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一卷 龍出深山 第三十六章 新野鄧氏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三十六章新野鄧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牽著馬匹,走在田埂之上的諸葛亮,望著眼前一眼望不到的頭稻田中黃澄澄的稻穀,散發出一股淡淡的稻香味時,不覺一陣心曠神怡。

    「今年新野的收成看來不錯,再過幾天就是秋收的季節了,托主公洪福,新野民眾今年得以免除三成的賦稅,想來定然可以過個好年頭了。」陳楚跟在諸葛亮的身旁,心情同樣顯得十分愉悅。

    「不單單是今年,而是世世代代,若有可能,我要讓我華夏大地,所有的大漢子民,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這才是大丈夫所為之之事。」諸葛亮淡然一笑,感慨的說道。

    對於諸葛亮的雄心壯志,陳楚只能暗暗咂舌,他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保護好諸葛亮,從而報答諸葛亮對他的知遇之恩,至於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在他的思考範圍之內。

    「前面應該就是鄧莊鄉了吧。」用手遮了遮頭頂的太陽,諸葛亮望著山腳下那片村莊,有些期待的對身旁一名親衛詢問道。

    「回稟主公,前面正是鄧莊鄉,此鄉大多數都是鄧氏族人,鄧氏一族的發跡祖先,乃是光武皇帝麾下大將鄧禹,自從此人發跡之後,鄧姓從此成為新野第一大姓氏,最盛之時,人口多達一萬,如今鄧氏最有權勢的人,是在劉荊州帳下為將的鄧濟將軍,他的宗族家人,目前掌管著整個鄧莊鄉,凡鄧莊鄉一應田地,都屬於鄧家宗族的三老手中。」這名說話的親衛叫鄧讓,雖說他姓鄧,但卻不是鄧氏子弟,據他所說,他爺爺年輕時,因為依附在鄧莊鄉,後來遂改成了鄧姓。

    鄧讓父母早亡,因不滿鄉里的壓迫,前些年便投軍入了行伍,但由於他身體健壯,加上年幼時,跟鄧家族中的少爺們伴讀學過點知識,所以諸葛亮在選拔親衛的時候,把他選入了自己的親兵衛隊。

    諸葛亮這次來鄧莊鄉前,看過新野縣志,倒也知道鄧莊鄉的歷史,據漢桓帝時的縣志記載,鄧莊鄉有良田一萬畝,次田兩萬畝,每年的收成超過五萬石糧食。但近年來鄧莊鄉上繳給縣裡的糧食,不足千石,鄉里的借口,是由於戰亂原因,鄧莊鄉人口流失嚴重,糧食荒蕪不少,加上連年的旱災、水災、天災等原因,導致收成銳減,百姓食不果腹。

    若按漢代三十稅一的賦稅繳納,鄧莊鄉每年必須上繳五千石糧食,而且近年來,鄧莊鄉上報給縣府的人口總量,只有兩千二百人,其中有小孩四百口,老人五百口,按漢代人口稅徵收的話,小孩每年需繳納二十錢賦稅,五十六歲以上老人則不需繳納。

    成年人每年為一百二十錢,按此算的話,鄧莊鄉每年上繳的人口稅也就一萬多錢,可若是鄧莊鄉只有這麼點人口,他們能種的過這麼多土地嗎?雖說漢代的一畝,沒有後世一畝面積大,但也最多少個三分而已。

    諸葛亮後世是也是農村出身的,他可是知道,一般的農民,夫妻兩個要是不用機械種地,最多也就種個三十畝地。

    這一路走來,他可是見田地沒有一塊荒蕪的,可見鄧莊鄉的田地,根本不像鄉里所報的那樣,由於人口銳減,導致田地荒蕪。既然田地沒有荒蕪,僅憑鄧莊鄉這些一千多人口,能耕種的過全鄉數萬畝田地嗎?

    諸葛亮也就是帶著這個疑問,才微服來到鄧莊鄉巡查的,因為他心知,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鄧莊鄉的鄧氏宗族,為了少繳賦稅,隱瞞了鄧莊鄉的人口數量。

    如今新野是他在統治,人口和田地產量,他自然要做到心知有數,若膽敢有欺騙隱瞞者,他不介意大開殺戒,以此來震懾縣中那些土豪宗族。

    漢代時期士族已經初步形成,他們壟斷土地,壓搾百姓,致使國家紛亂,百姓民不聊生,這對統治者來說,無疑使十分不利的。

    就好比三國時代的江東,各大士族宗族,不但擁有無數田地,而且還擁有龐大的私兵,這些士族豪紳眼中,只有家族利益,沒有國家的利益,一旦遇到國難之時,他們不但沒有忠心可言,甚至還會扯後腿。

