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四卷 巴蜀風情 第二百八十五章 立國為王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八十五章立國為王

    隨著周瑜的病逝,歷時大半年的江夏戰役,宣告結束,由於孫權的讓步,加上魯肅的周旋,諸葛亮與孫權再次擬定盟約。

    孫權割讓豫章全郡,廬江七城給諸葛亮,作為停戰條件,諸葛亮釋放朱然,黃柄等一干江東將領,並送還周瑜屍體,雙方對此達成停戰協議。

    盟約生成,也就宣告結束,諸葛亮在夏口為呂蒙舉行隆重葬禮,並把夏口城改為武昌城,意喻武運昌盛之意,追諡呂蒙為西陵侯,護國大將軍。

    隨後,諸葛亮下令班師,各軍返回成都,甘寧為錦帆水軍大都督,節制廬江,豫章、江夏軍事,鄧芝為廬江太守,文聘為豫章太守,楊儀為江夏太守。

    這一年發生在襄陽以及江夏的兩場大戰,導致的結果,是諸葛亮,曹操、孫權三方的兩敗俱傷。

    為了彌補這場戰役所帶來的後患損失,三方勢力都不言而喻的選擇了蟄伏,各自休養生息,發展民生,鼓勵農耕。

    歲月匆匆,不覺五年已過,這五年來,諸葛亮雖然在蟄伏,但對南方的戰爭,卻從未間斷過。

    庲降都督李恢,在越巂太守黃權、永昌太守張翼,建寧太守谷軍、牂牁太守鄧方、朱提太守呂凱、犍為太守王甫配合支援下,歷時數年,以兩萬安夷軍為主力,歷經千辛萬苦,追討南蠻王孟獲轉戰南蠻數千里。最終把孟獲斬殺於戰場之上。

    而交州的諸葛瑾。這幾年來,在呂岱和廖化率領的飛甲軍與飛魚軍三萬大軍東征之下,開拓南疆地域三千里。

    大軍深入到東海邊陲,西抵天竺國邊境,蕩平大小部落國度數百,建立新城三十六座,大城有人口十萬不等,小城有人口萬餘,把華夏文明的火種,遠播海外。

    無論是諸葛瑾。還是李恢,二人在取得這般功績後,呈送給諸葛亮的奏表中,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建國稱王之事。

    而二人上表讓諸葛亮稱王。並不是為私利,而是為南方教化而提,如今南蠻平定,得蠻民三十萬口,然蠻民皆不服王化,更不知大漢威儀,如今大漢天下垂危,豪傑之士,何人不知,天下易主。不過是早聞之事。

    現今曹操北面稱魏王,天下卻無一人反對,由此可見一斑,如今諸葛亮得荊州、益州、交州、廣州四州,加上東海三十城,南蠻千里之地,擁有人口將近五百萬。

    帶甲之士二十萬,幅員萬里之遙,萬民臣服,境內百姓安居樂業。此時定國稱王,一顆凝聚民心,二可增加威勢,三可教化萬邦臣民,正如諸葛瑾奏表中所言。此乃眾望所歸。

    諸葛亮正在遲疑之際,漢中都督法正。荊州刺史徐庶,以及各郡邊將,也紛紛上表勸進,廣州刺史步騭,更是進獻一顆大如鵝卵,璀璨奪目的紅光珍珠,稱此珠乃萬年珠王所生成,此乃天賜祥瑞,正應楚侯進位為王的徵召。

    接著在成都以賈詡、龐統、趙雲、張合、張飛等為首的一干文武百官,也紛紛進言,勸進諸葛亮定國稱王。

    面對一干將領的勸進,諸葛亮思慮再三,終於點頭應允。

    大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十月,諸葛亮在成都建立高台,祭祀天地,設立封禪台,在文武百官的擁護下,登壇受冠冕璽印綬帶,正式進位為楚王。

    封長子諸葛陵為世子,封賈詡為太子太傅,龐統為尚書令,徐庶、法正為左右僕射,總理朝政。

    封趙雲、張飛、張合、黃忠四人為四征將軍,封魏延、馬超、甘寧、徐盛為四鎮將軍,龐德為左將軍、於禁為右將軍,李嚴為前將軍,文聘為後將軍,此十二人被諸葛亮賞賜金冠玉帶,謂之良將。

    諸葛瑾被封為東海公,實封萬戶,其餘文武百官,按功勞賞賜爵位,封賞三百戶及三千戶不等。

    諸葛亮即位楚王之後,隨命右僕射法正,起草表文,送往許都,呈送漢獻帝預覽,也算是做個樣子,給天下百姓看罷了。

    奏表送到許都,先一步看到奏表的曹操,當場就把諸葛亮的奏表撕了個粉碎,憤怒的起身吼道:「諸葛孔明村夫小兒,安敢自號為王,真是豈有此理,立即傳寡人軍令,舉國之兵,征伐逆賊……」

    氣怒攻心的曹操,雙目圓睜,話未說完,張口噴出一道血霧,仰身倒了下去。

    「父王,父王……」曹操世子曹丕驚恐之下,慌忙跳了起來,衝到曹操身前,扶起倒地的曹操,大聲的喊道。

    「快,快傳御醫。」司空陳群緊接著對殿下的侍衛吼道。

    經過御醫的一番診治,突然吐血昏迷的曹操,雖然醒轉了過來,但精神萎靡,目光黯淡的他,顯然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已經六十五歲的曹操,一生征戰沙場,大小經歷數百戰,可謂是嘔心瀝血,勞苦功高,能夠在人生最後的五年時間裡,安詳的度過,對於曹操來說,也算是一件幸事。

