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雄風錄

龍騰世紀 輝煌第二十九節 新的形勢(中) 文 / 燕小七

    九月十一,從遙遠的淮南國奉命移駐遼東的七萬大軍沿著遼西#道狹隘的走廊,抵達最終的目的地--遼東城。

    此時歷時整整一年的遼東城防體系初具規模,堅固的城牆,寬達一丈多的護城河,城牆上方密密麻麻的守城器械,無一不使這批淮南國的精銳士兵生出極大的自豪感。

    被淮南王委任為都騎都尉的年輕將軍雷被騎跨在戰馬上,在他的身後是全部的七萬淮南士兵,這是帝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軍隊調防。

    老實說,淮南國地處南方,其軍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山地與丘陵作戰,以及攻打擁有堅固城防體系的堅城,而且歷史上南軍北戰,本就在身體素質以及水土上有著極大的不適應。

    綜觀歷史上,無論是秦,漢,南北朝還是唐宋,南北士兵的交鋒始終以北軍的勝利告終,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李雲還是有些擔心的。

    帝國調防一支如此規模的軍隊,所需要付出的不是一點半點,首先為了令這批士兵安心上路,帝國財政為此撥出了高達一千萬錢的安置費用,用以支付給士兵的安家之用。

    其次,帝國七十年來休養生息,南方主要產糧地區的人口也分別都有顯著提高,在某些繁榮地區,甚至已經首次出現了地少人多的尷尬的局面。

    而在帝國的北疆,則是一片千里蕭條的景象,由於匈奴的威脅,以及北方的氣候原因,這一帶地區的人口遠遠不如南方,譬如在遼東這塊擁有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大量的肥沃土地處於荒蕪狀態,在後世東北的糧食產量足可滿足國家一半的糧食需求,而現在由於人口地關係,也由於大量荒蕪的土地。以至於這個本可成為帝國糧倉的龐大郡縣,年平均產量不過七十萬石,就連遼東軍隊的日常用糧都不能滿足。

    試想一下,一支八萬規模的軍隊,括戰馬等一日耗糧少說也在萬石左右,而遼東一年的總糧食產量卻只有可憐的七十萬石,僅僅夠駐軍兩個月的食用,其餘軍糧就得從內地運輸過來,但是從內地向邊關運輸補給。這對於帝國財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僅僅以帝國去年從太原向上郡地後勤運輸來看,每年帝國至少必須為此承擔上千萬錢的後勤費用,這還是由於太原距離上郡較近,以及上郡地區本身的糧食產量就可滿足當地駐軍六成的缺口。

    而從太原向遼東運輸軍糧的話,以一頭牛負重十石計算,每年遼東軍糧需求至少在三百萬石,那麼就需要一支擁有一萬頭牛的運輸補給隊,每年進行三次以上的運輸。這還必須扣除掉後勤部隊自己在路上的吃喝用度。

    這意味著,運輸補給隊每年必須至少多運輸一次後勤補給。也就是帝國每年給遼東地後勤運輸量至少在四次以上,總運輸量必須在四百萬石以上。

    這還只是糧食方面的耗費,並不括戰時地其餘物資補給。

    所以假如這種狀態不能得到改變的話,那麼根本不需要匈奴動手,帝國自己就會被漫長而繁雜的後勤給拖跨。

    歷史記載,漢武帝對匈奴戰爭時,帝國為此動用了數十萬民夫對衛青霍去病的大軍進行補給運輸,但是如此龐大的後勤運輸隊,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通常當物資運送到前方軍隊手中時。它就已經被後勤部隊自己消耗掉三成。這也是帝國在那場戰爭中雖然始終佔據主動。卻很少能給予匈奴人致命打擊的關鍵原因。

    要徹底解決這個困局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效仿劉徹在後來做的那樣。移民遼東,開墾荒地,以充軍糧。

    但是在現在想要讓保守的太皇太后同意從內地遷至少七十萬人口過來,那簡直就是天方夜潭,所以一切只能靠李雲自己,只能靠遼東軍自己!

    所幸至少目前,由於高句麗人勢力膨脹,所以相對地他們所獲得地奴隸也成幾何數字上升,七,八,九三個月份,遼東與高句麗之間地奴隸交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總共約有三萬左右地奴隸被賣到大奴隸主李雲的手裡。

    在這批奴隸中,青壯佔去了絕大部分,約有二萬三千左右,其餘老**孺根本沒有算錢,高句麗的奴隸販子們可不希望養著他們,因此幾乎是倒貼著送的。

    但是這對於李雲卻無疑是雪中送炭炭,由於是奴隸的原因,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對他們有太多的仁慈,要想和其他先期到來的奴隸一樣獲得自由與土地,他們便只有拚死工作,開墾土地,種植括紅薯,白菜,蘿蔔在內的諸多可在這時節生長的作物。

