶制,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祖制不可輕更,此為其一。軍、民、匠、灶四戶各司其業,各有所長,今陛下欲從民戶中徵兵,是棄其長而取其短,不惟軍無戰力,民亦減少勞作之人,此為其二。

    「民戶從軍,糧餉如何出?賦役如何減?家人如何安置?此等大事難定,即使勉強從征,其心亦難安,此為其三。京師數十萬戶,是每戶皆征還是抽戶徵兵?若是抽征,征誰不征誰?此為其四。宗室、勳臣、貴戚、品官、生員,此五者不在四戶之內,依例免除一切賦役,如今連這等戶都要徵兵,恐難施行,此為其五!有此五弊而強行徵兵,必生大亂,惟陛下慎思之!」

    朱由檢聽罷笑道:「輔臣所慮甚善,但朕早已想過了。你說的第一條理由是祖制,但朕查過史料,我朝戶籍制度承襲元朝。元朝的戶籍分得更細,除了軍、民、匠、灶四戶外,尚有站戶、醫戶、窯戶、儒戶等種種名目,太祖皇帝嫌其太煩,純為蒙古人役使漢人方便所設,故精簡為四戶。太祖之後,歷代又在戶下設籍,如官籍、商籍、客籍、樂籍等。所以祖制並非完全不能改,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若硬套祖制,如今京中商籍、客籍人口,理應全部遣送回原籍,眾卿以為可否?」

    眾大臣一齊語塞。因為如果堅持太祖創立的祖制不能更改,那後面十幾個皇帝對祖制的改動,豈不都成了大逆不道之舉?

    尤其是商籍和客籍,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尤其是江南人口紛紛湧向京師,如今京師一百多萬人口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外地人。這些人多是商人或學子,憑藉著與官員的良好關係在京師長住謀生。按照原來的戶籍制度,根本就無法管理,所以朝廷後來推出商籍、客籍制度,就是專為這些人留在京師開了綠燈。

    如今朱由檢反將一軍,你不讓我改祖制,那我也不讓你們改,把這些人全攆走!這可是大臣們無法接受的,因為商籍、客籍的人與他們的關係和利益太密切了,他們可不能得罪這些「親密戰友」。

    朱由檢見大臣們無法再拿「祖制」說事,又接著道:「第二條說民戶不擅作戰,朕想說的是: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決不會是一首好詩。作戰是需要訓練的,軍戶不訓練,也只能養出一群酒囊飯袋;民戶嚴格訓練,一樣能出精兵強將。遠的不說,剛剛平定西南土司叛亂的李定國、李來亨,都是民戶出身,誰敢說他們打仗不行?」

    這句魯迅先生的名言引用得恰到好處,令群臣啞口無言。朱由檢又笑道:「至於所說第三條,這屬於實施細則,朕正要與眾卿商議,然其不礙徵兵大局。第四條嘛,既是義務兵役,每戶皆有服役之義務,這次不征則下次征,總有服役之時。」

    「至於這第五條,」朱由檢沉吟半晌道,「輔臣言之有理,朕亦並非一意孤行之主。這樣吧,朕稍稍改動一下,宗室、勳臣、貴戚、品官、生員,此五類不在兵役之列。」

    朱由檢這麼一說,眾大臣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其實韓爌說的前四條理由,都是為了掩護這最後的一條,他們最為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不要被迫應徵入伍!皇帝既然給了他們這個面子,而且後金軍大兵壓境,他們也確實是怕三大營官軍守不住京師,只得不情不願地默認了義務兵役制。

    其實朱由檢心裡相當不是滋味,他又一次向官員集團妥協了!本來這義務兵役制就應該是全民參軍的,這些特權階級不肯應徵,無疑是嚴重破壞了制度的公平性,為日後埋下隱患。

    但朱由檢現在還不得不倚重這些官員,因為他們是統治階級,掌握著大量的資源!現在大敵當前,如果不能獲得這些人的支持,京師保衛戰結果如何殊難預料。現行制度就像湖面的堅冰,一錘子砸下去,可能只能砸出一個小坑。但既不能因為收效甚微就放棄了,也不能豁出命拿腦袋撞,只需持續敲打,總有破冰之時。

    沒了官員們的反對,後面的事進行起來就順利多了。朱由檢命解勝趕往順天府,「客氣」地奉旨命府尹阮大鋮交出京師戶籍冊。然後就是按圖索驥,說難聽一點就是「抓壯丁」。

    京師戶數幾十萬,在冊人口百餘萬,還有大量不在冊的隱匿人口,也就是「黑戶」,實際人口恐怕已經接近二百萬。所以徵兵的選擇餘地還是比較大的,朱由檢讓解勝掌握的原則是:第一隻要健康的,第二十八歲以下和四十歲以上的盡量不選,第三戶中僅有一男丁的也盡量不選。饒是如此,僅僅三天時間,就徵集了五萬新兵,全部編入「新軍營」,暫歸解勝指揮。

    朱由檢當然不會把這些「壯丁」直接驅趕上戰場,那無異於是讓他們去送死。解勝因為要統攬守城全局,無暇訓練新兵,他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心腹愛將,過去的秦兵第一團第一營營長劉全忠。當然,現在劉全忠已經因功受封正三品參將了。

    對新兵訓練,朱由檢非常重視。這不單單是迫在眉睫的戰爭需要,更是建立義務兵役制的第一步,對激發百姓的愛國精神、培養社會「以參軍為榮」的風氣都有重大意義,所以第一堂訓練課,朱由檢換了便裝親自觀摩。

    劉全忠現在已經不是過去在秦王莊那個愣頭愣腦的小伙了。經過幾次大戰的錘煉和解勝的著意栽培,現在這位年輕將領已是文武全才,頗有解勝之風。只是急脾氣還是沒改,這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新軍營的訓練場在外城北極門內。當五萬新兵亂哄哄地「集合」以後,劉全忠大踏步走上點將台,手中高舉一個大字,朗聲喝道:「你們可認識這個字?」

    朱由檢定睛一看,乃是一個斗大的「國」字。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