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龍溪河水向北流

龍騰世紀 119濱裡殺豬(一) 文 / 兔四哥

——    記住哦!

    回到錢北,擺脫工作,加上李金鳳百般疼愛又故作嬌媚,林木森很是慵懶——/昨天兩番風流,早上八點鐘,林木森還沒起床;聽見濱裡阿珍姨媽家的表哥來了。

    「舅媽,木森兄弟回家了嗎?我阿爸、姆媽讓我來請你們今天上我家吃飯。」

    「他還沒起床。昨晚半夜才回;公社裡事太多。家裡有什麼喜事嗎?」

    表哥說:「沒有。舅媽,今天家裡殺豬,姆媽說,好久沒見木森了,挺念叨他的。」

    「謝謝你阿爸、姆媽的惦念。我們不去了,待會木森醒了,我告訴他。」

    表哥說:「我姆媽說了,讓舅媽一起來。哪•……舅媽,我阿爸、姆媽一再交代說,金鳳妹一定要來的。」

    「呀•……謝謝你阿爸、姆媽!好,好,金鳳一定會去,一定會去!」

    徐貞女張羅倒茶,表哥推說有事,走了。

    林木森聽見舅媽嘀咕了些什麼,也匆匆地出了門。他洗漱後,剛端早飯碗,李金鳳從地裡回來了。望了他一眼,臉色緋紅,取些米便匆匆地磨粉去了。

    林木森感到挺奇怪。

    不就殺頭豬,再怎麼「特別」,也不需弄得這樣吧?

    在湖興湖鄉,男人們熱衷吃「拼東」,宰只湖羊吃,倒是平常事。秋後入冬,湖羊正膘肥肉豐,有時出工,有人一聲喊,立刻湊上十四五人。一斤毛羊一斤米。忙到傍晚,用臉盆盛起,燒酒瓶打開,香噴噴的羊肉,撩得全隊的人心都癢癢地。

    國家也「鼓勵」社員吃湖羊,宰湖羊可自行作主,連生產隊也不用問,還不用交稅,因為國家需要湖羊皮換外匯。

    養湖羊是勤勞活,女人很辛苦;每天得割羊草,女人們連出工都帶著筐,歇息時比作事還累。到冬天,沒羊草可割,湖羊靠薯籐、冬桑葉、菜葉。飼料就緊張了,家裡沒有喜事,大多社員待母羊**一耷,知道懷上了就開始把公羊處理了。湖羊一胎大多兩隻,其中一隻不等它喝一口奶就送去收購站,湖羊羔扺得大羊皮價。圈裡大多只留母羊,公羊則與別人對調,以避免近親繁殖。

    殺豬則不同,除非過年或者是婚喪事。即使這樣也不是家家都能夠在自家裡殺豬的,國家收購生豬,除了供應城市生活,還用於換外匯。殺豬首先要通過生產隊,必須得到大隊革委會的批准。

    為了保證國家生豬收購計劃,公社每年都有牲豬的「統購計劃指標」;「統購計劃指標」是縣裡下的硬指標,由公社分配到各個大隊,大隊再落實到各個生產隊,生產隊便再落實到戶。每個生產隊裡有一張「統購牲豬計劃輪養表」,貼在「公告宣傳欄」上;不論願不願意,除了單身漢(現在增加了「知青」)各戶按順序輪流餵養。

    生產隊長對隊裡社員家豬羊棚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為國家生豬收購會出現計劃外指標,隊長們得心中有數,及時應付。

    餵豬可不同於養羊,豬不吃草,人再勤快、多辛苦也沒用。餵豬就是「集攢零錢」,不喂也不行,田里要肥料,家裡要工分,過年要吃肉。一家四五口人,生產隊裡一年會分上四五百斤糠,六七百斤紅薯,加上薯籐、菜葉、把稻草的稍槌打一下,摻上切成段的糯穀稻草曬乾打粉,弄些青飼料,馬馬虎虎能夠餵養一頭豬。除了些家底厚、能買到糠的人家,大多數人家也就喂一頭「年豬」,正常年份在正月裡捉隻豬崽,餵上它快滿「週歲」,殺了過年。

