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醉枕香江

正文 第666章 先抑後揚 文 / 憂鬱的青蛙

    /

    放映廳裡人都已經走得差不多了,托馬斯這才走了過來。

    「剛才林先生和鄒先生在聊什麼?」

    「imax。」

    「imax?」托馬斯瞪大了眼睛,「難道鄒先生也對imax感興趣?」

    「當然不是,他只是關心imax時代什麼時候會到來,好提前做一些準備。」林宥倫聳聳肩。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托馬斯狡黠地沖林宥倫眨眨眼。

    林宥倫很遺憾地看著托馬斯:「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

    托馬斯手指著林宥倫,笑著搖搖頭。

    「對了,忘了恭喜林先生,這部紀錄片拍得很棒,可以說是我看過的所有亞洲紀錄片中最好的一部。」

    「要是美國cbs、abc、nbc這些電視台的主管也這麼認為就好了。」

    林宥倫這麼說,托馬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林先生放心,我在這幾家電視台都有熟人,我一定會非常隆重地向他們推薦這部紀錄片,我相信這部紀錄片,可以更好的讓美國人準確地認識普通中國人的生活。」

    林宥倫點點頭,並向托馬斯表示了感謝。

    送走托馬斯之後,林宥倫這邊迎來了三位很特殊的客人,他們分別是台灣中視、華視和台視的節目採購部的負責人。

    「三位看了這一集之後應該也可以放心了,這部紀錄片雖然講的是大陸那邊的事情,但絕對沒有任何與政治有關的內容。通過台灣新聞局的審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台灣三大台的節目採購負責人一齊點頭。在這之前他們確實有這樣的擔心。不過第一集看完之後,他們就發現之前的擔心很多餘。

    「林先生,你知道紀錄片的收視率一向很低,所以……」

    華視的節目採購負責人才開口,林宥倫就抬手打斷了他的話。

    「三位放心,雖然這部紀錄片我確實投了很多的錢來拍,但我並不準備用它來賺錢,所以價格方面我不會讓你們為難。我只希望你們在買走播映權後能通過三大台的影響力,遊說台灣新聞局通過對這部紀錄片的審核。」

    「林先生,現在的台海關係很複雜,這部紀錄片能不能通過審核我們也沒有把握,只能說盡力而為。」這種事情,三位負責人都不敢打包票。

    「我倒是可以向三位保證,如果這部紀錄片在台灣上映,收視率一定會給你們一個驚喜。」

    ——

    《舌尖上的中國》從imax轉換成普通格式後,率先在無線翡翠台開播,第一集收視率不到8%。一下子香港媒體全都炸鍋了。

    如果這部紀錄片是放在亞視播出,8%的收視率已經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但是放在節目平均收視率一直保持在24%以上的無線來說,《舌尖上的中國》的收視率可以說是撲到了家。

    《神話破滅,林宥倫首次投資紀錄片遭慘敗!》、《重金打造紀錄片成笑柄!》……諸如此類的新聞標題第二天就出現在了香港的大小報紙。

    媒體都已經習慣了看到林宥倫成功,好不容易遇到他失敗一次,自然要大張旗鼓地宣揚一番。

    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收視率公佈之後的第二天,從《明報》這邊傳出消息,《舌尖上的中國》為慶祝收視率告捷,要專門舉辦一個新聞答謝會,這一舉動讓香港所有的媒體全都傻眼了。

    答謝會當天,台下座無虛席,很多沒有被安排到座位的記者只能擠在前面的過道和兩旁的走道上。來這麼多人當然不是為了捧場,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來看熱鬧的。

    答謝會准點開始,蔡闌和查傳椆一左一右陪著林宥倫步入會場,靠近門口的記者立刻將鏡頭對準了三人,閃光燈卡卡閃個不停。

    三人上台就坐的時候,台下還起了一陣嗡嗡的議論聲,還是在主持人的提醒下,現場這才安靜了下來。

    主持人先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情況,才一宣佈媒體提問開始,台下記者便把手都舉了起來。

    上百隻手這樣舉著,場面蔚為壯觀。

    「林先生,你現在為《舌尖上的中國》召開新聞答謝會,難道你對8%的收視率就已經感到滿意了嗎?」第一個拿到話筒的記者站起來就很不客氣地問道。

    林宥倫坐在台上,饒有興趣地看著那位提問的記者:「我你覺得這個成績很差?」

    「據我所知,無線電視台的平均收視率是……」

    「24%對吧?」林宥倫打斷了那個記者的發言,「這個數據不需要你再來提醒我,這兩天香港很多報紙上都在不斷地強調這一點,我只想問,你知道香港電視台播出紀錄片的最高收視率是多少嗎?」

