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洪荒之國術縱橫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 :降霄宮呂布拜師 文 / 憂傷的刺蝟

    南極降霄宮內,孫袁正在觀看項羽習武,突然間心血來潮,掐指一算,不由得微微點頭道:「合該本座再收一得意弟子!」言罷將項羽喚到身邊,對其吩咐道:「去將你師弟接來!」

    白門樓上,被捆作一團的呂布看著曹操仰頭大叫道:「丞相,雖然呂佈兵敗,但這捆的也未免太緊了吧!」

    曹操聞言不由得哈哈大笑道:「捆老虎當然要捆緊一些,若是稍有放鬆,難免被老虎所傷!將軍之勇比猛虎更甚,操不得不為自己的性命考慮啊!」

    呂布聞言絲毫不為得到曹操的稱讚而感到高興,反而長歎一聲道:「丞相所患,不過呂布;今呂布已敗,情願歸降丞相。以後丞相率領步卒,呂布率領馬軍,天下十年可定也!」

    曹操聞言大是意動,轉身對劉備詢問道:「玄德以為如何?」

    劉備聞言微微一笑道:「丞相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此人雖勇,但命中克主!」

    呂布聞言哈哈大笑道:「大耳賊!你也好意思說本侯克主!不知盧植何在?公孫瓚何在?陶謙何在?袁紹何在?」

    一席話,將劉備說的面紅耳赤,半晌無語,這一邊卻是氣壞了張飛張翼德,只見張飛手中蛇矛一探,直接對著呂布的前胸刺去,口中哇哇大叫道:「三姓家奴!安敢辱我兄長!」

    眼看呂布就要喪命,卻見一桿大戟破空而至,只一下便令張飛手中的蛇矛脫手而出,沒入門樓消失不見。

    眾將見狀無不大驚,趕忙將曹操與劉備團團護住,這時卻見一員大將出現在城樓之上。只見此人穿烏金甲,披大紅披風,腰纏白玉帶,腳踏蟒皮靴,手持虎頭盤龍戟,端的是八面威風!與其相比。眾將無不黯然失色。

    「想不到世間還有如此英雄!」曹操見狀不由得眼前一亮,趕忙推開眾將,開口詢問道:「敢問將軍高姓大名?」

    項羽見狀理也不理,伸手一指,將呂布身上的繩索點落,隨後淡淡道:「師尊要見你!」

    呂布見狀趕忙抱拳道:「布有一事相求!萬望將軍成全!」

    「講!」項羽聞言淡淡道。

    「布有一部將,姓高名順,為人最是忠義,呂布若走。此人定不會投降曹操!還請將軍一併救下!」呂布聞言一臉渴望的看著項羽。

    「可!」項羽聞言微微點頭,對呂布的印象不覺好上了幾分。

    「你們當這裡是什麼地方?想來便來,想走便走!」生平第一次被擊飛了手中的兵器,張飛不由的惱羞成怒。

    「哼!若不是師尊吩咐本王不許殺人!否則這城樓便是你們的下場!」項羽聞言右腳輕輕抬起,猛的向下一踏,隨後便聽「咚」的一聲巨響。

    這足有六七丈厚的巨大城牆竟被這一腳跺的猛地震顫起來,牆體上更是出現了一道道巨大的裂縫,甚至連下方的街道也出現了一道道醜陋的裂痕。只是輕輕一腳。十數萬兵馬俱是人仰馬翻。

