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掌控世界

正文 一千零一百零六章 基地的覆滅(中) 文 / 在皖人士

    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思想(簡稱「雙泛主義」)從20世紀初開始傳入域西。「雙泛主義」一傳入域西,就受到當時華國域西政府的大力壓制,「雙泛主義」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土耳其人艾買提卡馬爾和從土耳其留學歸來的維吾爾族人麥斯武德被驅逐出境而流亡國外。

    30年代初,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等「雙泛主義」者又陸續回到華國,此時他們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和政治綱領,這就是所謂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簡稱「東突」)。當時華國正是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時代,域西也是一片兵荒馬亂,域西省督軍盛世才與支持哈密農民起義的甘肅軍閥馬仲英激戰正酣。動盪的時代背景,給「東突」的發展提供了機會——1933年11月,「東突」分裂分子得到英國的支持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34年2月盛世才在蘇聯的支持下打敗馬仲英後兵進南疆,消滅了這個「共和國」。喀什「伊斯蘭共和國」雖然只存在短短三個月,卻是第一次公開提出域西分裂,是域西分裂運動的開始,其衣缽為域西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一直承襲至今。

    喀什「伊斯蘭共和國」被消滅後,「東突」運動的主要人物再次逃亡國外。其主要人物之一的伊敏就是在流亡印度時撰寫了宣揚的《東突厥斯坦史》,並被「東突」分裂分子視為經典。

    與此同時,東瀛也在積極籌劃肢解華國,在推行大蒙滿計劃的同時,也策劃在華國域西建立伊斯蘭國。為此東瀛還收留了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阿卜杜爾海米德二世之子,準備讓他出任首腦。

    抗戰時期,麥斯武德、伊敏、艾山玉素莆等「東突」分裂運動主要人物又回到華國,在華國內地出版刊物,宣傳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思想。

    1944年伊犁、塔城和阿爾泰三個地區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蘇聯此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並不是支持他們,而是要以域西問題做交換籌碼,迫使華國政府承認外蒙古和蘇聯在華國東北的特權。1945年8月中蘇友好條約簽署,達到了蘇聯的預期目的,因此蘇聯要求「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與國民黨政府談判,成立域西省聯合政府。麥斯武德、伊敏、艾山等「東突」分裂分子也被安排在聯合政府中任職。由於「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實權掌握在反對他們的阿合買提江等人手中。因此最後「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無果而終,但事實上的獨立一直維持到1949年解放域西為止。因為這個伊斯蘭政權是反對國民黨的,而且並沒有公然提出分裂的口號,所以域西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從團結的角度出發,把這一事件稱為「三區革命」。作為華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並將民族軍改編為解放軍第5軍。但是這一事件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域西解放後,麥斯武德被關押,伊敏、艾山等再次聞風而逃。「東突」分裂運動再次受到沉重打擊,但並沒有因此而絕跡,分裂主義思想並未徹底根除,其影響依舊存在。只要有合適的環境條件。又會迅速死灰復燃。

    「東突」分裂運動在20世紀後期開始惡性發展,近年來第一個發展趨勢是聯合,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東突」分裂組織大多是在境外,活動分散,而且規模和影響都較小。20世紀80年代以後,華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蘇聯解體和中亞各國獨立,給「東突」分裂主義者捲土重來帶來了機遇。原先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東突」分裂組織達成了統一集中發展的共識,提出了「統一組織、統一綱領、統一領袖、統一武裝、統一行動」的目標。先後出現了「伊斯蘭真主黨」、「伊斯蘭改革黨」等聯盟性質的組織。

    1992年12月。「東突」分裂主義者在沙特、土耳其的資助下,在伊斯坦布爾召開了「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來自中亞、米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德國、沙特、土耳其、瑞士等國的30多個分裂組織的頭目參加了大會。在此次大會上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國際民族聯合委員會」,確定了國名(東突厥斯坦國)、國旗(月牙旗)、國歌(夏迪雅)和國徽,標誌著境外「東突」分裂主義運動走向聯合。