    自從襄陽大戰失敗之後,曹操這幾年,雖然一直在休養生息,但這跟他本身傷病,也有分不開的關係,這幾年來,他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年初之時,就差點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撐到十月,眼看病體逐漸好轉,但諸葛亮建國稱王一事,卻又狠狠的刺激了他的神經,也讓他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現今諸葛亮稱楚王,無疑是有了稱霸天下的野心,雖然曹操佔領著中原大地,佔據著天然的優勢,但他心中卻也明白,朝中的名門世家,對於他們曹氏一族。始終存在覬覦之心。

    多年來他謂之心腹。視為左膀右臂的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就在他立國稱魏王之時,就毫不猶豫的進行了堅決的反對,這事雖然很快被他鎮壓,荀彧叔侄也被他賜藥自裁,但這一事對於曹操來說,卻也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這也是他這些年來,雖然權高位重,也是名符其實的大漢朝廷主政之人。但他卻再也沒有萌發過,廢帝稱帝的念頭。

    此刻,躺在病榻上的曹操,神情低落的望著跪在榻前的士子曹丕。強撐著喘氣道:「丕兒,為父命不久矣,如今天下未定,東有孫權,難有諸葛亮,此二人年紀與汝相當,但卻皆是英武果決之人,汝雖未必遲鈍,但實戰馭人,只怕不如二人多矣。

    「往後十年。汝所要做之事,就是穩立國本,結好孫權,破話諸葛亮與孫權的聯盟,此二人和,則吾大魏危,此二人反目成仇,則吾大魏無憂,汝切記不可妄動兵戈,還需等待時機。切記!切記!」

    「父王放心,孩兒謹記父王教誨。」曹丕擦著眼淚,悲慼的點頭應道。

    「汝要記住,兄弟同心,其力斷金。汝弟曹植,文采斐然。善於理政,然其秉性高傲,但卻並無野心,汝只需禮讓三分,其必然傾心相助,三兒曹彰,勇武過人,乃吾曹家二代驍楚,可為中樞大將,施之恩威,即可讓其臣服,切莫骨肉相殘。」

    曹操一口氣說完,喘氣之餘,口中再次突出一口污血,精神也更加萎靡了下去,此刻他卻緊緊抓住曹丕之手,一字一頓的道:「吾死之後,陳群,王朗、華歆、司馬懿四人可謂中樞大臣,輔助汝總政朝綱,但汝一定要謹記,司馬懿此人,才堪大用,切莫讓其掌兵,以免生出後患,汝若記住為父遺言,十年之內,可保無憂。」

    「父王教誨,丕旦夕不敢相忘,必然銘記於心。」曹丕伏首而拜,當他起身之時,赫然發現,其父曹操,已然病卒。

    「父王,父王駕崩了……」曹丕伏首在地,叩首喊道。

    曹操崩卒之事,猶如一陣風一般,短短旬日,便傳遍大漢十三州,一時舉國震驚沸騰。

    諸葛亮雖然自號楚王,但他卻並沒有修建擴大楚王府,只不過是在原來州牧府邸的舊址上,換上一個王府牌匾而已。

    楚王府前院大堂,依舊是商討國事的中心,當曹操病卒的消息傳到成都時,諸葛亮立即召集帳下文武百官,舉行了盛大的朝議。

    「今日召集爾等前來商議之事,想必諸位已經知道,現今曹操病卒,曹丕即位,舉國必然震動,這對於我大楚來說,無疑是彩虹難逢的機會,寡人決議舉國之兵,分兩路伐魏,諸位有何建言,儘管直言便是。」

    一身紫袍的諸葛亮,頭戴冠冕,腰挎寶劍,昂首坐於大殿主位,舉手投足,盡顯王者威儀。

    「啟稟我王,俗話言,君亡伐其國,此乃不義之師也,還請我王三思而行。」尚書檯左丞許靖聞言,卻第一個站了出來,表達了反對之意。

    聽到許靖這般腐儒之言,諸葛亮不由蹙眉掃了一眼,低頭進言的許靖,淡淡的道:「曹操逆賊也,寡人興兵征討,實乃民心所向,焉是不義之兵?」

    「大王所言甚是,曹操挾持陛下,誅殺皇后,殘害忠良,實乃十惡不赦之徒也,人人得而誅之。」龐統及時出列附和道:「不過,曹操如今雖死,但其威仍在,下臣建議,若要伐魏,理應說服吳侯一道出兵,如此兩國大軍齊頭並進,威勢足以震懾曹賊。」

    「龐大人言之有理,伐魏理應說服孫權配合,否則若吾大軍出動,其在側翼掣肘,勢必造成困擾。」賈詡點頭表示贊同道。

    諸葛亮思慮一番,道:「文和,士元言之有理,不知何人願意出使?」

    「啟稟吾王,下臣願意出使江東,說服吳侯,興兵伐魏。」益州長史秦宓出列請纓道。

    「嗯,子敕願意出使,甚好,寡人所沒記錯,下月中旬,乃是吳太夫人七十壽辰,如可以借賀壽為名出使,進獻賀禮。」諸葛亮思慮之下,沉聲下令道。

    「諾!」秦宓欣然應道。

    「子龍,雋義、翼德、漢升爾等立即整備兵馬,做好作戰準備。」

    「諾!」征東將軍趙雲、征南將軍張合、征西將軍張飛、征北將軍黃忠四人慨然起身,作揖應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