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宋梟

第二卷 血火河山 第163章 後生可畏 文 / 蕭玄武

    更新時間:2012-08-26

    十天過去了。

    這段時間的青雲堡,就像是頑強的種子吸到了滋養的春露,怒放出驚人的活力,朝氣蓬勃萬象更新。

    小蒼山一役後,從太原與七星寨新加入了五六萬人,使得青雲堡的家業瞬間成倍的膨脹,光是安置這些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要在短時間內修建起這麼多的房屋,自然是不可能。於是楚天涯召集眾頭領商議,決定重新啟用荒廢的和尚洞,把那裡做為青雲堡的輔翼與分支。

    在張獨眼的時代,和尚洞達到全盛。那裡名為「洞」,其實是一個建在山腹之間山寨,內部也如同青雲堡一樣有房有捨。張獨眼敗後和尚洞樹倒猢猻散,一度荒棄。現在正好加以整飭之後用來安置大量的兵馬。

    馬擴曾經在這裡擔任過頭領,對此處甚為熟悉,於是當仁不讓的成為了青雲堂在和尚洞分堂的頭領。與他同去的,還有王荀。二人既是摯友又同為勝捷軍的軍官,因此容易共事。他們就帶著歸順西山的勝捷軍和太原百姓們,在這裡開闢了分堂,重建山寨操演兵馬,聽候青雲堡號令行事。

    馬擴分走了這一支人馬後,青雲堡的壓力驟減。十天的時間之內,砍伐樹木無數,數十座土窯日夜不息的燒製磚瓦,修建房屋。從七星寨前來投奔的人馬與太原軍巡們,陸續得到了安置。整個堡內的區域分劃也更加明確與清晰,軍區與生活區錯落交織,堡內的嘍囉們既是軍士,也是住戶與勞動力。

    在劃分「軍區」的時候,楚天涯早就有意識的將步兵、騎兵、役兵和女兵分開,並且已經與幾位大頭領將來的職責劃分進行了掛鉤。比喻那四五千名太原軍巡,他們既然號稱「楚家軍」,自然就不會再有第二個主人,只能是楚天涯的親勳部隊。於是他們的駐地就離青雲義節堂、也就是楚天涯的住處最近(這有點御林軍的味道)。而追隨蕭玲瓏出走太原前往七星寨,現在又歸附了青雲堡的八百夜叉女兵,她們的駐地就比較僻遠獨立附近沒有太多其他的軍士駐地,耶律兄弟率領的契丹騎兵是青雲堡內為數不多的精銳騎兵之一,只有他們離蕭玲瓏的駐地比較近。

    此前跟隨關山投靠官府,與焦文通從七星寨帶出的三千親兵,則被規劃在了一處安置,共有七八千人。在楚天涯的設想中,他們將來就是焦文通的親勳兵馬。

    此外,還有將來隸屬於孟德和薛玉駐地,每個駐地內都有類似和尚洞的「分堂」建制,各及大小頭領圍繞著分堂的「堂主」們居住,統一執行由青雲堂發出的號令。

    規劃十分嚴整,大有一點「中央集權郡縣制」的意思。

    近十萬人,如同將幾棟房子全部拆成了磚瓦沙土然後平地重建,可謂是一記大手筆。短短的十天時間,楚天涯在孟德等人的竭誠輔佐之下,將所有的事情有條不紊的鋪展開來。

    西山的這副家業,一脫此前的山賊土匪之氣,漸漸顯示出它獨有的「楚氏風格」——嚴整、規範、激積、奮進!

    與此同時太原那邊,剛剛遭受了一場大敗的朝廷王師則是一片暮氣沉沉,哀兵滿營。

    小蒼山一敗,朝廷針對河東制定的「收編義軍、以匪抗金」的戰略大計全盤崩潰,許翰麾下的王師也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七星寨原本已經歸順的八千人馬,加上勝捷軍與太原廂軍近三萬人,集體出逃,順帶著還拐走了一萬多百姓。更為可惡的是,他們幾乎沒有給許翰留下一顆糧食、一寸布匹、一把刀刃!

    現在太原城外雖然還是駐紮著幾萬收集起來的殘兵,但他們非但沒了兵器就連飯都吃不上了,就像是一隻老虎被拔了牙齒、剁了爪子然後還不給飯吃,哪裡還有戰鬥力可言?

    許翰清楚,這一次就算他不撂挑子,他的仕途也走到盡頭了。於是,他很識相的主動給朝廷上書請罪,說明了太原這邊的情況,並「以死擔保」並反覆強調,只有原太原知府張孝純能夠「一解河東危急」,極力向朝廷推薦張孝純來代替他主持河東軍政要務。

    六百里加急的奏折,很快就送到了東京朝堂之上,當場就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驚嘩,甚至可以說是風暴。

    就在昨天,官家還在朝堂之上不厭其煩的當眾誇獎過許翰「辦事得力不負朕望」,希望百官以他為榜樣。今天許翰就送來了這樣的一份成績單,登基不久的大宋官家想死的心都有了。

    朝廷王師在小蒼山,以這樣一種方式完敗給了幾個山賊草寇,這在官家大臣們看來,簡直比輸給了女真人要丟臉可恨得多。彷彿在他們看來,在戰場上輸給女真人是「理所應當」的。但是,輸給幾個暴民,那簡直就是天理不容!