    而那批由於完成了築城任務,而被宣佈獲得自由的奴隸們,則紛紛改取漢姓,以大漢國子民自居,對這些新來的奴隸們指手畫腳,好不威風。

    事實上他們有這個權利和義務這樣做,由於淮南國的大軍新到,整編工作還未展開,李雲根本沒有這麼多人手和力氣去管理那些奴隸。

    於是,這批獲得自由身份的人被告知,他們想要獲得土地,就得去指揮和監督新來的奴隸開墾土地,種植作物,遼東政府將在事後按照開墾土地的多少與他們的工作情況來進行土地分配。

    每一個由於在去年到今年的築城工作中表現優秀的自由人都獲得了十到二十名奴隸的分配,他們在築城工作中鍛煉出來的結實肌肉。以及強壯的體魄,充分的震懾了新來的奴隸,再加上有他們做##,自由和土地的希望就展現在新來的奴隸眼前。

    在草原上,奴隸就是奴隸,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只能任由主人打罵,吃的最少,做的最多,而在遼東。這裡對於奴隸們說,簡直就是天堂!

    雖然每天吃的是窩窩頭,喝地冷水,睡的是茅草鋪,但是在這裡,只要表現好,肯工作,那麼等到奴隸限期一到,自由便會被宣佈。他們將不再是奴隸,而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可以挺起胸膛的人!

    每一個月的月初,來自遼東城的軍官都會來到奴隸們的營地,對一批到期,而且表現出色,工作賣力的奴隸解除他們身上的枷鎖。

    這對於奴隸來說,無疑於這世界上最好地事情。因此人人幹勁十足,而獲得自由身份。這已不再是奴隸們的終究目標。

    按照遼東規定,自由人並不能得到大漢國戶籍,自由人要想獲得帝國戶籍,就必須為帝國作出貢獻,譬如開墾出四百畝土地或者將放牧的牲畜數量增加一倍。

    然後將這個貢獻上報遼東郡守府,確認之後,才可以在明年加入大漢國國籍,獲得自由進出遼東城,甚至在城中居住的權利。

    而自由人則只能居住在遼東城外,自由人見了擁有帝國公民身份的人。必須行見面禮。

    每一個自由人。甚至每一個奴隸。都清楚這些規矩,遵守大漢國的規矩。便可得到認可,過上舒適的生活,反之則是嚴厲的處罰,甚至死刑!

    而幾乎所有獲得自由地奴隸,都不會願意再回到草原上,他們都殷切的希望加入到大漢國中,甚至大批地自由人希望可以參加遼東的軍隊,穿上帝國的戰衣,成為榮耀的軍人。

    然而,遼東軍隊對於士兵的選拔是格外嚴格的,對於這些不是漢人的奴隸更為嚴格,不僅僅被要求擁有良好的記錄,更有著嚴格的身體素質要求。

    隨著淮南軍人的到來,原先李雲訓練好地教導軍在這時發揮了很好地作用,所有新來地淮南軍人被告知,他們來到遼東,並不意味著就已經成為遼東邊軍,任何在訓練中不合格的人將被迅速踢出遼東軍隊地作戰序列。

    這裡就必須感謝帝國一直以來培養起的良好尚武精神,在民間,從軍隊中被趕出來的人,是根本抬不起頭做人的,特別是某些規矩森嚴的家族以及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門閥,在從軍過程中被開除的成員,是無法在死後得到進入家族祠廟,享受後人香火的。

    因此無論是誰,在聽到這條規矩後,不得不立刻打起精神來,認真訓練。

    與此同時,臨邛各學院第一批學子在八月順利畢業,整整三年的學習,使得他們中許多人擁有了非常高的政治覺悟和使命感,其中學習兵家和技術的學生,全部被李雲招到遼東來,技術生將承擔起建設大規模兵器作坊以及改進軍械的任務。

    而兵家的一百多名學生,則將成為帝國第一個參謀機制的成員,由於參謀這個詞語在帝國很難被人瞭解,為了通俗,也為了謹慎起見,新的部門將被稱為樞密院,最高官員為樞密使,其下轄大量樞密官員,第一任遼東樞密使李雲任命了來自青剛北海郡的蘇詢蘇自清擔任。

    蘇自清此人出身北海門問世家,有著漢初門閥子弟中相同的激進意識形態,他本是淮南王猶為器重的年輕將領,淮南王雄心罷手之後,特別向李雲推薦了此人。

    這次隨淮南大軍前來,李雲立刻就見了他和久負盛名的雷被,感覺此人談吐不俗,深問之下,才知原來他的老師乃帝國赫赫有名的兵家學者張良之後,學得了一身好學問,更難得的是此人武力也不錯,令李雲頗有看到三國名將張遼的味道,而且比之張遼,蘇自清更為謹慎,更為清醒。

    這樣的人不做樞密使,誰做?

    ……

    網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