    碰上豬長得快,提前「出欄」,或長得慢,要推遲「出欄」,便從別人家分上一二腿肉來過年。自家不殺年豬,就沒有豬頭、豬下水;少了豬耳、豬鼻、豬頭肉、豬肝、豬腸,過年來客端不出碗「下酒菜」,客人的筷子淨揀葷菜碗下面的配菜吃,難免心思沉重,感到對客人失禮。於是,有些人家「哪怕是只『貓』,也殺了過年。」

    輪到餵養「計劃豬」的人家,今年的「年豬」大都泡湯了。

    「計劃豬」還不是到年底一齊收,每個月都有,社員們盯著「統購牲豬計劃輪養表」,挨近「計劃」的人家要提前一年就作準備。

    餵養「計劃豬」必須「達標」,還得要按規定的時間內「達標」;社員們只好多喂些精飼料,待「架子豬」長膘時,女主婦幾乎一天五六趟地跑豬羊棚,恨不能把「計劃豬」吹起來;尤其臨近「交豬日」,寧可自己少吃一碗飯,也好吃好喝地供著。

    一旦完成了任務,一聲「阿彌陀佛」,數著賣豬款,嘴巴都樂得合不攏。晚上靜下來,娘子舒展手段,乘男人快樂時,「討」要幾個「體已錢」。一番親熱後,夫妻倆坐在被窩裡,盤一下賣豬款的用項,再算一下開支,吃掉了多少碎米、多少精糠、多少紅薯……一斤蘿蔔換斤青菜,沒賺!再一想,沒虧就行。

    也正是,若遇上「瘟神」,養只「刁鑽貨」,日日光吃不長肉,人都急煞;倘若撞上了「災星」,半大的豬夭折了,還得四下去訪頭來。養了「賠錢貨」,還得捏著鼻子說,「為了革命……吃虧是福。」

    不過,養豬也得看是什麼人家養,濱裡王富貴娘子金珠從不出工,家裡餵了一頭母豬,一年裡除了賣六七頭半大豬還出欄四頭大肉豬,光肥料工分就六千大百分,抵得二個全勞力。說起也稀奇,王富貴家的豬吃生食,糠用冷水一拌均,豬搶著吃。豬吃了就睡,從不鬧圈,要多省心有多省心。

    隊裡人學樣,可豬不吃。狠狠心餵它三天,看吃不吃。都說豬蠢,其實豬刁鑽。它邊吃邊拱,把食潑灑一大半。夜裡餓了,又哼又叫,攪得你無法睡。倆口子你推我我捱你,最近罵聲「活祖宗」,半夜還得從熱被窩裡爬出來給它燒食吃。

    隔壁人家聽到了,揀著人多時,裝著糊塗說:「你們倆口子昨晚在被窩裡這麼辛勞?干餓了,半夜裡煮宵夜。」倆口子是哭笑不是,作娘子的臉皮薄,揚起手打去,邊回敬道:「是給你煮宵夜!」

    豬食一天要煮上一大鍋,燒柴不比燒一天的飯少。想到就心疼,而王富貴家用上一半的煮豬食的柴去填圈,工分又多圈還乾燥,豬吃飽了睡得香,能不長肉?人們不心甘,幾個女人約上,到王富貴家作針線活,守著金珠看有什麼法寶?金珠倒不藏不瞞,說她每次豬食裡放了一二勺酒糟,酒糟香、還甜,所以豬愛吃、犯癮,吃了就想睡。就這點東西,可錢北街上有幾個人難辦得到?

    縣「生資公司」每月的八(九)號來錢北街收豬。收豬的場地設在收購站前庭,「生資公司」的檢驗員很神氣,一身藍色工作服,瞇縫著眼睛,捧杯熱茶,叼支香煙,擺出副愛理不睬、秉公辦事的樣子。

    當年在全國城鄉,除了各級的領導,凡是掌握一定實物權利的人,都是「上等人」。當時流行的好職業是:「聽診器,方向盤,黑大褂子,營業員」。分別是指的醫生、司機、賣煤球的和商店營業員。這幾種人是計劃經濟中配給物資的實權掌管者,除了巴結領導,他們也能「開後門」。

