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時候,華國在整個蘇聯解體的時候還真沒有得到太大的好處。因為一直一來,華國的政策都是跟蘇聯是一樣的,所以在面對著蘇聯的問題的時候,大多數的華國人都不太願意相信蘇聯會解體。
要知道當初的華國一直都是在走蘇聯的路,如果蘇聯一下子解體了,那不是代表著華國現在走的路是錯誤的。這樣的認識就算是有人想到,但是也很少會主動提出來的」「小說。因為這樣的一個說法,不但是對整個蘇聯的否定,也是對現在華國做法的否定。
雖然最後或許自己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在事情沒有出來之前,一定會受到大部分保守力量的攻擊。這樣的攻擊簡直是太大了,如果蘇聯最後沒有解體的話,那麼提出這個說法的人算是沒有任何一點繼續政治生命的可能,這對於那些官員來說,絕對是一種驚天的賭博,所以除非有著完全的把握,不然的話是不會有人這麼做的。
而他們自然不是肖易,壓根就不知道後世整個情況的演變,所以更加不太可能會把這樣的賭注放在這裡面,因為一旦失敗的話,後果實在是太嚴重了。但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蘇聯解體的可能性還真的不算是太大,畢竟當時蘇聯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抗衡米國的大國,這樣的龐然大物要是去說突然解體的話,還真不會有太多人相信。
但是其實如果有心人注意的話,也是可以找到很多小細節的。要解體的一些小情況整個蘇聯在85年之後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只不過華國一直不願意相信這樣的情況罷了,以前曾經有人說過蘇聯的解體其中也有華國的影子,其實這還真的是亂說了。
要知道華國一直走的都是蘇聯的路。如果蘇聯的路突然斷了,對於華國的打擊絕對是巨大的。而且當時蘇聯是唯一可以抗衡米國的國家,華國想要發展的話,必須要讓他們互相的掐架,因為一旦米國成功加冕的話,以後華國的道路會更加曲折很多的。
而且更加明顯的是,在蘇聯解體之後性質不一樣的大國也就只有華國了。這個時候就算是華國不願意,他也要暴露出去,這對於一直埋頭發展的華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華國甚至希望蘇聯不要解體,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蘇聯的解體進行了。
其實對於世界上很多的大佬們來說,蘇聯肯定會發生巨變的,只不過沒想到這樣的巨變竟然如此之大而已。要知道。當時的蘇聯體制在長時期的運行中被證明是不可行的。80年代經濟內在的矛盾導致經濟崩潰。別無,只有建立資本主義;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爾巴喬夫實行言論自由、自由選舉,蘇聯人民就利用新獲得的權利,廢除社.會主義,建立資本主義。這種主流觀點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在一個大國作了長時間的嘗試後,失敗了。
其實很多的情況倒是不那麼明顯。光說蘇聯的經濟,19281975年。蘇聯經歷了快速增長的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據西方估計,19281940年,蘇聯年均增長5.8%,這在當時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蘇聯實現了工業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米國的發展速度快,這期間蘇聯的年平均增長率是4.8%,而米國只有3.3%,這可是西方的數據呵。同期,東歐也比西歐快。1975年後,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術進步放慢了,這時的增長率比米國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長率,沒有出現負增長,不能叫做經濟崩潰。這時的消費水平比生產增長還快。這時葉利欽就使計劃經濟解。因此,從1990年開始就出現了經濟絕對下降。年計劃經濟不再起作用。葉利欽不向中.央納稅。蘇聯的計劃經濟不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崩潰,而是由葉利欽從政治上解除的。蘇聯解體後,經濟才崩潰。
蘇聯曾搞過許多民.意測驗。民.意測驗表明,贊成搞資本主義的只佔520%,1991年5月進行的、由米國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測驗,在蘇聯的歐洲部分進行。抽樣人口中,10%贊成改革前的社.會主義;36%贊成更多民主的社.會主義;23%贊成瑞典式的社.會主義;只有17%贊成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這恰恰是葉利欽在1992年以後建立的。因此,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蘇聯人民的意願。在是否保留蘇聯的投票中,大多數也是贊成保留的。