    就如當今荊州最大的蒯氏和蔡氏兩族,他們擁有廣袤的私田,無數奴僕私兵,實力十分雄厚,可他們的骨子裡,根本沒有忠心可言;比如歷史上曹操率軍剛南下荊州,蔡氏和蒯氏為了保住宗門利益,沒有選擇任何抵抗,就投降了曹操,把荊襄十萬雄兵,拱手相讓。

    以往諸葛亮看歷史時,對那些所謂的士族豪紳,就十分反感的,因為百姓苦難的源泉,都是他們一手造成的。

    諸葛亮這次下來,屬於微服私訪,所以自然沒有前呼後擁的場景,除了身旁的陳楚外,另外還帶了兩人分別是鄧讓和呂凱,穿過長長的田埂,諸葛亮這才重新上馬,逕直往鄉村走去,剛才為了怕戰馬受驚,踐踏了田中水稻,他才牽馬步行。

    鄉村口有一道河流,進鄉之處搭了一座木橋,看光景也有年頭了,戰馬走在橋面之上,發出噠噠的聲音。

    過了橋就是村郭了,諸葛亮一行四人,正準備進村,忽然聽見村中鑼鼓震天,喧鬧非凡,想來是有人在辦喜事。

    這會走在前頭引路的鄧讓,迎面碰上一個身穿青衫,背著行李的男子走來之時,他忙開口喊道:「鄧芝兄弟,這是要出遠門麼?」

    「你是?」被鄧讓稱呼為鄧芝的青年男子,凝目看了眼鄧讓,顯得有些遲疑,顯然他沒認出鄧讓。

    「我是前溪村的鄧讓啊。」鄧讓翻身下了馬背,笑著回道。

    「你是鄧讓?你不是去投軍了嗎?」鄧芝看著一身錦衣的鄧讓,有些不敢相信,因為鄧讓這派頭,哪像一個士兵,更像是一個商人。

    鄧讓笑道:「是啊,不過我現在跟著我家主人,改經商了,這次前來鄧莊鄉,就是為了收稻穀的。」

    諸葛亮這次微服私訪,用的名頭,正是糧食商販,這是他們統一好的口徑,所以鄧讓才能回答的這麼乾脆。

    「哦,這糧食過兩日就可以收成了,你們來的到是時候,鄧兄弟我就不陪你聊了,我還要趕路,告辭。」鄧芝明顯興致不高,回了句,拱手就要離去。

    「這位先生可是鄧伯苗?」諸葛亮見對方要走,忙開口詢問了句。

    「正是在下。」鄧芝看了眼諸葛亮,見對方器宇軒昂,隱隱有股上位的氣勢,加上得知對方是鄧讓的主人,他的態度不由柔和了三分。

    「在下諸葛亮,不知先生可聽過在下名諱?」諸葛亮見四周沒有行人,也不隱瞞,當下翻身下馬,作揖笑道。

    「原來是諸葛縣令,在下不知大人駕臨,得罪之處,還望海涵。」三個月前要是問鄧芝,諸葛亮是誰,他肯定不知道,但現今諸葛亮的大名,在荊州卻還是有些名頭的,雖說見過他真面目的人並不多,但他的名聲卻算是傳播了出去。

    「伯苗先生無需多禮,不知可否找個地方一起聊聊?」諸葛亮上前阻止對方行禮之餘,低聲詢問道。

    「唉,如今寒舍已經轉賣給了別人,若大人不嫌棄,可隨我去前面的土地廟一敘。」鄧芝歎了口氣,有些遲疑的回道。

    「也好。」諸葛亮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大人請隨我來。」鄧芝當即轉身帶路,領著諸葛亮繼續朝村西頭走去。

    陳楚、呂凱、鄧讓三人見諸葛亮動身,自是跟著一道走去。

    -----------------------------------

    (註:漢代十五稅一和三十稅一解釋。

    所謂的「十五稅一」是指地主向佃農收取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五即產量一半的地租後,地主再向國家交納土地產量的十分之一的稅賦。也就是土地產量為十份,地主與佃農五五開後,地主再向國家交一份的稅。即地租率為百分之五十,稅率為十分之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十五稅一」。佃農是不向國家交稅和交租的。

    同樣,所謂的「三十稅一」,也並不是指地主向國家交土地產量的三十分之一的稅賦,而應該理解為,土地產量為十份,然後三七開,佃農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為田租,地主再向國家上交一份稅賦。即地租率為百分之三十,稅率仍為十分之一。「什五稅一」、三什稅一」並不是稅率為「十五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的意義。)

    (另外,漢代一斛約等於現代13至18公斤,東漢時期,一畝良田,也就產十斛糧食,約240斤至350斤左右。

    (三國魏嵇康《養生論》:「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

    斛與石計量差不多,本書為了看得方便,取一石為100斤,雖然計量有出入,但田產收成不會變。比如說一畝地產十斛糧食,我會寫成產兩石或三石,其意思也就差不多,一樣為200至300畝產收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