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鬼棺

第二季 《人面鬼參》 第一百一十六章 乾屍 文 / 傅雷

    「這就是中堂吧?」蜂子抬著頭看了看又朝這崔元問道。

    「嗯,這裡應該就是主墓室的所在。」崔元看著蜂子點了點頭。

    「可是這主墓室中不應該就只有一個人嗎」蜂子再一問卻是把崔元問的無話可說。

    主墓室也就是脈眼的所在,也正是一座墓中風水最為旺盛的地方,正是死者可以聚氣養屍,這才能保佑後世子孫,一般情況講來這主墓室中只能埋一個人,但是中國自古便是有合葬的傳統,就是一家之中先死之人埋入古墓中,等這家的男人或者是女人死了,再把原先的骨植取出,兩者進行合葬。

    合葬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墓中的風水外洩,但是一般合葬的都是直系親屬,對後世的恩澤反而會更大。

    只是蜂子抬頭看了看,如果說這間墓室中是合葬的話,那只能說,這墓主人的直系親屬也太過龐大了。

    整間墓室的正中放著一架元寶棺。

    棺材在形狀主要分為二種,翹頭形與平直形。平直形的棺材就是所稱的『四塊半』,整體平直,呈一個標準的四方體。而翹頭棺,就是在棺木的蓋板上用大塊木木材刨出彎形。用的板材也極其的講究,一般要用五寸厚以上的木板來刨。而翹頭棺卻還有這一個別稱叫做『元寶棺』,正因為這種棺材兩頭翹翹,就像是個元寶的樣子。

    如果說這古墓中只有這一口棺材,那無論這棺材長什麼模樣都不奇怪,不論是元寶還是金磚,甚至是長成個金葉子的模樣,五人也不會把嘴張的這麼大。

    整座古墓就像是所修葺的尖塔,也數不清有多少層,不過就在這棺木之上,一層層的塔身上卻還擺著一個個的人屍。

    屍體早就已經風化,卻是並未腐爛,身上的血肉已經碳化,黑漆漆的排在古墓之上,一圈一圈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有多少。

    燈光掃過,也只能看到這一圈圈的人屍像是給放在了一個筒子裡一般,從地上到穹頂,密密麻麻的,就像是故意修建起來的人牆。

    「這裡真的是主墓室?」這樣的墓室眾人別說是見了,就連聽都沒聽說過。千畝一苗,這顆獨苗自然能長的十分的旺盛,這古墓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座墓室中卻是養起了這麼些屍體,即便是這處風水再旺盛,平均起來,這也算不得是什麼風水寶穴了。

    崔元看了也是眉頭緊鎖,自己卻是也沒有見過,心裡想著呢,崔元就已經走上前來。

    「這是乾屍」崔元走上前來,看了一眼,口中便是說道。

    在考古學上一般將屍體歸為五大類:乾屍、濕屍、臘屍、冰屍和鞣屍。

    一般講來,這五種屍體,都還有這自己特有的性質。

    乾屍的特點是:「週身灰暗,皮肉乾枯貼骨,肚腹低陷」。

    乾屍又分為兩種,人工乾屍和自然乾屍。人工乾屍就是國外通常所報道的乾屍,即木乃伊,它們在死亡後都經過處理:剖開體腔,取出內臟,屍體用熱溶的松香澆灌,然後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顱內、乳突小房內均有松香。此類應屬人工乾屍。

    另一種則是國內所發現的棺內乾屍。主要由於墓地地勢高爽,地下水位低,加之棺和墓內密封程度高,棺不漏氣,所以沒有受到地下水及濕度的影響。

    而棺內的**過程和氧化過程耗掉了留下的氧氣,形成缺氧環境;加之屍體組織和一些物質的分解產物,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屍體的**便逐漸停止下來。

