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明官途

卷六 潛龍出海 第二百一十五章 視察台灣(一) 文 / 高月

    第二百一十五章視察台灣(一)

    次日,李維正又去視察了高麗太學,和《高麗日報》一樣,高麗太學也是掛羊頭賣狗肉,裡面的一千五百名學生全部都是來自遼東、遼西和山東的漢人,沒有一個高麗人,只要考中秀才者,都有資格來這裡讀太學,在這裡他完全放棄了朱元璋推行的八股文,更注重實務、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大都來自貧寒人家,在這裡他們不僅能讀書學習,每個月還有錢糧補貼,使他們不僅不用花家裡一文錢,還能贍養妻兒父母,甚至有妻兒的學生還能把妻兒接來一起生活。

    雖然朱元璋每月對貢生也有例米補貼,但那只限於舉人,秀才是沒有資格的,高麗太學的學生們須學習三到五年,考試合格後便可以在高麗或遼東當官,實際上,高麗太學就是李維正的人材儲備庫。

    視察完高麗太學,按照計劃李維正該返回遼東了,但就在這時,旅順港一艘快船送來一個消息,台灣造出的第一艘三桅海船下水了。

    這可是一件大事,意味著台灣作為他的第三個基地,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李維正立刻做出決定,他要立刻去視察台灣。

    一個月後,由一艘寶船和三十艘軍船以及四十艘運輸船組成了混合艦隊,滿載著各種物資和準備換防的五千士兵從高麗釜山港出發,駛向數千里外的台灣島。

    船隊一路南行,幾乎沒有遇見任何倭寇的船隻,事實上,當大明軍隊駐紮在對馬島後,倭寇就沒有南下的機會了,大明軍船已經封鎖了九州島和四國島日本海盜南下的道路,他們嚴格貫徹李維正下的嚴令,一旦有日本船隻出海,就地擊沉,不管是海盜船還是漁船。

    大海變得十分安靜,蔚藍的海面上海鷗在盤旋鳴叫,這是漸漸接近陸地的一種標誌,經過近兩個月的航行,船隊已經接近了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地,琉球國。

    準確地說,這裡現在已經不叫琉球國了,而是叫琉球衛,是遼東都司轄下的一個軍衛,原來的中山等琉球三國在三年前已經滅亡了,被他們曾經驅使、曾經奴役過的數萬漢人消滅了。

    多年前,李維正承諾他們將返回家鄉,然後李維正便離開了琉球群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他並沒有想過要食言,而是連他自己都險些命喪九泉。

    李維正一去不歸,而他留在琉球的五百士兵就成為了漢人們的守護神,一年後,好了傷疤的琉球人開始重新懷念有奴隸驅使的日子,他們開始向漢人的聚集地進攻,企圖把曾經屬於他們的奴隸抓回來,三國的軍隊聯合起來向漢人進攻,但他們卻不知道,此時的漢人已經成立了數千人的民團,手中有武器,有五百正規軍訓練和率領他們,留在琉球島的最高指揮官是一名千戶,名字叫陳和,他在無法和朝廷建立聯繫後,毅然決定率領漢人和琉球人抗爭,經過三個月的戰鬥,他們付出了數百人的生命,最終擊敗了琉球軍隊,並一鼓作氣滅亡了琉球三國,漢人成為了這個島國的主人,他們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和漁船,得到了自己的房子和家園,而企圖重新奴役他們的琉球人卻失去了土地和財富,大部分被趕到其他島嶼,一部分人則成為他們僱傭的佃農和二等居民。

    漢人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度:山海國,陳和成為了第一任國王,但同時他們也把自己的國度稱為琉球府,是大明的一個州府,陳和也同樣自任知府。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從走私者口中得到消息,李維正重新在遼東任總兵,陳和便立刻派船去遼東通報消息,卻在半路遇到了東征歸來的明朝大軍。

    李維正遂將琉球府改名為琉球衛,保留山海國的別名,陳和任指揮使,同時也讓他繼續成為山海國國王,這主要是擔心朝廷那邊有麻煩,目前,琉球國有六千駐軍,二千遼東軍和四千由民團改編成的琉球軍,並擁有二十艘戰船以及炮台等防禦工事。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初五,闊別已經三年多的李維正終於又一次來到了琉球島,船隊駛進了山海地峽。

    「大船降帆、靠岸!」

    隨著軍士的一聲高喊,『威正號』寶船上的白色巨帆緩緩落下了,緊接著後面數十艘大船的船帆也跟著落下,船隊開始緩緩靠岸了,士兵們紛紛湧上甲板,向岸上趕來迎接他們的百姓們揮手致意。

