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血腥刺刀

龍騰世紀 第一百九十五章 戰前儲備和自行車 文 / 沉迷

    (求推薦,求收藏,給點希望,希望大家能支持下,您的每一張推薦票都是我寫作的動力,新人不容易啊。保證每天至少更新一章,5000+字,不斷更。)

    新的一年,有一個很好的開端。

    西元1902年1月份,南非布爾戰爭正式宣告結束,這無論對於英國還是布爾人都是一個絕好的消息,但是也等於宣判了另一個事件的發生。

    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將南部非洲的殖民地連成了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區的走廊。好望角地區以廣袤的南非內地為依托,成為英屬海外帝國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

    經濟方面,隨著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被英國把持,英國得以控制全球經濟命脈。來自南非的黃金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

    從經濟上來講,英國人打贏了這場戰爭,並且獲利極豐。

    全世界各國無不對此垂涎三尺,可惜,他們誰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挑戰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威嚴。

    但是,第二次布爾戰爭也標誌著英國的海外擴張史的終結。

    英國政治家發覺由於近代化戰爭代價太過高昂,僅僅一個布爾戰爭,大英帝國就直接陣亡士兵9萬餘人,直接戰爭經費3.4億英鎊,而所有傷亡士兵的後續撫恤也會嚴重的拖延整個英國的財政,根據英國財政部人員對戰後預計,即使在戰爭結束後,英國也會需要為這次戰爭陸續付出超過7000萬英鎊的再次支出。

    同時保衛大英帝國海外領地和英國本土的做法,在經濟上和戰略上已經是不可行的了。

    因此英國不應當再保持光榮孤立政策。

    布爾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便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將部分海外勢力範圍轉托給加、澳、新等白人自治領,英國本身的戰略重點則轉回歐洲。

    1月3日,英、日兩國結成同盟,共同反對俄國。

    1月30日,日本與老牌強國英國訂立同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保護雙方在華夏和韓國的現有利益,其矛頭直指俄國,並進一步暴露出吞併華夏的野心。

    這對軍政府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至少在五年內,共和國還沒做好和英國全面開戰的準備。至於日本?光是依靠捕食者級潛艇就能把他們的國家打的崩潰。

    而對於德國來說,英日同盟則是讓威廉二世徹底的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威廉二世很清楚,憑著和日本之間的仇恨,華夏人永遠不可能饒恕日本的,就像德法一樣,是絕對的死敵,哪怕表面上還是那樣的和善,實際上雙方都極力的防備這對方。

    只要華夏對日開戰,那麼因為英日同盟的關係,也必然導致華夏對英國採取的策略,甚至可能會直接激化中英之間的矛盾,要知道在60年前,英國就是憑借海軍的力量徹底的把華夏大門給打開,而且英國居然跟華夏的仇敵日本結盟,實際上也就等於華夏對英國的仇恨不再僅僅是舊仇還加上新恨。

    即使在前年華夏派兵進入南非幫助布爾人打英國人,但也不能讓威廉二世徹底的放心。威廉二世知道,只要有足夠的利益,英國會毫不在乎的放棄和華夏人在南非交手的這個事實,甚至他們在將來都會選擇不相信或者知道這件事。

    要想讓華夏和英國徹底的反目,埋下永不可調和的矛盾,就只有不斷的施加仇恨,儘管英國人不知道甚至現在不在乎這回事,但這是英國人不瞭解華夏人的實力所造成的。

    威廉二世相信,如果英國人現在知道華夏居然在國內有著這麼一股強大的力量,肯定會毫不猶豫的想盡辦法和華夏人拉關係甚至結盟,至於日本人?他們算個什麼東西?

    光憑借紙上的條約是無法確保兩個國家之間的同盟關係,必須還要有共同的外部仇恨。現在英國人在懵懵懂懂之間做到了這一點,給華夏人血淋淋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那些極端民族主義的華夏人會絕對的發自內心的仇恨英國人的。

    「英國人這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噩夢的深淵,而我們,偉大的德意志帝國將會踩著英國人的屍體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威廉二世得意的想著。

    隨著年關將近,青島的氣氛愈發的高漲,忙乎了一年,而且又是一個充滿收穫的一年。

    「根據統計,目前後勤部總計步槍子彈儲備有3.54億發,總計手槍子彈儲備有2.11億發。」

    「根據統計,目前部隊已列裝毛瑟98式步槍93萬支,已列裝毛瑟手槍102.4萬支;目前後勤部總計毛瑟98式步槍儲備有46.2萬支。總計毛瑟手槍儲備有38.9萬支。」