    收「計劃豬」由收購站協助。

    「計劃豬」抬來後,豬的主人要到收購站去登記。舀著登記條交給檢驗員,檢驗員先看看豬的嘴,再看看豬的腳,這是「檢疫」,看有沒有傳染病。檢驗員看過也不吭聲,打個手式。豬的主人忙把豬抬上磅秤。過磅後,檢驗員伸出二支指頭在豬的腰脅上戳按,他要根據手感下的肉層厚度驗定豬的等級。這時豬的主人會湊上前,陪著笑,敬上煙。檢驗員皺著眉,渀佛沒看到,也聽不見。

    豬的主人也不生氣,把煙塞進檢驗員的口袋裡。檢驗員面不改色,繼續工作,用把長剪刀在豬肚皮上橫橫豎豎地剪去毛,一橫是五、一豎是一,這些剪刀印跡標注了該豬的等級、毛重,最後走到桌前去填「收購單」。

    「生資公司」每趟都收三十五六頭豬,可檢驗員的口袋總不見有煙,原來他在填單時把煙轉移到桌子上的包裡去了。

    豬的主人塞了煙,豬的等級是不是會高些?誰也說不清。每個等級相差五分錢,一般的豬都是二、三級。一包煙二角多錢,買個心安。

    也有不給檢驗員塞煙的,除了些幹部,錢北街上王富貴幾個人也不塞煙。而檢驗員見了王富貴,反給他遞煙,逢年過節前還與他商量,「討」頭「計劃豬」。後來才知道,王富貴家的豬是吃酒糟長大的,豬肉香、還有絲絲的甜。逢年過節「生資公司」需要「節日特供」物質,檢驗員必須完成這類物質的任務。檢驗員收王富貴家的豬時,從不檢驗,過磅後,高喊一聲「特級」,直接上船。「特級豬」比一級豬每斤多八分錢,五角六;毛豬幾乎賣肉價,誰不眼紅!越富越有、錦上添花多,越貧越無、雪裡送炭少。

    舀到「收購單」,計劃豬達標了,主人舒上一口氣,笑著把豬抬上運輸船。解除繩縛的豬在船艙裡哼,渀佛知道出遠門不是件好事。

    賣了豬,豬的主人先到大隊部去蘀生產隊交「任務」,大隊會計先核查該戶沒有欠大隊的錢款,如果有就在單子上註明,蓋上大紅的公章。豬的主人再喜顛顛地上信用社取錢,信用員會核查該戶沒有欠款,如果有就代扣除,再代扣除牲豬稅款後付錢。豬的主人最後到供銷社蓋個章,返回收購站領「達標獎」。

    國家鼓勵社員養豬,賣「計劃豬」有獎;什麼布票、化肥票、飼料票……有時還有實物。實物獎勵也沒什麼規定,碰上什麼給什麼。阿淦家去年的「實物獎」是二條肥皂,一年一戶才四條肥皂票,著實讓人眼紅。

    實物獎勵是由縣「生資公司」委託當地供銷社辦的。雖是一個系統,畢竟不屬一個部門,怎麼說也是借用人家的「碼頭」,多少得有些意思。供銷社從中得了好處,中午會由收購站作陪,留檢驗員吃餐便飯。

    賣「計劃豬」,當地的會佔些便宜,豬潲裡加上鹽,豬開胃,吃得多。把豬喂得肚子圓滾滾地,躺在圈裡直哼哼。主人到收購站守著,瞅著空檔,趕緊捆上、過秤,飼料賣了個「肉價」。外埠則不行,一路折騰,飼料變成了肥料。

    除了「計劃豬」,有時還得交「臨時計劃豬」,說是「支援世界革命」。社員們納悶了,越南整天打仗不好餵豬,朝鮮是志願軍從美國佬手上打回來的,現在沒打仗,怎麼不餵豬?還有老遠的阿爾巴尼亞沒仗沒災地,怎麼也不餵豬?生產隊為預防要交「超產計劃豬」,還要落實幾頭「儲備豬」。

    上下五千年,糾葛在文章,無論多少辛酸淚,留於他人講。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薦、求點擊、求評論、求紅包、求禮物,各種求,有什麼要什麼,都砸過來吧!——

    記住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