    看到對面唯一能夠保持站立的白袍小將,項羽不由得目露讚賞之色。此人資質當不在呂布之下,當下便開口詢問道:「你可願隨本王去學那無上武道?」

    「故所願!不敢請爾!」那小將聞言趕忙跪倒在地。

    「哈哈哈哈……,好!好!好!想不到此次下界,竟能帶回兩位師弟,本王在南極降霄宮再不孤單了!」項羽言罷便消失不見,同時消失的還有呂布、高順與那白袍小將。

    「子龍!你當真捨得離我而去嗎?」破敗的白門樓上。劉備一臉失落的看著天空,卻久久不見回應,之後只得用陳道取代了趙雲的位置。

    「我知道那人是誰了?」就在眾人沉默不語之時,卻見曹操身後的一員大將突然開口大喝道。

    「來人是誰?」劉備曹操聞言不由的異口同聲道。

    「西楚霸王!項羽!」那大將聞言滿臉嚮往道。

    眾將聞言不由得恍然大悟,想起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不由得恍然大悟道:「那虎頭盤龍戟可不正是西楚霸王的獨門兵器!」

    隨後卻是疑惑道:「項羽不是已經在烏江自刎了嗎?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南極降霄宮不是勾陳大帝的宮殿嗎?難道項羽已經成神了!在降霄宮裡又是什麼地位?」

    「吩咐下去!厚待呂布家眷!任何人不得打擾!」想起項羽的神威,曹操趕忙對眾人下令,對外卻是宣稱呂布已經在白門樓殞命。

    ……

    「師尊!弟子此次下界除了將呂布帶回外,卻是帶回了一位少年英雄,姓趙名雲字子龍,論資質不在呂布之下,懇請師尊收為弟子!」降霄宮內,項羽對著孫袁抱拳道。

    「罷了!也是子龍的命數!本來子龍尚需三十年才能拜入本座門內,既然你提前將其帶回,便一起留下學藝吧!二百年後,尚有一場大功德需你等去做!」孫袁聞言微微點頭道。

    自此後,呂布趙雲便留在降霄宮學藝,不僅二人的兵器被孫袁重新煉化為神兵,就連呂布的赤兔嘶風獸與趙雲的夜照玉獅子也由凡馬進化為神獸與項羽的踏雪烏騅馬一起在天河放養。至於高順,雖未能拜入孫袁門下,但也同幾人一起在降霄宮學藝。

    ……

    洪荒之中不計年,轉眼離孫悟空被壓五指山已經過去了近五百年,而金蟬子也已輪迴到第十世,被金山寺主持法明長老撫養成人,成為了一代高僧。

    ……

    西方極樂世界,大

    雷音寺內,如來佛祖正在宣講三乘妙典,只見空中天龍圍繞,梵音大作,朵朵蓮花從天而降。

    如來講罷,對眾僧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俱蘆洲雖好殺生,但只為果腹,亦是無可厚非;我西牛賀洲不貪不殺,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貪淫樂禍。乃是是非惡海。我佛有三藏真經,當傳入南瞻部洲,勸人為善。」

    「不知哪位願意去東土尋一位高僧,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大雷音寺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言罷將目光投向觀音菩薩。

    觀音見狀趕忙上前一步道:「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來。」

    如來見狀不由得心中大喜。「唯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

    觀音菩薩聞言輕施一禮道:「不知弟子此去東土,佛祖有何吩咐?」

    如來聞言果然吩咐道:「尊者這一去,要踏看路道,謹記路途遠近之數。我這裡另有五件寶貝,你一併交到那取經人手中。」言罷吩咐阿難迦葉取出一領錦蘭袈裟,一柄九環錫杖與三個箍兒交到菩薩手中,隨後對觀音密語一番。

    待如來交代完畢。觀音菩薩這才告辭離去,吩咐惠岸行者隨行。出了靈山,一路向東土大唐而去。

    師徒二人正在雲間行走,忽見腳下出現弱水三千,卻正是流沙河界。觀音菩薩見狀不由得秀眉微皺,緩緩道:「此處卻是難行,金蟬子眼下乃是濁骨凡胎。如何渡的過這八百里流沙河?」