    台下那個記者頓時語結,這個問題他還真不清楚。

    「我很負責地告訴你,是8%。」

    林宥倫話音剛落,台下跟著就響起了一陣嗡嗡的議論聲。

    「大家不用忙著去猜是哪一部紀錄片,因為答案已經擺在你們面前。」林宥倫目光從台下掃過,「我很榮幸地告訴各位,這個記錄就是由《舌尖上的中國》創造,而且8%的收視記錄也只是暫時的,等後面六集播出後,我相信這個記錄還會被不斷地被刷新。」

    台下這次沒有記者在議論,他們都感覺到這次情況有些不妙。

    林宥倫這時候在氣勢上已經完全佔據了上風,他讓工作人員拿上來一疊報紙,然後一張一張地展開,念給台下人的聽。

    這些報紙的內容無一不是諷刺林宥倫這次遭遇收視滑鐵盧。雖然每份報紙林宥倫都只揀著其中一兩句話念出來。但每念一份。台下的記者就感覺被打了一記耳光。

    報紙念完,台下記者都低著頭,沒有人還敢繼續和林宥倫目光直視,這些報紙上的文章,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現場某些人的筆下,現在被林宥倫當眾拿出來念,這並不是什麼榮譽,而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以前一直都認為。雖然香港媒體有時候做得確實很過分,但最基本的專業素養還是有的,但是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卻讓我改變了這種看法,一部紀錄片,居然被各位拿來去和那些綜藝節目、電視劇比收視率,這得需要多麼低下的專業素質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台下沒有記者回答,而林宥倫的怒火才剛剛開始。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各位,今天這場答謝會,我就是專門搞來罵人的。實在是因為有些同行的做法太過分,太肆無忌憚。太沒有下限和侮辱公眾的智商,所以我才不得不站出來說這番話。」

    「你們中的很多人也許覺得。這件事是我小題大做,確實我以前也遇到過比這更大的媒體非議,但我從沒有說像今天這樣站出來表態,原因是以前那些爭議,至少大家在報道的時候還有一點基本的事實依據,而這一次,連基本的事實都已經不顧了,這已經脫離了新聞報道尊重事實的原則,變成了對讀者的一種毫不掩飾的欺騙!」

    「今天我如果不站出來表態的話,以後就會有更無恥、更過分、更沒有底限的新聞報道冒出來,今天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明天就有可能發生在別的人身上,難道我們就要眼睜睜看著香港媒體界淪為一個充滿謊言和欺騙的場所?我真的覺得,香港媒體界的某些人真的應該要認真反省一下,不要用你們的無知和無恥,來拉低整個香港媒體的形象!」

    林宥倫的突然「爆發」,讓整個活動最後變成了對香港媒體的一次打臉,這時候到場的記者才明白,為什麼今天現在唯獨不見《明報》的記者,原來這一切都是早有預謀的。

    蔡闌和查傳椆兩人在隨後的發言中,不得不花了更多的功夫來幫林宥倫圓場。

    活動結束後,林宥倫一行人直接被媒體堵在了門口。

    「林先生,你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未來的收視率可能達到多少?」前面被大罵了一通之後,記者們終於學聰明了,絕口不提提之前對《舌尖上的中國》收視率諷刺的事情。

    林宥倫雖然還冷著一張臉,但也沒有再繼續發火。

    「在午間時段播出,能夠做到這樣的收視率我覺得已經不錯了,當然大家如果真的對這部紀錄片感興趣,可以到香港科技館放映廳去看,《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亞洲第一部採用imax技術拍攝而成的作品,只有在imax規格的銀幕上,才能得到最好的觀影體驗。」

    「這部紀錄片會在海外播出嗎?」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大家吧。」蔡闌主動站出來回答這個問題,「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38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向我們購買了《舌尖上的中國》的播映權,其中包括美國的nbc電視台、英國的bbc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這部紀錄片將會陸續在上述這些國家播出。」

    「這部紀錄片能夠在海外引起足夠的重視嗎?」

    「這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回答問題的是查傳椆,作為金鏞的兒子,今天他難得媒體面前主動了一次,「作為紀錄片的製作人之一,我對影片的質量是很有信心的,剛才林先生也提到了,這部影片採用了當前最先進的拍攝技術,這已經保證了我們在技術層面的領先;而從內容方面,我相信大家看過這部紀錄片都應該有明顯的感覺,這並不是一部單純介紹美食的紀錄片,美食之外,我們更注重的是人文內涵的表達。當然外國觀眾可能感受不到這一點,但是他們至少可以通過這部紀錄片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所瞭解和認識,而散居在海外的華人,如果看到了這部紀錄片。我相信一定會有非常獨特的感受。」

    ——

    英國倫敦。一家還沒有到開業時間的酒吧。60多歲的華人老闆獨自坐在吧檯前,對面櫥櫃裡的電視機正在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

