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廣凌散人」送上的月票!
南京政府決定遷都的同時也開始了保衛首都的準備工作,唐生智任南京保衛戰的最高軍事長官,鄧銘文擔任南線防禦總指揮。
趙翰青記憶裡日軍總部是12月1日正式下達佔領南京的命令,這個時間大概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也就是說所剩餘的備戰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趙翰青在鄧銘文的親自陪同下利用兩天時間就查勘完南京的所有城防,又對著南京城的地圖研究了半天,他再根據記憶中南京大屠殺的一些資料整理出一些東西,然後來制定接下來的行動計劃,比如,他記憶裡日軍谷壽夫師團首先從中華門進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難民區,由此,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拉開了帷幕。那麼,趙翰青的打擊日軍的重點就放在了中華門一帶。
另外,南京之所以有大量的軍民被屠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保衛戰司令長官唐生智一個錯誤的決定,那就是焚燒了長江上全部渡船準備破塵沉舟與日軍決一死戰,同時,命令軍隊把守城內通向下關的唯一通道挹江門,嚴禁部隊從此處退出。可惜的是,全軍上下根本就沒有與日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尤其是那些當官的,更為貪生怕死。戰鬥進行沒有多少天,唐生智突然召集守軍將領傳達了撤退的命令,當晚,他就乘坐悄悄留下的汽艇偷偷離開了南京,而後,各部將領爭相學習,並沒有按照命令在指定的時間有序撤退,而是紛紛提前倉皇逃命,撤退的部署就完全被打亂了。
尤其是。當時衛戍司令部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軍事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該最後撤退的,但是該部指揮官徐源泉於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師和第48師從周家沙和黃泥蕩碼頭乘坐其預先控制於該處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烏龍山要塞部隊在徐源泉部撤走後,也於當晚毀炮撤去江北,一座在南京防守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的軍事要塞就這麼放棄了。
還有不少的將領參加完撤退的軍事會議之後只向所屬部隊打電話通知撤退,本人根本就沒有返回指揮部,完全就脫離了部隊,主官如此,下面的官兵們是如何亡命潰逃就可想而知了。可是渡船全毀,逃生無望,最終造成了一場史無前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趙翰青即便是南京保衛戰的最高軍事長官他也無力改變參戰**的戰鬥力差和紀律性差的狀況,他能做到的只有兩點,一就是如何在日軍入城之後盡可能地重創他們。第二就是盡力疏散城中的百姓,讓他們能夠逃脫被屠殺的命運。只要南京城中沒有那麼多人。就可以將大屠殺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另外還要盡最大限度搜集船隻,以便保證軍民撤退。南京陷落之後,由於,渡船已經被唐生智下令銷毀了,一些難民與士兵試圖依靠木板渡江,最終大多凍死在江中。大多數人人見渡江無望。又返回城內,然後慘遭日軍的殺害。
如果,最高當局真的有保衛南京與日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如果,南京守軍上下齊心協力與南京共存亡;如果。有足夠的船隻用於渡江那麼,歷史一定會改變;那麼,滾滾的長江水就不會被無辜的血染紅
趙翰青抓起筆在中華門和挹江門兩個地方重重地畫了個圈,一個是日軍進入的地方,一個是**撤退的要道,這兩個地方,一定要讓鄧銘文想盡千方百計掌握在手裡。
隨著國民政府的遷都開始,南京城裡也開始謠言四起,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茶館酒肆,都在謠傳:日本鬼子馬上就要打過來了,政府已經離開了南京,**肯定守不住,所以,南京早晚會落入日本鬼子手裡,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已經在上海屠殺了千千萬萬的老百姓
