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裡克在拿著西提斯號從德班港發回的電報開始決心為大英帝國建造更強大的裝甲巡洋艦的時候,德國人同樣也在總結經驗教訓。
首先漢莎號在抵達馬普托灣後遇到的燃煤告罄的情況讓德國海軍高層極為擔心,雖然在試航時有進行過各個航速下的燃煤消耗量的計算,但是這次長途奔襲超過6天,漢莎號的實際燃煤消耗遠高於計算數據。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長時間運作的機械磨損導致的功率浪費、燃煤的燃燒率不是最理想的狀態等等,但是從結果上看,如果不是進入了葡萄牙港口進行補充燃煤,那麼很可能就算漢莎號接下來的航程一路順風,也很難和前來接應的德國運煤船順利會和。這個可能性對德國海軍高層來說是致命的。
漢莎號之後會和赫爾佐格號通過蘇伊士運河返回德國,漢莎號會進入stt造船廠進行檢修,順便尋找燃料消耗率比計算數據高的原因,並且要在提高鍋爐燃燒率和降低動力組做功損耗上想辦法。
但是這些辦法都是一時半會見不到成效的,因此如何能用最快速度解決德國艦船的續航力問題成了重中之重。德國海軍起步較晚,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被困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小池塘內,在遠洋航行方便的確有諸多欠缺。
雖然現在德國海軍艦船經過發展,續航力橫向對比並不算差,但是考慮到德國海軍面臨的狀況,卻比其他國家都嚴峻。德國又不是英國或者法國,海外基地遍佈全球,想上哪加煤就上哪加煤。也不是意大利,安心守著地中海就足夠了。
有著海外殖民地,但殖民地數量又不能滿足海軍遠航需要的德國只能付出比別人更大的代價來解決這個問題。
德國海軍得出的結論就是建造更多的輔助船隻來解決問題,讓帝國的輔助船隻部署在各個殖民地之間的航線上,這樣海軍的艦船就可以更方便獲得補給,而這些輔助船隻在戰時也可以打上中立國的旗號。從而隱蔽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又成為了海軍造船計劃的一個額外的開銷,雖然是額外開銷,但是對約亨來說卻並非完全是弊端,如何從弊端中找出有利的一面才是穿越者最大的金手指。
如此良機怎能放過,約亨乾脆借題發揮,再次給德國人強塞新思路:「建造大量運煤船部署在航線上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當然鑒於我國的情況我承認這筆開銷的確有花的必要。但是我們能不能換一個思路,為什麼我們要建造大量輔助船隻部署在航線上,而不是用這筆錢來建造可以跟隨艦隊一起行動的輔助船?
當然。想要跟上艦隊一起行動意味著這些輔助船航速要求更高,價格自然也會上漲,但是我認為就算貴也不會比建造大量輔助船隻然後分散出去貴多少。而如果能跟隨艦隊一起行動,那麼我想在效率上也應該高過還要在某個地點進行會合然後才能進行補給的方式更高。」
「殿下您的想法的確很好,但是您應該知道,就算運煤船跟隨艦隊一起行動也並不能提高燃煤補給的效率,實際運用中的各種制約導致並不會比和部署在特定區域的運煤船會合後加煤有太大的區別。」提爾皮茨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其實艦隊運煤船這個概念早已經不新鮮了,英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過嘗試。試圖採用索纜對艦船進行海上縱向補給。不過英國人在嘗試的時候發現,想要動過搖擺的索纜來運送燃煤這種固體燃料來裝滿一艘鐵甲艦那龐大的煤艙所消耗的時間簡直令人髮指。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具備實戰價值。
有英國人嘗鮮在前,因此所有人都知道這玩意根本不靠譜,所以燃煤的補給依然是要通過碼頭或者靠幫的形式,在停泊狀態下完成,所以約亨的建議在提爾皮茨這樣的專業人士眼中不具備可行性。
這些約亨當然都清楚,他敢提出這樣的要求自然有方法應對:「這些我當然明白。燃煤的特性自然讓海上補給困難重重,不僅如此,燃煤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比如,不同品質的燃煤的燃燒效率的區別對艦船的航速影響極大。而且燃煤的燃燒效率也很低,這也同樣限制了艦船的航速和航程。
