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啟風雲

龍騰世紀 269 京中變化 文 / 孤舟六百

    趙率教護送高第回到京裡已經是八月上旬,本以為皇帝會詢問高第的病情順便問一下貴州平叛的狀況,誰知道只有軍務院來人簡單問了下情況,問的時候都是心不在焉有點走過場的意思。本書最新免費章節請訪問。當然對高第還是作了關心,讓三名御醫集體討論輪流看護,並說了皇帝的旨意讓高第回府靜養不要管雜事影響病情。高第本來年近七十染上疾病又加上一路顛簸,一般人早就一命嗚呼了,幸好高第身體素質不錯看似奄奄一息但也沒死,一直到第二年春才算好利索。

    趙率教接到命令休息兩天就去運河邊跟他的部下匯合,這些人從遼東到貴州奔波了好幾年,年紀大了也累了該徹底休息了。按新的兵役制度二十六歲沒當上百戶的都該無條件退役,軍務院的意思是趙率教把一般士兵安排在運河邊早已經選好地盤的眾多村莊裡,就在那裡跟家人團聚修建屬於自己的房屋和道路≡率教本人和其他軍官們就在運河邊重新招年輕人準備修河,這些年輕人多為老兵的子弟,算是他們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軍務院沒有多關心貴州的事並不是認為那裡不重要,而是認為做什麼事都要掌握節奏,原來敵我雙方處於相持階段不好輕率動手,怕一招出錯全面落敗。現在既然已經把叛軍牢牢包圍住又一時不好下口,那就該穩定局勢消化已經佔據的地盤和人,修路修房也好安置驚疑不定的百姓也好都需要時間。等一切都理順了水西和織金的叛軍也應該跟現在的高第一樣奄奄一息了,到時候費不了多少工夫就能平定叛亂。

    這世上很多事都在於一個緩與急之間,在古代很多例子中都屬於當緩不緩想急切間解決問題,結果後繼乏力成了當勝不勝之局。就像三國中的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人數多的一方總以為自己大手一揮敵人就會應聲而成齏粉,結果當緩不緩被敵人以少勝多功虧一簣。假如官渡之戰的袁紹和赤壁之戰的曹操都不把幾十萬人屯於野外想一鼓作氣打敗敵人,而是分兵把守各要道和城池,其他人在城池和要塞的掩護接應下與敵周旋,歷史也許就會改寫。

    當然軍務院還有一個考慮就是趁此機會徹底解決土司制度,雲南、貴州、四川還有廣西等地土司多如牛毛,這些人當土皇帝當久了感受到沒有人約束的好處,自然會想某一天過一過當真皇帝的癮♀些土司平時花天酒地積蓄力量蟄伏待機,一旦國家國力衰弱或者有外敵入侵無暇兼顧,他們立即起兵造反自立為王。對這些長在國家身上的毒瘤必須趁這次機會全部摘除,否則的話誰也不敢保證今後不會再作亂。

    當然,軍務院想穩定一段時間再說也有其它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啟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還不好醫治,這事得從年初說起。

    正月十五高第出京去貴州,天啟想著貴州周邊幾省原來就有約二十萬士兵參與平叛,現在又去了張靜安和趙率教的六萬人,加上高第去貴陽坐鎮,如此陣勢就算不能完全平定叛亂至少能夠讓事態沿著對朝廷有利的路線走。北邊本來正跟皇太極談判,因為劉興祚反正歸明的事雙方失去繼續談判的基礎,不過大家都沒有因此宣佈停止談判,因為都消維持個不打不談的局面,皇太極想專心對付蒙古人,明朝這邊也想空出手清理內務,大家各取所需。

    至於蒙古人天啟更是不的,插漢部的林丹汗這麼多年來被女真人搞得眾叛親離,這一兩年女真人更是步步緊逼,他自顧不暇肯定沒有想打進長城的想法,不過如果是明軍太廢敞開城門並且露富勾引別人來攻又另當別論。現在薊州軍區在督軍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的治理下已經是兵強馬壯,手下的曹文詔、左良玉等將領也一個個以張靜安為榜樣,想殺敵立功當總兵坐鎮一方,他們不主動衝出長城去殺人蒙古人已經該偷笑了,進犯長城上的明軍那是想都別想。

    當然也有一個可能就是蒙古人跟女真人聯合,這個可能只存在於理論上,以林丹汗的驕傲他說不出這樣的話。在林丹汗心中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屬於草原上高貴又高傲的黃金家族,長城內的明人和遼東的女真人當年都是蒙古人的治下之民,現在這些人雖然力量強壯那也是亂民≒丹汗認為要重振大元的雄風就不能跟亂民合作,所以他既不想跟女真人合作對付明軍,也不想跟明軍合作對付女真人,他始終昂著高傲的頭環視四方,夜裡才低頭苦苦尋思。