    1993年4月5日。米國、德國、法國、巴基斯坦、沙特及中亞等17個國家的「東突」分裂組織代表再次在土耳其舉行了「東突厥斯坦」國際會議,宣佈建立統一流亡政府,任命熱扎彼肯為「政府首腦」,發表了獨立宣言,並呼籲聯合國、國際人權組織和伊斯蘭組織向華國施加壓力,還聲稱將與「民運」組織、他們集團進行「聯合行動」。

    1996年10月在和田,來自域西十幾個州(縣)的分裂組織代表舉行會議,宣佈成立「伊斯蘭真主黨」,通過了黨綱、組織建設等七項文件,這標誌著境內分裂勢力開始由分散走向聯合。

    第二個發展趨勢是國際化。90年代以後,「東突」分裂組織逐漸從地下轉為公開,並開始朝著國際化趨勢發展。中亞地區「東突」分裂勢力的總頭目莫哈里索夫就曾公開表示:「要實現獨立,沒有國際的支持不行,沒有西方的支持不行,僅有少數國家的支持也不行。要打『國際牌』,使域西問題國際化」。近年來,「東突」分裂組織更是明確推行國際化的策略:擴大在中亞、西亞等伊斯蘭國家的政治影響和生存空間,淡化分裂活動的民族宗教色彩,而是將所謂民族宗教問題與人權問題掛鉤,把分裂活動提升為「民族解放運動」,以爭取西方大國的支持。為此,分裂組織的頭目頻繁與西方大國接觸,並連年在西方國家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到處舉辦「東突厥斯坦問題」國際研討會、展覽會,並不斷組織示威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因特網等現代通訊傳媒的作用,擴大影響。

    諸如1994年4月,「維吾爾人國際聯盟」在紀念「東突厥斯坦革命英雄」會議上決定,將「東突厥斯坦人民的悲慘命運問題擬定告聯合國書」,妄圖進一步使域西問題國際化。

    1999年5月,在哈薩克斯坦的「東突」分裂組織在阿拉木圖舉行遊行集會,公然打出「支持北約轟炸南聯盟」的標語,並宣稱「科索沃」的今天就是「維吾爾斯坦的明天」。「東突」分裂組織頭目還拜會米國總統克林頓,遞交了關於「東突厥斯坦」歷史與現狀的有關材料,向米國搖尾乞憐,希望米國能像幫助科索沃的阿族那樣幫助「東突厥斯坦」的維吾爾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東突」國際化的過程中,國際**勢力扮演了「重要」角色,米國等西方國家的縱容和支持,對域西的民族分裂活動無疑是推波助瀾。米國總統克林頓、副總統戈爾等政要就曾多次秘密會見「東突」分裂分子;米國國會還專門召開域西問題聽證會;米國中央情報局派出專門人員負責對「東突」分裂主義分子進行培訓。1999年,米國政府發表的《華國人權報告》首次指責華國在域西的民族政策,克林頓在公開場合與「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艾尼瓦爾會面,接受了所謂域西維吾爾族人遭受迫害的材料和錄像。霍普金斯中亞—高加索問題研究所和史密斯—裡查德森基金會也派出專人前往阿拉木圖,會見「東突」分裂組織頭目。其它一些西方國家也利用「東突」問題向華國施加壓力。

    土耳其和一些中亞國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東突」分裂運動,還允許其在本國境內開展活動、建立基地,向外輸出「泛突厥主義」。在這些國家的支持下,分裂組織創辦了多種刊物,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攻擊華國的民族政策。原設在德國的「解放電台」和「自由歐洲電台」已移到捷克和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並在土耳其增設了「獨立解放電台」,加強宣傳力度。目前境外「東突」分裂組織立足中亞這一前沿陣地,對域西進行滲透:設立出版機構,出版煽動獨立的書刊和音像製品;建立電台,使用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烏茲別克語進行廣播,大肆進行分裂宣傳;召開各種名目的國際研討會、舉辦展覽和發表公開信,為他們搖旗吶喊,尋求國際**勢力支持;還不斷派遣骨幹分子入境,加強對境內「東突」分裂組織的扶持和領導;拉攏、收買、策反我駐外人員和出國探親、朝聖、留學人員,進行情報搜集和顛覆活動;用金錢收買域西中上層人士,擴大分裂勢力;利用宗教進行分裂宣傳,煽動宗教狂熱,最終目的就是進一步發展擴大「東突」分裂運動。(。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