    「根據統計,目前後勤共儲備卵式手雷670萬枚。」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後勤儲備60mm迫擊炮炮彈216萬發,75mm速射炮彈53萬發,80mm迫擊炮炮彈177萬發,105mm口徑炮彈10萬發,155mm口徑炮彈4.2萬發。」

    「根據統計,我們重機槍子彈儲備有1.74億發。」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重機槍僅有5200挺,各部隊均只列裝了六分之一的數量。」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60和80口徑迫擊炮因生產工藝簡單,40個甲種師和40個乙種師均已列裝完畢。」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75mm速射炮僅有1280門,同樣各部隊均只列裝了六分之一的數量。」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105毫米重炮數量僅為800門,各部隊僅列裝了八分之一的數量。」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155毫米重炮僅有144門,甲種師只列裝了十分之一的數量。」

    「根據統計,我們目前重裝備在所有甲乙種師均是按比例平均裝備,以免各師之間不平衡。」

    王紹楓聽著國防部長王紹修的各項數據匯報,心中暗自點頭,兩年的時間,在自己的強力發展下,已經完成了這麼驚人的成就,如果這些數據公佈出去,絕對能引起世界各國的軍備競賽了,尤其是周圍的幾個國家,肯定日夜睡不著覺。

    「商船噸位呢?」王紹楓問起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沒有大量的商船,自己的重裝部隊根本就無法快速前進。

    「主席,目前我們的商船噸位剛達到45萬噸,在兩個月後,我們的『海鷗』商船就能成批下水,預計連日照造船廠在2月底會完成12艘24萬噸『海鷗』的建造,而青島造船廠會在4月底完成20搜共40萬噸『海鷗』的建造。到時我們就有109萬噸,基本上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了。還有德國在亞洲的70多萬噸商船噸位可以臨時調用,我們不用擔心各個部隊的補給問題了。」

    笑著點點頭,王紹楓說道:「其實我們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所需要消耗的彈藥肯定不會有多少,滿清綠營兵已經徹底的廢了,一頓槍打過去,降的降逃的逃,沒什麼抵抗的。空把只有各地的新軍還能勉強抵抗一下,但在我們的精銳士兵面前也不會抵抗多久。」

    「所以這次統一戰爭,各個部隊最需要的就是速度,盡可能只攜帶輕型武器快速佔領各個要地,而重武器都可以隨後運過去。我們輕武器中有重機槍,迫擊炮,尤其是迫擊炮能夠一個人扛起走,而且還有著強大的火力。」

    迫擊炮和手雷是在王紹楓的提示下發明的,這兩種武器太過重要,而且極其的輕型,可以說是步兵的最佳重型火力支持了,畢竟那些重炮都太重,155的重炮甚至有幾噸重,根本就移動極為不便,放在國內腹部地區,與其說是作為戰備之用,還不如說是威懾之用。同樣,口徑最小的75速射炮,也有1.5噸重,這樣的重量只能依靠馱馬帶動,而且還收到沿途路況限制。

    而迫擊炮,60口徑炮擊炮才15公斤重,一名士兵扛在肩上輕鬆的奔跑甚至還能再攜帶幾發炮彈。而80迫擊炮也不過30公斤重,同樣,一名士兵也能輕易地帶著。

    並且80迫擊炮的威力不比75小姐炮差,只不過射程近而已,但是彈道是高曲線,沒有攻擊死角,可以輕易的打到反斜面或者戰壕以及障礙物後面的敵人。

    這兩種武器同樣註冊了專利,不過極為隱秘的是包括德國這個盟友也不知道這回事,只有等到戰爭發起之後,也許他們的觀察員才能發現這種軍事利器。

    德國人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事情。

    軍政府派出的技術人員在德國各大兵工廠學會了技術後就轉回國開始練習,這從一名學徒工到熟練的技術員可是讓軍政府的軍工企業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去給他們練手。

    因為軍工生產必須嚴格保密的原則,所以哪怕這些技術人員一開始造出了太多的次品廢品,甚至損壞了不少機床,也沒有讓軍政府的人員皺絲毫眉頭。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兩個概念還是在南磯島的時候就被王紹楓深深的打進了下面人的腦海裡。

    而北洋兵艦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教訓更是讓所有人都銘刻在心。

    「主席,這個總參也給我們提交了報告,也確實這樣打算的。而且總參也提了一個觀點。就是讓我們的士兵用自行車代替雙腳去行軍,這樣不但速度能提升三倍以上,在攜帶幾十公斤的裝備下,還能極大的減輕我們戰術的負重和疲勞程度。」

