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朝漢月

中州之卷 :風雨 第四四章 :執令京邑(三) 文 / 元祀

    「允宣可是信了京師之風評,以陛下為闇弱之主麼?不錯,陛下自即位以來,行事的確失之放縱,以致公私不安,人情失望。952wtt100但允宣若因此而存著怠慢之心,恐怕將有不測之禍!」楊昱彷彿看出了周惠的心思,鄭重提醒他道,「須知陛下本非心思淺薄之人,以奪爵賜死的罪藩之子出仕,卻能大得朝廷信重,屢次統領大軍出征,並獲三師、三公之高位,這豈是心思淺薄之人所能做到的?廣平(孝文之子元懷)、汝南(孝文之子元悅)為帝室至親,臨淮、安豐居宗室之望,然而較之陛下,名位和資歷卻皆有所不如。否則的話,梁主何以捨汝南而重陛下?濟陰王、丘大千等兩淮重臣何以紛紛歸降?臨淮、安豐兩位殿下又何以甘心率百官郊迎勸進呢?」

    周惠點了點頭。楊昱曾經和元顥共事,一同征討關內叛黨,雖然合作得並不愉快,但對元顥本人的性格自然瞭解頗深。

    「楊公這一番話,可謂金玉良言,晚生受教了,」周惠拱了拱手,「方纔晚生還在想,令郎孝邕有第七品員外郎的蔭封,可以薦他擔任城門丞或者假城門司馬,替晚生統帶麾下那一軍士卒。若能如此,令郎能夠即刻起家得一要職,而晚生便可以辭職歸鄉,脫離中樞的這番是非……」

    「允宣辭職的話,能否獲准先不說;便是辭職,也莫扯上我家孝邕。他性格比較急躁,可應付不來你的這番提攜,」楊昱擺了擺手,「況且,他現在正替叔父擔任喪主。刻下並不方便出仕。」

    「這麼說來,晚生只好另尋他途。」周惠歎道。

    他現在已經有了一番名聲。別說是辭職,哪怕失去現在的官階和爵位,之後也隨時可能受征復出。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現在這一軍士卒,若要辭職的話,就必須作出適當的安排,將他們留在編制之內。那麼等到他復出時,有之前的淵源,很容易便能再掌這一軍,正如他在北中城把這一軍從李苗手中要過來一樣。

    當然。他也可以不辭職。安心的待在洛陽令、假城門校尉的位置上,等元子攸名下的河北軍打到這裡,便立刻獻城相投。可是,休說這種毫無節操的事他做不做得出來,即使真的咬牙做了。因此而保住官階和爵位,他的名聲也會完全毀掉,之後除非他願意以爾朱榮等只重軍功、不管私德的軍閥為靠山,否則便隨時可能受到御史的彈劾,從而失掉得來的一切,並且再無復出的可能。

    到底該怎麼做呢?這還真是個難題。但可以確定,楊昱這邊的楊孝邕顯然是不能指望了,他也就沒有必要再打擾楊昱,於是起身向楊昱告辭。

    「允宣慢走。」楊昱把周惠送出正廳,忽然拜託他道,「舍弟的四十九日法事,如今只剩下十餘天,此事允宣是知道的。等到圓滿之後,我將攜孝邕扶柩歸葬故里。屆時若允宣依然假城門校尉,還望莫要留難我父子二人。」

    周惠一愕,楊昱也發現局勢很緊了麼?看來聰明人還是不少啊!

    他點了點頭,向楊昱承諾道:「葉落歸根,人之常情,賢父子歸葬至親,晚生自然沒有留難的理由。」

    ……,……

    馭馬離開楊府,周惠沿著青陽門御道隨意的走著,心裡想著剛才和楊昱的那番商談。按照楊昱的說法,可以肯定的是,他現在不方便立即辭職,即使辭職也會被元顥留任,況且他已經答應了楊昱,至少要協助他父子兩人離開。

    可是,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啊!否則難免會打上了元顥頑黨的標籤,再加上之前擔任陳慶之屬官的事,真會像楊昱所說的那樣被當即處決。

    到底還是沒有根基的問題。正因為沒有根基,雖然明知這次的機遇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其中,以求得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一點,他現在顯然已經做到了,當初一同投身府戶軍的四人之中,比起在河北軍中擔任軍副的田穎,可能擔任軍主的王建,不知道擔任什麼的夏侯敬,還有賦閒在家的謝邦,他顯然要成功得多。而只要躲過當即處決的風險,隨後元子攸肯定會下旨大赦,他就能安然無恙的返回鄉里,憑著北中從戰、伏波中渚的名聲,等待朝廷或哪位府主征辟他復出擔任官職。

    自孝文帝遷都以來,魏朝對於士人,可以說是非常寬待,除非是你死我活的朝廷政爭,亦或是現在這樣的奪位之戰,否則很少會處決犯事的士人,凡有大臣負罪當死,都允許其歸第與家人訣別,然後從容自盡,以保留作為大臣的體面。與此相對應的是,很多人黜職後,不久都能夠再次起復;甚至連賜死的大臣,之後若有子弟顯貴,都能夠重新獲得追封和賜謚。

    法令如此鬆弛,這也是魏朝後期政局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河間王琛,擔任定州刺史時大肆搜刮,靈太后評價說「唯不將中山宮來,自余無所不致」(除了沒將中山行宮搬回家外,其餘哪都逃不掉搜刮),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三次因為貪污而罷官奪爵,結果又三次得到起復;後來領軍作戰,一敗於氐、羌,二敗於鮮於修禮,同樣是屹立不倒,直到第三次被葛榮擊殺,才徹底結束了折騰不已的一生。

    至於大赦,在魏朝更是頻繁,宣武帝在位十八年,大赦八次;孝明帝在位十三年期間,靈太后一人就大赦了十六次,有時甚至一年三赦。而大赦如此頻繁,有多少罪都很難丟掉腦袋,眾臣也就越發的肆無忌憚。連身為天子的元子攸,在即位前深受孝明帝的信賴,也會徇私枉法,將作為通緝要犯的楊寬藏到家中,一直等到朝廷發佈赦令。只從這一件事上,就可以知道魏朝法令鬆弛到了什麼程度。也難怪後來爾朱榮在河陰虐殺朝臣時,會拿洛中士人驕侈成俗、敗壞朝政作為他的借口了。

    正是知道魏朝寬待士人,法令鬆弛,而且大赦頻繁,當初周惠才敢鋌而走險的投靠陳慶之,並能夠預先為自己制定好脫身和起復的計劃。只不過,現在這計劃出了點問題,他必須盡快解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