燃煤的體積也同樣佔用了大量空間並且帶來了巨大的重量,而且燃燒不完全所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形成的滾滾濃煙也會成為測距儀絕好的參照物。而且燒煤導致我們的鍋爐還要經常性的清理煤渣,否則會進一步影響燃燒效率。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燃料?」
「您的意思是?燃油?」提爾皮茨小心翼翼的問到。
「當然,燃油的燃燒效率遠高於燃煤,而且不會有滾滾濃煙,重量和空間上也比燃煤更有優勢,更重要的是燃油是流動的,我們的補給船隻需要同壓力泵給油艙加壓,然後就能輕鬆的將燃料輸送到需要進行補給的艦船裡去,這樣完全可以在航行途中進行補給。
而且我們的水兵們也不需要再頻繁的向鍋爐裡鏟煤渣了,如此大的優勢難道不足以讓我們心動嗎?」約亨蠱惑到。
「可是燃煤依然是現在的主流燃料,無論哪個港口都可以補充燃煤,但是燃油就幾乎沒有了,就算燃油有諸多優勢,但是補充不便依然是一個困難啊。」
提爾皮茨的想法也不能說不對,而且這個想法在歷史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國艦船的設計,德國海軍並非意識不到燃油的種種優點,但是德國艦船依然頑固不肯使用全燃油鍋爐,從而導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性能制約。
除了德國本身是產煤大國,自身的石油儲量別說沒發現,就算發現了以當時的技術也采不出來這個先天性缺陷導致的問題外,還有一方面就是燃煤的普及性。
提爾皮茨說的沒錯,燃煤上哪個港口都能搞得到,燃油你還真沒辦法,歷史上導致了斯佩的遠東艦隊徹底滅亡的原因,以後人的眼光看來是斯佩本人在科羅內爾海戰後的得意忘形,以及在福克蘭海戰中所做的一系列錯誤判斷。
不過導致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斯佩想去斯坦利港幹一票,好去搶點燃煤回來。做出這樣的決定自然是斯佩的得意忘形所致,但是也從側面證明了,進攻港口搶奪燃煤對海上破交戰來說也是一種可行的手段,如果你使用燃油,這麼干就沒戲了。
不過以約亨的角度來看,破交不破交倒是其次,只要能在正面決戰中搞定英國海軍主力,獲得制海權,那麼一切都好說,搞不定,無論你做多少準備到時候也不過就是斯佩的那個下場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燃油能夠帶來的優勢不言而喻,不過就連提爾皮茨這樣的海軍技術革新主義者對使用燃油也顧慮重重,更別提其他人了,想要一步到位估計也有困難,約亨只能繼續退一步作為妥協。
「阿爾弗雷德,在我看來,只燒重油的專燒鍋爐才是能將艦船的性能發揮到極致的最佳選擇,不過我能理解一下子完全使用燃油各方面的顧慮,不過新技術總是要進行嘗試的。
我這裡有一個想法,在艦內同時安裝燃煤鍋爐和燃油鍋爐,在較低航速下航行時只使用燃煤鍋爐,這樣燃煤方便補充,可以幫助艦船獲得更大的續航力,而需要全速航行時再使用燃油鍋爐。
而且燃煤鍋爐也做一定的改進,在傳統的燃煤鍋爐上裝上噴嘴,一般航行狀態下只燒燃煤,需要全速航行時在燃煤上噴淋重油助燃,提高燃燒效率。
這個可以在需要高航速,並且部署在海外的巡洋艦上先進行嘗試,如果燃油鍋爐能證明它的價值,那麼我們在考慮全燃油鍋爐如何?那個時候我們再考慮專門的艦隊油水補給船是否有價值。
而在此之前,我需要海軍技術部門的配合。」
提爾皮茨問到:「殿下您需要什麼配合?」
「海軍雖然現在選中了丟勒式鍋爐作為正在建造和設計的各型巡洋艦的動力系統,不過我們現在也在研製自己的鍋爐,試圖可以結合蘇爾壽和桑尼克羅夫特兩種鍋爐的優點。
我希望可以在這個研製計劃中加入新的想法,以我們現在正在研製的燃煤專燒鍋爐為基礎,研發油煤混燒鍋爐和重油專燒鍋爐,這樣可以保證基本技術細節的統一,這是有好處的。」
「這值得一試,新式的海軍鍋爐就算研製成功也暫時不準備裝備到重型巡洋艦上,輕型巡洋艦會是新鍋爐的第一批用戶,您提出的兩種概念,我們可以用輕型巡洋艦先進行嘗試。」提爾皮茨同意了。
「嗯,希望我們的進度夠快,我可不希望等太久。」約亨點了點頭,英國人從1906年開始廣泛使用油煤混燒鍋爐,1910年誕生了第一代艦隊油船,留給德國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