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帝劉協聽朝臣搬出天象、圖讖之說,心中不由暗怒。他好歹也做了這麼多年皇帝,自然知道祥瑞之說子虛烏有,便是漢高祖斬蛇起義,自稱赤帝也不過牽強附會故弄玄虛,只是眾人不說破罷了。
劉協心中雖怒,面對來勢洶洶的群臣卻不敢發作,只能說道:「祥瑞圖讖皆虛妄之事,豈能以虛妄之事,而令朕捨祖宗之基業?」
董昭道:「神仙祥瑞之說自古有之,南燁國師就曾親見,得傳大道,豈是虛妄之詞?」
劉協一聽董昭提起南燁不由想起南燁屢次救駕的好處,心頭更是悔恨,不由高聲道:「既有國師執掌天命,你等便將國師請來。若國師言朕當禪讓,朕便禪讓也無妨。」
董昭被劉協噎的說不出話來,他哪裡請的動南燁啊?真到了南燁見劉協的時候,估計曹丕也就玩完了。
李伏不願劉協在此事上糾纏,便上前道:「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漢室相傳四百餘年,待至陛下,氣數已盡,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
假如說剛才眾人還是勸諫,此時李伏所言就是**裸的威脅了。劉協也意識到眾人根本不是來請自己禪讓,而是來逼宮的,不由放聲大哭,起身入後殿而去。百官見狀哂笑而退,今日不成還有明日,他們也不用著急。
次日百官又集於大殿,令宦官請獻帝劉協臨朝。劉協憂懼不敢出。皇后曹節問道:「百官請陛下設朝,陛下何故推阻?」
劉協淚下道:「你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不敢出。」
曹皇后大怒道:「我兄竟敢為此亂逆之事?!」
話音剛落,曹純、曹休帶劍而入,請劉協上殿。曹皇后大罵道:「皆是你等亂賊,妄圖富貴,共造逆謀!我父功蓋寰宇,威震天下,且不敢篡竊神器。今我兄嗣位不久,便思篡漢,皇天必不佑你等!」言罷痛哭入宮。
曹純、曹休也沒想到會被曹節罵了一頓,面現訕訕之色。左右侍者見曹節並不偏向兄長曹丕,反而忠於皇室,也都唏噓不已。
獻帝劉協被逼迫不過,只得更衣上殿。董昭奏道:「陛下可依臣等昨日之議,免遭大禍。」
劉協痛哭道:「卿等皆食漢祿久矣,中間多有漢朝功臣子孫,何忍作此不臣之事?」
董昭道:「陛下若不從眾議,旦夕之間蕭牆禍起。非臣等不忠於陛下也。」
劉協聞聽董昭威脅之語,不由大怒道:「誰還敢弒朕不成?」
董昭冷哼一聲道:「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在朝,弒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報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不成?」
劉協大驚,拂袖而起,便要退朝。董昭目視曹休,曹休縱步上前,扯住龍袍,厲聲而言道:「許與不許,早發一言!」
獻帝劉協見如此陣仗,嚇的戰慄不已,口不能言。曹純拔劍高呼道:「符寶郎何在?」
掌管天子玉璽的符寶郎祖弼應聲出道:「符寶郎在此!」
曹純道:「速將玉璽取來。」
祖弼怒道:「玉璽乃天子之寶,不得皇命豈能擅取?」
曹純喝令武士推出斬之。祖弼大罵不絕而死。劉協見祖弼死於面前,又見階下甲士數百人皆是魏兵,心中更加驚懼,對群臣哭訴道:「朕願將天下禪於魏王,苟延殘喘,以終天年。」
董昭看曹純殺雞儆猴起到了作用,當時大喜道:「魏王必不負陛下。陛下可火速降詔,以安眾人之心。」
劉協為了活命,無奈之下只得命人起草禪讓詔書,令董昭捧詔書、玉璽,引百官到魏王宮進獻。
曹丕見詔大喜,展開讀道:「朕在位十餘載,天下震盪不定,幸賴祖宗之靈庇佑,危而復存。然今日今時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漢之數已終,天運在於曹氏。魏王神武,光耀明德,四方臣服,萬姓歸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唐堯不私於親子,而流芳於百世,朕心甚慕。今欲追仿堯典,禪位於丞相魏王。魏王毋辭!」
讀罷詔書曹丕更喜,便欲受詔。司馬朗道:「丞相不可。雖然詔璽已至,丞相還當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之謗。」
曹丕從之,令人作表,自稱德薄,請劉協別求大賢以嗣天位。劉協見到表章,心中驚疑不定,搞不清楚曹丕費了那麼大勁逼宮,為何又推辭不受。於是問群臣道:「魏王謙遜,朕該當如何?」
董昭道:「陛下可再降詔,魏王自當應允。」
劉協此時也明白過來,曹丕這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於是命人再次草詔降旨,持節奉璽至魏王宮。
曹丕接詔欣喜,對司馬朗道:「雖二次降詔,然不免篡竊之名。天下後世悠悠眾口如何可堵?」
司馬朗道:「此事極易!丞相可再退回璽綬,令漢帝築一壇,名曰受禪壇。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盡到壇下,令天子親奉璽綬,禪天下與丞相,便可以釋群疑而絕眾議矣。」
曹丕聞言大喜,再次退還印璽,仍作表謙辭。劉協此時已經無奈了,全由曹丕與群臣擺佈,於是問道:「魏王又讓,此是何意?」
董昭得了曹丕授意道:「陛下可築一壇,名曰受禪壇,再集公卿庶民,明白禪位。則陛下子子孫孫,必蒙魏恩矣。」
劉協聞言只得應允,在城中築起三層高壇,又擇良辰吉日禪讓。到了當日,獻帝劉協請魏王曹丕登壇受禪。壇下雲集大小官僚二百餘人,御林虎賁十餘萬,又有百姓無數。劉協親捧玉璽與曹丕,曹丕這才受之。
壇下群臣百姓跪聽冊封詔書道:「昔日唐堯禪位於虞舜,舜亦禪位於禹。由此可知天命不歸於一家,而歸於有德。漢室陵遲,世失其序,待及朕躬,大亂四起。全賴武王神武,平亂於四方,以保我宗廟。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魏王之功,更勝於舜、禹。今用唐虞之典,禪讓與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