    王紹楓頓時肯定地點點頭,立刻說道:「可以,這個你們讓後勤部配合總參一起配備一下,自行車是可好東西,尤其是在國內公路基本上不存在的情況下,這是跟馬匹一樣好的運輸工具,而且還不用去餵草料什麼。」

    「嗯,我也是這麼打算的,不過我們在青島的自行車生產數量嚴重跟不上,因為鋼鐵的限制,我們去年一年才生產不到60000輛自行車,完全不能滿足我們百萬大軍的需要。」王紹修有點苦惱。

    山東各地公路的大建設之後,平坦的公路使得人們的出行受到的阻礙大為降低,不用擔心天一下雨,地上就滿是泥水坑的情況出現了。

    同時這種極為平坦的路面,也促使了一個新進的交通工具發展,這就是自行車。

    自行車在西元1790年便由法國人發明了。

    在西元1886年,英國的約翰.k.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

    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利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並在西元1888年,斯塔利生產出了第一輛現代自行車———「安全」自行車。其主要特點是採用菱形車架,使得車身有更高的剛度和強度,後輪用鏈條驅動,並通過前叉直接把握方向。

    同樣是在西元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裡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增大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

    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

    而在西元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自行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餘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這也是華夏最早出現自行車的時間。

    西元1885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自行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

    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西元1897選址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

    西元1900年,上海已經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自行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以現在上海那種相對山東,相對青島的簡陋地形,自行車都能得到極大的發展,更何況是軍政府控制下的山東?

    所以在西元1900年4月,在濰坊成立了共和國第一家自行車工廠,當年年產量達到13415架,並且被銷售一空。

    而第二年生產的45844輛自行車也沒有一輛庫存。

    永久牌自行車剛出來時,就受到了山東半島的百姓歡迎。

    載重量大,堅固,可靠。雖然價格不便宜,每輛自行車的售價高達26龍幣,相比起走路所需要消耗的時間,這高昂的價格也就不算什麼了。

    寬廣的公路上,由於馬,騾之類餵養繁瑣,成本更高。並且無論放在哪裡,都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影響。

    整潔漂亮的公路上,突然一大堆的牲畜糞便,那會是多麼的讓人皺眉。

    所以隨著山東半島的建設,這些牲畜已經被禁止上公路,為了解決出行的問題,自行車就印入了大家的眼簾。

    同樣,跟隨自行車出現的還有三輪自行車。車尾不是一個單獨的輪子,而變成了一個拖鬥。

    經過試驗表明,這種三輪自行車可以裝500公斤的貨物,如此龐大的數量足以滿足普通的運輸需求了。

    永久自行車,永久三輪自行車,完全的成了這些山東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而自行車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南洋的橡膠有了用武之地。不再只是單純的儲備,而是有計劃的使用。

    王紹楓仔細想著,問道:「我們現在有幾家自行車工廠?月產量最高能達到多少?」

    「現在濰坊自行車廠年產量是8萬輛,如果能放開材料供應的話,可以達到30萬輛。暫時就只有這一家自行車工廠。」王紹修想了下才回應道,如果不是總參提出自行車步兵的話,他也不會去查看這家民間工廠的資料。

    王紹楓心中默默盤算著,最後還是叫來了工業部部長居傑。

    「居傑,自行車廠建造需要多少時間?我說的是最快速度建造。」

    居傑愣了下,主席把自己急忙找來就問這個?不過還是老老實實的回答道:「主席,自行車廠需要的設備並沒有多麼高大,關鍵就是一個軸承,只要軸承產量上來了,其他的部位都非常簡單。而建造一個合格的軸承廠,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因為軸承很精密,必須要做到那種程度才能讓自行車在運行時不出故障。」

    「那,居傑,如果我需要60萬輛自行車,在所有物資原材料全部齊備的話,人員你隨便調用,最快能多長時間給我弄好?」王紹楓皺眉了,沒想到小小的軸承居然要求這麼高。

    居傑仔細想了下,又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計算了足足半個小時。才說道:「主席,五千名熟練工人,兩萬噸鋼材,一千噸橡膠,在兩個月內備齊,一共需要五個月的時間,採用24小時輪班制度,我保證完成任務。」

    「現在是1月12日,有點晚,不過我批准了,你去把濰坊自行車工廠擴建,在五個月後給我提供這麼多的自行車。」

    「沒問題,主席,不過投入的資金也需要最快速度到齊。」

    「你立刻回去做好計劃,盡快把申請報告拿上來。」王紹楓直接下命令說道。

    綠色小說.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