    當然除了外部爭鬥外還有內部隱患,那就是一幫總想給大明臣民洗腦的泰西人,他們經過幾次試探發現要讓大明皇帝受洗入教難於登天,就轉而去大臣中招收信徒♀些大臣都不傻,知道天啟對這些洋和尚的態度後都對他們敬而遠之,實在被惹煩了還要不不陽地諷刺他們幾句,搞得龍華民、鄧玉函等人狼狽不堪,就連早已經入教的徐光啟,也私下數次向天啟表明心跡,說自己先是大明的臣子後才是上帝的信徒,讓天啟很是滿意。

    天啟滿意是滿意但也知道人心是需要不斷籠絡的,不然的話誰知道某一天會不會發生變化?根據原來跟徐光啟的約定,只要他把玉米和甘薯的產量提高了一半就封其為侯爵,天啟根據各地反饋回來的信息認定徐光啟已經完成這一約定,於是擇日下旨宣佈冊封徐光啟為松江侯,並重申只要他能把甘薯和玉米的產量提高兩倍,還能培養出馬鈴薯的耐旱並推廣開就封其為公爵,這讓朝中大臣羨慕徐光啟的同時也認為天啟說話算話。

    泰西人在北京的人中以龍華民和鄧玉函為首,他們知道這一消息後首先是向徐光啟表示祝賀,然後問徐光啟他們這些泰西人能不能從今往後得到徐侯爺的更多幫助§光啟告訴他們侯爵只是個虛的爵位,並沒有實質上的職位提升,京中的侯爵多得很,侯爵之上還有公爵和王爵,大明的王爵那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過來,小小的侯爵不算什麼最多每年多點銀錢奉養。

    見龍華民和鄧玉函有些失望,徐光啟把天啟教他說的話全部說了出來,就說只要龍華民和鄧玉函他們加緊把帶來的七千多部書盡快翻譯出來並教會大明之人,如果證明這些知識能對大明的軍事和生產上有用,他們也會得到爵位上的封賞。現在已經在翻譯的人員朝廷也在給他們提供生活所需的俸祿,假如翻譯出來的知識被評定為有用,那麼翻譯的人就會得到另外的賞賜,假如能把他們說的那些什麼伽利略或者開普勒之類的人物勸來,封公封王也可以商議。

    龍華民和鄧玉函一開始聽了也頗為心動,不過他們想了想又說他們是耶酥會的人,能不能接受大明的封爵要耶酥會同意。至於說伽利略和開普勒確實是他們的朋友,不過那兩人跟耶酥會關係不好就算他們願意來沒有耶酥會的幫助恐怕也來不了。七千部書他們既然帶來了肯定是要翻譯給大明之人看,只要大明朝廷需要他們可以加快翻譯速度,他們生活清苦不需要什麼多餘的銀子,只要朝廷資助他們在全國修建教堂就可以,因為修建工作比較費錢。

    天啟得到龍華民和鄧玉函的消息後立即叫人轉達他的決定,翻譯書是翻譯書修教堂是修教堂,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因為他們肯翻譯書所以已經同意泰西人在全國各省會大城市修建教堂,消他們不要得隴望蜀貪得無厭免得到最後一無所有∞教堂要花錢可以自己掙,掙的來路一是翻譯有用知識並盡快形成生產力,得到大家認可後可以得到相應的報酬№一個來路就是建醫館建學校治病救人教書育人,從治人疾病和教人識字這事上得到相應報酬。

    龍華民和鄧玉函開始一聽不住皺眉,不過想了想有些喜出望外,這皇帝和大臣不好說服難道老百姓也不好糊弄嗎?教小孩唸書識字不就是培養小教民嗎?於是兩人立即表示同意。

    既然南北兩地的戰亂和內部隱患已經不用操心,就可以安安心心處理內政,不過天啟是一個非常懶的人,以前隔幾個月還要上一次朝,現在他把上朝這事全部丟到腦後了。原來他為了自己方便就在乾清宮上朝,那地方離自己的住處近很方便,偶爾開個朝會還沒什麼,後來乾清宮地震外帶被火燒,朝會就改在外面的皇極殿裡,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天啟沒有給大家說,就是乾清宮原來毀損的房間裡還有座塔,壓著那塊神秘的黃玉。

    自從天啟把中央錢莊和造幣廠遷入皇城內的紫光閣旁邊後,他接著又在皇城東邊的重華宮建立了培訓所,專門培訓宮女和有興趣的官員家女眷,讓她們在重華宮學習包括醫術、刺繡、烹飪、銀作等技術。加上原來軍務院和政務院佔據的文華殿和武英殿,還有監政院佔據的慈慶宮,整個皇城和紫禁城的前半部分就變得熱鬧異常。為了避免出現安全隱患,天啟命人將紫禁城攔腰隔斷,從慈寧宮、養心殿、乾清宮、奉先殿、仁壽宮開始隔斷任何人不許進出。

    天啟自己也不偷懶,每天白天心情好就搬到文昭閣唸書,對面的武成閣裡擺置了很多健身器材讓他鍛煉身體,他知道身體好才是真的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