這種傳言如同霍亂一樣蔓延傳播得很快,很快就傳遍了全城,再加上除了衛戍司令部政府的各種機關都陸續搬離了南京,達官貴人們也紛紛搬遷,更是造成全城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在有心人的攛掇串聯下,那些本來不準備搬離的人家也開始離開南京。老百姓喜歡徘徊觀望,也喜歡一窩蜂跟從,一家走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會跟著離開,一看別人走了我為什麼不走,於是也趕緊收拾東西離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開南京,由剛開始的每天數百人離開到後來的每天成千上萬人,南京衛戍司令部司令唐生智最後也得到了消息,他認為是日軍的奸細在造謠,目的就是分化瓦解南京軍民包圍南京的信心和決心,所以,嚴令徹查奸細,同時閉上城門嚴禁百姓離開。
軍事會議上,鄧銘文首先站出來反對:「我反對衛戍司令部做出這樣的決定!」
唐生智臉有慍色,但是,鄧銘文是蔣委員長的嫡系親信,又屢立戰功,再加上鄧銘文的教導軍戰鬥力在衛戍司令部所屬的所有軍隊中戰鬥力和對日的戰鬥經驗都是出類拔萃的,唐生智也不得不給鄧銘文幾分面子,所以忍住火氣道:「銘文何出此言?」
鄧銘文慷慨陳詞:「百姓撤離影響軍隊士氣?我看百姓在城裡惶惶不安只怕會更影響軍隊士氣!想要穩定軍心為什麼我們軍中將領的家屬不留在南京城?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家屬都留在城中會比百姓更能穩定軍心提高士氣!但是,看看在座的諸位,包括我自己誰不是早早就把家屬送走了?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讓老百姓一定留下?百姓是無辜的,為什麼非要將百姓強行綁在一輛隨時都會顛覆的戰車上?」這些大道理大半都是趙翰青灌輸給他的,他也深以為是,而且他畢竟出身少林,內心裡還有一絲俠義之心,也不忍心讓老百姓在南京城的真的陷落之後慘遭日寇蹂躪。
他的一番話令在座的所有人都臉有愧色,因為他們的家屬的確早就離開了南都,有人暗惱鄧銘文,不過,鄧銘文是新晉上將官威正盛,誰也不會主動得罪他,只能腹誹罷了;不過,有不少人也認為鄧銘文說得對,只不過在唐生智的面前沒人敢出言支持。
唐生智臉色鐵青,因為他的家屬也早就送走了,他感覺到鄧銘文就是在指桑罵槐,他真想下令將鄧銘文就地撤職,但是他不敢,趙翰青是蔣委員長的親信,又剛立了戰功,還真不能撤了鄧銘文;再者說他也沒有這個權利,他是一級上將,鄧銘文是二級上將,他也僅僅是比鄧銘文稍高半級,鄧銘文的任免大概只有蔣委員長點頭才行,所以,這口氣他只能忍下了,只能等到恰當的機會再給鄧銘文上眼藥。
鄧銘文說這話的時候,就知道一定會得罪唐生智的,但是,他不怕,趙翰青已經給他分析了為百姓仗義執言的利弊:唐生智並不是蔣委員長的嫡系,而且,早年他還和馮大帥等人聯合跟蔣委員長打過仗,當時的蔣委員長還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委員長不是個大度之人,他對唐生智一直心懷芥蒂,所以,鄧銘文知道蔣委員長肯定不會因為自己剝唐生智的臉面而怪罪自己,他只會偷著樂。而且,趙翰青還告訴他,南京保衛戰失利,即便不會讓唐生智獲罪也肯定會讓他被邊緣化。所以,鄧銘文說話才會這麼毫無顧忌,更何況他是為民請命,說話自然就理直氣壯。
「請問唐司令,南京假如失守數十萬百姓該怎麼辦?唐司令有何良策能夠保證百姓安然無恙?有誰會與唐司令一樣誓與南京共存亡,誓與百姓同生死?」鄧銘文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唐生智之前力主與日軍決一死戰而且還誓與南京共存亡。
「銘文此言差矣,我十數萬將士齊心協力豈能守不住南京?」唐生智說到最後覺得連自己也不相信這話,不由得氣餒起來。
「在委座的領導下,在唐司令的指揮下,說不定南京城真的會固若金湯,但是,日軍飛機如果對南京轟炸會不會造成成立百姓的傷亡?」
唐生智老奸巨猾,斷然不會為這件事真的跟鄧銘文翻臉,於是,他立刻笑著道:「銘文雖然是軍人,但是仍舊具有一副悲天憫人的情懷,我如果不同意銘文的提議豈不是成惡人了嗎?哈哈,好,就依銘文之意吧。」心中卻打定了主意要讓各門的守軍對出城的百姓嚴加盤查就是了,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他是輕車熟路。
果然,接下來,各城門的守軍接到了司令部的密令,不但嚴格盤查進城之人,對出城的百姓也百般的刁難,甚至還有守城部隊以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來勒索出城百姓。
不過,鄧銘文是南線的總指揮,南面的中華門卻是掌握在教導軍的手裡,他下令部只需嚴查入城之人免得日本人混入而不得干涉出城的百姓。因此,滿城百姓關不住,一門敞開任西東,全城的百姓仍舊絡繹不絕地離開南京城。
唐銘文得到報告也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暗自打定主意如果南京戰事失利的話就向軍事委員會控訴鄧銘文不遵衛戍司令部命令造成城防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