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龍溪河水向北流

龍騰世紀 341 人情世故 文 / 兔四哥

    蔡氏宗族長輩一番讚歎,蔡家滸的老少一片喊好;阿毛娘子與女兒、蔡小毛當既跪謝林木森替蔡阿毛「鳴冤叫屈」。林木森忙扶起他們,說:

    「**說,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於鴻毛。蔡支書積勞成疾,一生英名,錢北有良知的人都會懷念他的!」

    蔡氏宗族長輩都攏來,個個親自奉茶敬煙,錢北人一片讚歎。都感歎蔡阿毛生前沒看錯人。林木森真有些不知所措,錢紅英過來,說:

    「小老大,楊慧麗請你去一趟。」

    蔡小毛的屋前庭坪很忙碌,二三十人正在準備出殯的一應「傢伙」。廚房裡十來人忙著做「宵夜」;「白事」又稱「吃豆腐飯」,菜餚必備豆腐。農村沒有豆製品供應,豆腐需黃豆換;於是還專門讓人四處張羅黃豆……林木森看見徐武、還有「四花旦」等「知青」都在幫忙。

    金德江忙著幫助阿爸做豆腐,說是許主任得知消息,專程去龍溪調來一百多斤黃豆,德江阿爸也放出話,「不管蔡家滸有沒有黃豆,豆腐不計量。」金德江剛為宵夜送來豆腐,和林木森打個招呼,匆匆走了。

    徐武面紅耳赤地與人在爭論,顧不上來說話。

    錢紅英說:「小老大,人死飯鑊開,慧麗這邊沒什麼人,朱麗雯讓我們都來幫忙。」

    中華仍禮儀之邦,大江南北治喪都「作七」。死者歿後,家中設靈台、靈座,每日點油燈,供以茶飯。從死者斷氣時算起,滿七日為「一七」,「逢七」喪家必須在靈堂設供祭拜。其中以「五七」最為隆重;舊時要請道士來,舉行「放焰口」、「上座亭」等儀式。至第七個「七日」時稱「斷七」,認為死者靈魂已遠去,死者靈堂多於「斷七」後撤除,轉入正常悼念。

    「大牆門」人家則不同,靈堂要設三年,三年滿才撤除,將靈亭、靈台焚化,孝子換下孝服穿上正常服裝,名「脫白」。是時喪家要宴請親友,治喪才最後結束。頭一年孝子數月不能理髮,不能穿絲綢,衣擺不縫,稱為「服孝」。逝世百日、週年及清明、中元、冬至等節都要請和尚「拜懺」。治喪以單日記,多為三日;或五日,「大牆門」人家為七日。

    治喪期間有件大事,「回煞」;諸多人相信死者靈魂於死後近期要回家一次,由「眚神」引導。其回來日期是請陰陽先生算定的,這天稱「回煞」,也稱「接眚」。當日晚間喪家要給近鄰親友送「印花糕」,稱為「接牌糕」。也有的在送喪之後當時分送。

    出殯又叫出棺、出喪;是喪事的重頭戲,是要做給活人看,要受到親友與民眾的挑剔,容不得絲毫差錯。

    貧苦人家是行個規矩,講不上排場。「大牆門」人家送葬則鋪張奢侈。出殯隊伍前有人負責「開道」,他們著青衣、扎白帶,一路上撒圓形有方孔的「紙錢」(開路錢)、遇上岔道放鞭炮(祭土地)。遇上有親朋「路祭」,便回報「總管」,以備「孝子」前來答禮。

    在過去,出殯隊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亭」,謂之「大三件」。「神亭」裡張掛死者畫像或照片;「魂亭」裡放置死者的牌位;「香亭」裡是點燃的香燭;「三亭」均由青壯年人高抬行進。還有一對紙紮或布制的「神獸」麒麟,麒麟的體內置紙制的銀錠,行進中沿途拋灑,名曰「麒麟買路」。隨其後,是兩個紙紮的「方相」(傳說中的神人),「方相」高達丈餘,以車推,名「開路先鋒」。其後是各種紙制的神靈紙傭、樓亭院宅、獅虎象豹、箱櫃床幾無不具備,絡繹不絕。緊接著是彩旗、彩傘等旗旛綵牌相繼而行。再就是樂隊,絲竹音樂不斷吹奏,並與伴隨的和尚、道士的鐃鈸相和。「魂亭」後即為「靈柩」(棺木),大棺外有槨,一般還蒙遮有繡花罩。孝子都披麻戴孝,提哭喪棒彎腰行進,也有的在「靈柩」後設有「孝幃」;即由四人相扶,用匹白布圍個布障,孝子居其中,不使他人見。近親均著孝服,隨後而行。最後是女眷,女眷乘轎,轎亦掛白,名「白轎」。一路上轎中的哭聲不斷,有的喪家專門「請」些哭得好的婦女摻在女眷裡幫著哭。

    至葬地,家屬似輩份排序跪拜;放棺入墓穴(墓穴是早已準備;有用磚砌或石砌的,也有的用三合土夯實或拍緊土後塗抹石灰)。隨既蓋穴,致祭,封土;把紙紮隨葬物焚燒。送葬者先回(抬「靈柩」的往往不等致祭,先行回返;「靈柩」外槨、繡花罩等物送還「店中」,絕對不能帶絲毫物件回亡者家。)家屬續回。