    但看到片中陝北老漢拉著自家做的黃饃饃,騎一個半小時到縣城裡去賣的畫面的時候,電視機前的華人老闆眼角不禁有些濕潤。

    電視畫面中蒸籠冒著騰騰熱氣的糜子面饅頭,讓他想起了自己年幼時最常吃的就是這樣的食物,如今離開故土已經40多年,隔著電視,他彷彿又聞到了那股熟悉的味道。

    加拿大溫哥華。一個表情安詳的老婦人靠在搖椅上,窗外正下著茫茫的大雪,她腿上蓋著一條毯子,坐在壁爐邊,眼睛卻一直盯著電視畫面。

    紀錄片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糕的場景,讓老婦人想起了年幼時候家中的情形,時隔了半個多世紀,當年很多的人和事情她都已經記不清,卻唯獨念念不忘年糕的滋味,因為那是家人在一起團聚時候的味道。

    美國芝加哥。一位三十來歲的華人餐館主廚,正在廚房裡切菜。當電視裡出現一副讓他無比熟悉親切的畫面時,他正在切菜的手不由得停了下來。

    東北人做醬的畫面,讓他想起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雙親,當初帶著妻女義無反顧地來到美國闖蕩,到了這邊才發現美國也不是天堂,闖蕩這麼多年,突然發現自己開始想家了。

    類似的場景,在全球各地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不斷地上演著,每一個看過這部紀錄片的華人,都會被裡面的內容掀起了潛藏於內心的、久遠的記憶。

    遠離故土,總有些滋味是再也品嚐不到,食物的味道,實際上也是一種鄉愁。

    《舌尖上的中國》並不是以記錄片慣用的講述角度展開,而是劍走偏鋒,從鄉情裡找靈感,從故事中求共鳴,而不是單純講食物本身。而恰恰是這鄉情,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正好觸碰到了海外華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感。

    在華人世界裡,故土鄉情永遠是最容易打動人的東西。

    《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播出之後,立刻在華人世界裡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台灣開播之後,更是引發了一輪迴大陸探親的熱潮。

    本來大陸政府找林宥倫拍這部紀錄片,是希望能夠通過這部紀錄片來真實反應中國人的生存現狀,扭轉國際社會長久以來對中國的種種錯誤的認識,而《舌尖上的中國》也確實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在海外紀錄片市場裡,美食旅遊類節目一直佔有非常大的比重,而《舌尖上的中國》借用美食講述百味人生,用一種溫和的方式來討論一個國家的變遷,成功避開了政治因素的阻隔,毫無阻礙地到達了海外觀眾的面前。

    而當很多人覺得這部紀錄片就是拍給海外華人看的時候,其實片中很多細節上的內容卻已經照顧到了西方觀眾的感受。

    就比如說很多環保意識比較強西方觀眾在看到挖鬆茸的時候,就在想這樣會不會破壞生態,而影片接下來就馬上告訴觀眾,挖鬆茸的人會小心的把坑埋上不破壞菌絲的生長。當觀眾看到漁民捕撈那麼多遷徙來的魚而懷疑不會不會破壞生態鏈的時候,旁白就會解釋,當地的漁民用的漁網都一定要多大規格的網眼,這樣只會撈走大魚而留下小魚,防止物種滅絕。

    如此種種,即便是挑剔的西方媒體,也很少能夠從這部紀錄片裡找到可以批評的內容,而隨著紀錄片的播出,各地華人街中餐館的生意一下子變得火爆了起來。

    在香港,《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二集開始,收視率一下子猛然上升,先是在午間時段衝突20%,放到第四集的時候最高收視率已經達到28%,第六集播出期間一度沖高到了32%,而最後一集結束時候,都還有近23%的收視率。

    這樣的收視表現,已經讓很多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都相形見絀。

    香港媒體見風使舵的功夫早就已經爐火純青,自從林宥倫當眾「發飆」怒罵媒體之後,香港報紙上的風向一夜之間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等《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的收視率公佈之後,一開始的質疑和嘲笑全都變成了肯定和讚揚,被林宥倫痛斥的那種無恥嘴臉,再一次被部分媒體淋漓盡致的演繹了出來。

    當然在一片叫好聲中,也不是沒有人站出來對這部紀錄片提出批評,有人就《舌尖上的中國》將從事著最艱苦、最危險、最廉價的農民與城市高檔餐廳的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描述得太過和諧,現實中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紀錄片的導演刻意避開了社會貧富差距這樣的敏感問題,使得整部紀錄片在立場上缺乏足夠的客觀。

    當然這種質疑聲並沒有能掀起太多的波瀾,更多都覺得,一部講述美食的紀錄片,能夠拍出這樣的人文內涵已經很不錯了,不必要再去苛求它去承載更多的現實問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