    屍體水分滲出體外,被殮裝、棺木或棺內存放的燈心草、木炭、石灰等吸水物質所吸收,屍體便逐漸於化而形成乾屍。

    自然乾屍指那些未經人工處理,主要由於埋葬環境乾燥導致屍體脫水而自然形成的乾屍。

    比如新疆的樓蘭古屍就是由於該地區地勢低凹,氣候乾燥,降雨量極少,屍體僅以粗製毛布和羊皮覆蓋,上面壓一層干樹枝和沙土,並無密封良好的棺槨裝殮,故屍體周圍可接觸外界流通的空氣,在炎熱乾燥的荒漠之中,體內水分很快蒸發,對細菌生長繁殖極為不利,即便已開始**的組織也逐漸減慢其**過程,最後處於靜止的平穩狀態,使屍體保存下來。

    這也是使樓蘭古屍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又如哈密古屍,其情況與樓蘭古屍類似,其墓葬地點是深人戈壁荒漠之中的一處偏僻的綠洲。地勢低凹,海拔只有200米,周圍是一片戈壁荒漠,氣候特別乾燥,有「哈密的吐魯番」之稱。

    哈密縣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34.1毫米,濕度年平均為40%∼50%。可見古墓地所處的環境是十分乾燥的。而哈密古屍所在的墓穴和墓室十分簡陋,墓頂封土很淺,葬具不密封,這些因素會造成屍體與外界流通的空氣接觸,在極乾燥的環境中,屍體內的水分便很快蒸發。與此同時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屍體的**也就停止,並較好地保存下來.

    第二種就是所謂的蠟屍,蠟屍多見於浸在水中或埋在水分充足、潮濕多鈣和鎂等物質地區或泥土裡的屍體,在屍體表面或體內脂肪組織中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堅實的脂蠟樣物質,有油膩感,可以壓陷,但脆而易碎。

    蠟屍較乾屍少見,其蠟化的變化一般僅見於皮膚及皮下脂肪,因為屍體在蠟化過程中,**大都仍在進行,局部形成屍蠟後,屍體其他組織,尤其是內臟,則大多已毀壞。

    國外關於屍蠟的報道較多。但國內尚未發現典型的屍蠟,不過,很多古屍都有屍蠟樣的改變。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環境雖然乾燥,但由於屍體一部分已干化,其水分就足以供屍體的另一部分形成屍蠟。

    第三種鞣屍,鞣屍多形成於酸性潮濕土壤或泥沼地區。

    屍體處於溫度較低、空氣不流通的酸性泥沼中,**菌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變慢或停止下來。

    酸性泥沼中含有大量腐殖質,富有單寧物質和多種腐殖酸。很可能是這些物質的作用,使屍體皮膚呈暗色,變得非常緻密,猶如鞣皮;使肌肉和臟器被脫水,部分蛋白質被溶去,因而肌肉及內臟體積縮小,重量減輕;使骨骼和牙齒的鈣質溶解,使骨骼變軟如同軟骨,容易用刀切開。

    這類古屍更為少見。1950年∼1953年在丹麥的一些泥炭沼澤中發現幾具2o00多年前的古屍,其中一例為典型鞣屍。在我國歷代古屍中,僅發現一例,即上海浦東東昌路明代古屍,經鑒定為鞣屍.

    第四種濕屍,濕屍在我國歷代古屍中較多見的是由於棺槨密封,又埋於深土中,並皆浸泡在棺液中,屍體體表濕潤,皮膚有小顆粒、散在的、少量的結節(即「皮疹」),而內臟表面有著少量的脂肪酸鹽顆粒。

    這類古屍的皮膚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鹽結節,骨質也或多或少有脫鈣現象,稱之為「濕屍」。

    最後就是所謂的冰屍,冰屍的形成是由於屍體處於超低溫的環境中,身體不會有化學老化的危險,屍體上的各種生物也因為溫度的影響,活動及其的少。整個人就像是給冰封中的常人一般,也能保存的極其完好。

    1991年所發現的病人奧茨大叔,是迄今為止發現最為古老的一具冰屍,據專家鑒定,應該是在歷史上極其古老的紅銅時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