    地峽兩邊已是人山人海,生活在這裡的數萬漢人幾乎是傾城出動,他們扶老攜幼趕來迎接明朝大隊,也是趕來迎接他們當年的救命恩人李維正。

    岸上的百姓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見頭,歡呼聲、喊聲此起彼伏,而指揮使陳和早已率領大群軍官和文職官員等候在碼頭上了,陳和大約三十五六歲,長一臉大鬍子,中都鳳陽人,他最早也是錦衣衛的一名總旗校尉,李維正出任威海衛指揮使時,他被李維正選中成為他的親兵百戶,在三年前攻佔耽羅島和長崎港作戰中幾次立功而被李維正升為千戶,最後率五百士兵留在琉球島保護漢人,他被漢人推選為山海國國王,但他思念大明,思念自己在家鄉的妻兒,便一心想把琉球島成為大明一域,李維正感其誠意,便任命他為琉球衛永久指揮使,並派人去鳳陽將他的父母妻兒都接來。

    陳和見寶船的旋梯已經搭上碼頭,李維正和軍官士兵們正緩緩下船,他心中一熱,立刻迎了上去,半跪著給李維正行一禮,「屬下陳和參見總兵大人。」

    「陳指揮使請起!」李維正連忙將他扶起了,微微笑道:「我當年的親兵百戶居然當上了國王,人的際遇當真是奇妙如斯。」

    陳和慚愧地說道:「大人,我不想當什麼國王,我還是更願意做指揮使。」

    李維正拍拍他肩膀安慰道:「男子漢大丈夫建立自己的國度也沒有什麼不好,就算將來朝廷不管,我還是想讓你們自成一國,國王由民眾選舉,而不是由你的兒子繼承,當然,如果你的兒子和你一樣英武,民眾們自然也會選他,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陳和卻笑道:「大人既然尊重民意,那為何又要按自己的意願讓我們建國呢?如果百姓們都願意成為大明一府,大人難道還要堅持嗎?」

    李維正哈哈大笑,「是我著相了,那就順其自然,讓百姓投票決定琉球島的最終歸屬。」

    陳和又給李維正介紹了一群下屬軍官和文職官員,眾人一一上前見禮,這時,二十幾名民眾代表被領了上來,幾名老人跪下垂淚道:「李大人,你還記得我們嗎?」

    「幾位老人家快快請起!」李維正連忙將幾名老人扶起,對他們笑道:「我當然還記得你們,幾年前我還請你們上船開會,一晃就是三四年過去了,你們身體可好嗎?」

    「我們身體都好,李大人終於回來了,說明沒有忘記我們,我們希望李大人永遠平安。」

    李維正高高拱手謝道:「謝謝大家!謝謝大家!這次我給大家帶來很多生活物資,等會兒就卸船,會一一發到大家手中。」

    很快,李維正便在陳和的陪同下來到了指揮使府,指揮使府也就是原來的中山國王宮,這時,琉球衛副千戶以上軍官和所有的文職官員都趕來了,一起旁聽李維正召開的會議。

    「這次我主要是視察琉球和台灣兩地,並送來你們需要的物資,另外,我也想瞭解一下琉球漢人百姓的生活狀況,你們有什麼困難可以坦白告訴我。」

    陳和輕輕歎了口氣道:「感謝大人的關心,我們比從前過得好,不過也確實有一些困難,希望大人能幫我們一把。」

    「陳將軍請儘管說,我當然會替你們解決。」

    「大人,琉球島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高,而漢人的人數日益增加,今年已經突破了五萬人,糧食不足的問題就迫在眉睫了,本來我也打算派人去遼東向大人稟報這件事。」

    李維正低頭沉思了片刻便道:「琉球島人口多、土地少,相反,台灣那邊土地遼闊,但人口卻十分稀少,我考慮把一部分琉球漢人移居到台灣去,另外台灣那邊盛產糧食,以後琉球島就不要種糧了,全部由台灣那邊供應糧食。」

    「大人,不種糧食,我們這裡的百姓做什麼呢?」

    李維正微微一笑道:「我已經替你們想過了,你們這裡種甘蔗很好,以後全部種植甘蔗,然後再辦幾家搾糖廠,將來遼東和高麗的糖都由你們這裡供應,你們還可以發展和日本的貿易,用蔗糖換取日本的白銀,這可比種糧食賺錢多了。」

    李維正在琉球島只呆了三天,三天後,船隊再次出發,向南方的台灣島駛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