    「大牆門」人家的墓園均有專人管理,多為當地農民,與主人稱作「墳親」,有的來往還很密切。也有的是外地人士須運棺回鄉歸葬的,「出殯」只作弔唁,便暫寄於會館中,也有停柩日久年遠的。貧苦人家下葬多簡樸,亦無磚石墓穴,封土成墳。在附近田頭用鐵鏟取塊六邊形土塊放在墳頂作罷。

    庭院裡的人正與林木森說話,楊慧麗看見林木森,走到門口,衝他招招手。林木森朝庭院裡人揮揮手,算打過招呼,進了屋。

    因「小產」,怕「血氣沖煞」,楊慧麗「迴避」在家中。她紮著藍布包頭巾,面色襯得更蒼白,嬌柔的身材裹著蔡小毛的軍棉衣顯得更瘦小。

    楊慧麗遞上茶,說:「謝謝你!木森,你制止了一場混亂,我堂哥總算沒白培養你。」

    「應該的。」林木森突然想起舅舅常說他的一句話,「鴨子嘴」,禁不住笑了。

    楊慧麗說:「怎麼,我這樣子挺好笑嗎?」

    林木森說:「不、不是。慧麗,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楊慧麗蹙蹙眉,歎了口氣,說:「小老大,請你過來,是要跟你說件事;這事我堂哥一直就要同你說的……」

    林木森一聽是蔡阿毛的遺囑,忙問:「慧麗,什麼事?」

    楊慧麗說:「我堂哥要你把我調到『東方廠』去。」

    「蔡支書怎麼不早說?」林木森好是惱火。林木森最痛恨狐假虎威的人,楊慧麗此小伎倆,令他反感。加上楊慧麗對朱麗雯所作的小動作,更使他忿懣。只是亡者為大,為了蔡阿毛的清靜,他得忍讓。林木森點燃煙,深吸一口,借吐煙舒了口氣說,「慧麗,『東方廠』的工程要調整,已通知我們裁員了。」

    楊慧麗眼睛睜得老大,一撇嘴,說:「怎麼這麼巧?小老大,聽人說,一苗露水一苗草,一輩新鮮一輩陳。還真是人走茶涼!」

    林木森不想刺激她,只好笑笑。他這一笑,楊慧麗的眼睛都冒火了。正好聽見有人喊,「林主任,劉書記來了;找你有事。」林木森便藉機告辭了。

    「縣工作組」的二人回招待所,心裡雖然餘悸未平,嘴上仍大不甘。劉水根聽他倆一說,勸解道:

    「入鄉隨俗;蔡阿毛作了錢北十多年支書,一直得到縣、社的好評,死者為大,你們代表組織前去拜祭,磕幾個頭也不為過。」

    說完,劉水根馬上趕到蔡家滸。他是龍溪「老書記」,畢恭畢敬地磕頭拜祭,蔡家滸的人大為感動。

    靈堂裡正在「扯蠶花挨子」,準備入鹼。

    作為蠶桑發祥地,蠶俗在湖興不僅體現在祭祀、禁忌、討彩等方面,而且融入在人生禮儀之中。無論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人情往來,或是婚禮、喪事活動中,都滲透著蠶俗,如涉及人情往來的蠶關門、望蠶信等;與結婚有關的送蠶花、桑樹和蠶桑器具陪嫁、討蠶花蠟燭等;與喪事活動有關的棉兜捂嘴、扯蠶花挨子、盤蠶花、戴白花、送喪十二個棉兜等。

    蠶花挨子即絲綿胎,在死者入鹼時,親屬按長幼親疏,依次每兩人用手扯一張薄薄的絲綿,蓋在死者身上,越厚越體面,有保護死者遺體之意,也含有請死者保佑後輩生活安康、蠶花豐收的祈求。「扯蠶花挨子」的場面很莊嚴,幾乎集中了蔡氏宗親。蔡紅玉的父母也來了,本來蔡氏宗親有些排斥他們,劉水根的磕頭拜祭,蔡家滸的人大為感動。大家主動退了一步,蔡紅玉的父母扯了一張絲綿,蓋在蔡阿毛身上後,又為兒子扯了一張,在扯第三張絲綿時,他們沒說是誰的,蔡氏宗親也沒人問。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是蔡紅玉的。

    鄉情就是這樣,有時很刻薄,往往為點雞毛蒜皮而爭執,大動肝火,相互挖腳底板,翻出別人祖宗八代的不光彩的事。有時格外寬宏,可以容忍宗族中忤逆不孝子「浪子回頭」。蔡紅玉與劉水根的明鋪暗蓋,是對蔡氏宗祠的羞辱,可今天蔡阿毛得到了龍溪「老書記」的磕頭拜祭,使蔡氏門楣增光添彩,大家象忘卻了蔡紅玉的不光彩,彷彿她是有功之臣。

    民性就這樣。鄉下是極重視婚喪嫁娶等人情往來的,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物品,都是約定俗成的,若有違逆,則是對人對事的怠慢輕視。難怪《古人說》裡一再曰:「人情似紙張張薄,無錢無勢親不親。」,「勝者為王敗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