    惠岸行者聞言趕忙道:「師父,不如讓弟子下去查看一番?」

    觀音聞言微微點頭道:「你我師徒同去!」言罷降下雲頭,來到流沙河岸邊。

    觀音正在查看水勢,卻見那河中潑剌一聲響,水波裡跳出一個妖魔來。手執一根寶杖,上岸來捉觀音菩薩,卻被惠岸用渾鐵棒擋住。

    兩人來來往往,大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只見那怪物一擺手中的降魔杖,將惠岸行者的混鐵棒架住,口中大喝道:「你是那裡和尚,敢來與我作對?」

    惠岸行者聞言冷笑道:「我乃紫竹林觀音菩薩座下惠岸行者,今保我師父前往東土去尋取經人,你是何怪,竟敢阻我師徒去路?」

    那怪聞言頓時趕忙問道:「不知觀音菩薩何在?」

    惠岸行者聞言冷笑道:「旁邊站著的可不正是我師父!」

    那怪物聞言趕忙收了寶杖,對著觀音納頭便拜,「菩薩容稟,弟子本是天庭捲簾大將,只因在安天大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這才被玉帝貶下界來,變成這般模樣。」

    「玉帝又令天將每七日用飛劍來穿我胸脅百下,弟子饑寒難忍,這才出波尋一兩個行人食用。不想今日衝撞了大慈菩薩。」看著面前的觀音菩薩,捲簾大將一臉真誠道。

    觀音聞言微微點頭道:「我今領了如來法旨,要上東土尋取經人。你何不皈依我佛門,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經?我教飛劍不來穿你。那時節功成免罪,復你本職,你一嚇如何?」

    那怪聞言趕忙道:「弟子情願皈依。」

    觀音聞言微微點頭,為其摩頂受戒,指沙為姓,起了個法名喚作沙悟淨,令其再不可傷生,專等取經人前來。

    觀音與惠岸行者離了流沙河,再次架起雲路向東土而去,路過福陵山時收服了朱剛烈,替他起了法名喚作豬悟能,同樣令其持齋把素,斷絕了五葷三厭,專候那取經人。

    二人一路東行,忽見前方一座大山攔住了去路,只見那大山金光萬道,瑞氣千條,看其形狀分明是五根手指,木叉見狀趕忙向觀音問道:「師父,那放光之處,莫不是五行山到了?」

    觀音聞言微微點頭道:「正是!那攪亂蟠桃會的齊天大聖,此刻便壓在山下。」言罷降下雲頭,上山觀看佛祖留下的六字真言。

    觀音看罷,歎惜不已,當下作詩一首,詩曰:堪歎妖猴不奉公,當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攪亂蟠桃會,大膽私行兜率宮。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自遭我佛如來困,何日舒伸再顯功!

    觀音師徒在山上說話,卻早已驚動了山下的孫悟空,只見孫悟空在山根下高叫道:「是哪個在山上吟詩揭俺老孫的短呢?」

    觀音聞言,與惠岸行者徑直來到孫悟空被困之處,只見孫悟空正被困在石匣之中,身上長滿了青苔,淒苦無比。

    觀音觀看良久,長歎一聲道:「孫悟空,你可認得貧僧?」

    孫悟空聞言艱難的抬頭看去,一眼看去,忍不住高聲叫道:「我當是誰,原來是南海落伽觀音菩薩到了。菩薩,俺老孫在此度日如年,懇請菩薩向如來求個情,放俺老孫出去吧!」

    觀音聞言忍不住搖頭道:「你這廝罪業深重,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

    孫悟空聞言不由得焦急道:「俺老孫早已後悔了,但求菩薩能為俺指條門路。」

    觀音聞言忍不住滿心歡喜,微微點頭道:「貧僧此去乃是奉如來法旨去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你既有此心,待我將取經人尋來,教他救你。你可願跟他做個徒弟,一路護其西行?」

    孫悟空聞言不住的點頭道:「俺老孫願去,願去!」

    觀音聞言微微點頭道:「如此甚好。」言罷離了五行山,進入大唐境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