在後世的時候,曾經報道過,蘇共上層精英,進行了討論,以決定其意識形態。他們當中,9.6%贊成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12.3%贊成民主社.會主義;76.7%贊成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取其他態度的占1.4%。這就與人民群眾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層的大部分人讚成資本主義。他們與其他集團結盟,與黑社.會、富翁、城市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結盟。他們結成聯盟,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資本主義。
這個聯盟產生的guog,197585年,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要求改革。由於這種壓力,戈爾巴喬夫上台。戈爾巴喬夫的目的是對社.會主義進行改革,使其民主化。戈爾巴喬夫的助手相信,蘇聯的民主化,分權的改革,引進有限的市場因素,以為這樣就可以克服蘇聯的停滯。但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效果卻是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集團之間產生了權力鬥爭。首先是言論自由,.共.產.黨.不再控制大眾傳媒。1990年出現了新的民主制度,即新的蘇維埃制度,原蘇共中.央的權力下放了。開始了關係到蘇聯未來方向的政治鬥爭。
大致上有三種立場:繼續改革,使社.會民主化;回到改革前的蘇聯社.會主義;完全拋棄社.會主義,代之以資本主義。第三種立場的出現,出乎戈爾巴喬夫的意料。誰也沒有意料到黨的精英集團的變化。
葉利欽成為親資本主義的領袖。葉利欽成為俄羅斯聯邦的總統,蘇聯實際上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戈爾巴喬夫控制蘇聯,葉利欽控制俄羅斯。俄羅斯當時沒有法律基礎,法律、軍隊都年,上層接受擁護資本主義的立場。這與各社.會集體在蘇聯時期發生的變化有關係。80年代,10萬人組成的高級集團已經與以前不同了。這個模糊集團,是非常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沒有意識形態的立場。
他們會重複官方的意識形態詞句而不去相信,只關心自己的特權和利益。其中,只有極少數相信社.會主義。在80年代末辯論蘇聯發展的方向時,他們就開始作出選擇性的思考;如果改革達到民主化,就會減少特權和權力;如果回到改革前的社.會主義,雖有相對的特權和地位,但特權又受到原有的社.會主義機制的限制,也不能積累過多的財富,更不能把特權和財富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因此,精英們認為資本主義能夠為他們提供最大的機會,不但管理,而且擁有財富、傳給子孫後代。這可以解釋他們觀點的迅速變化。這就能夠把戈爾巴喬夫排斥到一邊,使葉利欽得到權力。具體的辦法涉及許多細節,煤礦罷工,媒體的爭奪,蘇聯周邊民族主義情緒。葉利欽就是利用這些奪取了政.權,讓戈爾巴喬夫留在那裡,無能為力。
這種親資本主義的力量主要在俄羅斯共.和國。他們意識到,必須使蘇聯解體,才能獲得巨大的權力。蘇聯精英相信,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會使他們成為富人。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我研究了蘇聯的高級官員,比如切爾諾梅爾金,當了多年的總理,他80年代當天然氣部長,92年就成為天然氣壟斷公司的擁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氣儲備,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爾科夫斯基,我93年採訪他時,他描寫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團領導人時,怎樣利用國家的資金,建設他自己的私人銀行。他們不顧人民的反對,建立資本主義。
勞動人民得到社.會主義的好處,但並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處於被動地位。他們沒有行動起來保衛自己的利益的經驗。當精英們把蘇聯解體時,他們不能組織抵抗。
葉利欽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他從不談建立資本主義,僅僅談民主、改革、市場改革等。直到他離開總統職位時,也沒有談要建立資本主義。在這一點上,葉利欽領導集團的其他成員則更加直截了當,蓋達爾在進行資本主義革命方面是誠實的。他成為第一任總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