    楚天涯的名字,第一次隆重的響在了大宋的朝堂之上!

    許翰的確不失忠直之名,他沒有像一些庸官俗吏那樣忙於推卸職任或是慌報軍情,而是將他知道的、經歷的所有事情一五一十的向官家做了匯報,並泣血上諫,提出了眼下唯一能夠緩解河東危機的辦法——聯合義軍,共抗女真!

    他對張孝純說的那句話,也出現在了上奏給官家的奏折之中——西山楚天涯,『可撫不可剿,可用不可信』。當務之急,是要穩住西山、利用西山,團結河東的一致力量抵禦金國入侵。

    到這時候,那顆炫目一時的朝堂新星許翰,算是徹底倒台了。倒許派也好、挺許派也罷,都很默契的不再針對許翰這個沒有價值的人展開任何爭論與較量,而是將標的指向了另外一人——楚天涯!

    這個連天子都驚動了的響馬頭子,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名聲雀起了。但通過許翰詳細介紹楚天涯的履歷,官家與大臣們才恍然大悟——看來這個姓楚的,才是那個主導太原所有大事件的幕手黑手,現在,他才終於站到了前台!

    又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爭論之後,許翰提出的「可撫不可剿,可用不可信」十字方針,總算是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歸根到底,官家與朝廷就是不想、也無力再派出大部隊來征剿西山,並看中了現在那一群「悍匪」們的強大戰鬥力。既然西山打出的旗號是抗金救國保境安民,那麼正好,就利用他們在邊境去對付女真人好了!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得利的,自然是坐山觀虎鬥的人。

    離端午佳節只剩兩天時間了,西山上下在熱火朝天的做著準備。端午節在河東本來不算是特別隆重的節日,但對現在的西山來說,卻是意義重大。因為在端午這天,西山十萬豪傑就將推選出他們的大首領!

    青雲堡忙著張燈結綵,一派喜氣洋洋。

    午時,山下來了一批不速之客,被巡山的嘍囉們截住。來人自稱是「楚天涯故友」,特來拜訪。嘍囉們卻認出,來者就是原任的太原知府張孝純,於是馬上回報青雲堡。

    楚天涯得知消息後,不禁甚感意外:張孝純怎麼來了?

    詢問之下得知,張孝純一行人也就十幾個人,並無兵馬護衛,還特意帶了一些見面的禮物。來意,只說是「拜訪故友」。

    楚天涯心想,原本張孝純是被許翰拿下的,現在能夠重獲自由,說不定就是太原那邊的局勢有所變化,不如就聽他說說什麼。再者,二人雖然各為其主陣營不同,但總算也曾經在太原之戰**患難過,見一見也是無妨。

    於是,青雲堡擺開陣勢,擂鼓鳴號人馬佈陣,並派了美薛郎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儀仗騎兵,下山接引張孝純入堡。

    楚天涯故意如此大張旗鼓,一來是要向官府示以軍威;二來,也是為了向西山上下所有人表明,他楚天涯絕對不會私下與官府勾搭什麼貓膩,以免眾人猜忌。

    這其實也是七星寨的前車之鑒,楚天涯不想在他們曾經摔倒過的地方,再摔一次。

    張孝純一行十數人,除了幾名駕車拉著見面禮的軍僕,其他的都是太原府治下的官員,其中還有幾個鄰近州縣的縣令父母官。他們受張孝純的邀請(或者說是命令)一同結伴而來「拜訪」西山,可謂是膽戰心驚。

    看到青雲堡如此兵強馬壯聲勢隆隆,隨行的十數人當中,有一半以上臉都被嚇白了。就怕今日有來無回,被這群凶悍的響馬剝了皮煮著吃了。

    只有張孝純氣定神閒,一路上還與薛玉談笑風生。因為只有他心中有底,就算是各為其主彼此對立了,以楚天涯的為人,也絕對不會把他怎麼樣。再說了,他今日此來,本就是出於「友好」的目的。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懼之有?

    楚天涯穿上了那套曾經太原之戰時用過的塗金脊鐵甲,獨自一人駐馬站在青雲堡的大門中央,靜靜的等著張孝純。

    城門兩側,金鼓齊鳴彩幟飛揚,聲威澎湃氣勢磅礡。

    張孝純雖是強作鎮定,心中卻也禁不住驚歎不已:想不到區區的一個響馬山寨,能有如此嚴整的格局與盛壯的氣勢,簡直比朝廷派出的正規王師還要威風凜然!

    一眼看到了立馬站在大門中央的楚天涯,張孝純的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絲微笑,由然讚歎出聲:「如此英武!……王都統的眼光當真不差,果然是後生可畏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