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宋

第一卷 朱仙鎮危機 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號中華 文 / 幻新晨

    ps:(感謝knoknokno朋友的打賞!今天第一更送到!)

    三天時間,一晃而過。耶律普完和岳雲都向對方通報了己方的決定。

    漢遼雙方都同意了合併為一個新國家,並確立了四條基本原則:

    第一、新國家既不能叫遼國,也不能叫漢國,而是要取一個新的國號。而國號名稱等漢國參於談判的大臣們到來之後再與遼國大臣商定;「」更新最快,全文字手打

    第二、新國家的皇帝由岳雲擔任,而皇后由耶律普完,兩人具有同等權利;聖旨和國書須要兩人都蓋章才能生效;

    第三、新國家的下一任皇帝只能由岳雲及耶律普完所生的子女擔任。但從再下一任皇帝開始,則以諸皇子中最為賢明者擔任皇位繼承人。

    第四、新國家的相應由契丹人擔任,副相則由漢人擔任,但僅第一屆內閣才是如此,從第二屆開始,則按正常程序產生。

    二十五天後,從臨安坐船到塘沽登6的虞允文、鞏月漓、李雨柔、朱熹等一干大臣抵達了燕京城外的漢軍大營。並於第二天和遼方開始了正式合併談判。「」看最新章節

    談判的第一個焦點便是國號的問題。兩國的大臣們提出了許多國號,遼國的大臣們便提出了用「幽」、「燕」等帶有遼國地域特色的國號。

    當然,漢國的大臣們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用「荊」、「吳」、等帶有岳家軍起家之地和漢國的都臨安所在的江南之地特色的國號。

    當然,也有人居中提出了用「青」、「晉」等位於幽燕和荊襄、江南等地中間的地域名稱作為國號。但岳雲和耶律普完都覺不妥。

    虞允文又提出,可以叫「唐」。因為在前唐時期。現遼國和漢國的土地皆包括在內。且唐朝是一個強大的多民族國家。是中原王朝最盛之時,民眾大多懷念前唐。以「唐」為國號能夠最大程度地得到人民的認同。

    不過6游、朱熹等卻極力反對,認為既然是建立新朝,就應該推陳出新,怎麼還能叫一個已經滅亡的朝代國號呢?

    眼見兩國眾臣爭執不休,岳雲便有些不耐煩了,心想第一個議題就討論了幾天還沒結果,那這場談判不知何時才能結束。他想起後世的國家名稱。於是便脫口而出道:「國號一定要用一個字的嗎?朕看兩個字的也行啊!不如就用『中華』二字吧。我們的新國家就叫中華帝國如何?」

    「中華帝國?」兩邊的大臣皆為之一驚,因為兩個字的國號倒也不是沒有過,就像遼國的國號,以前就是以民族為國號,稱為契丹,後來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多之後,契丹人逐漸漢化,通用漢語,才仿中原習慣,改稱遼。

    「不錯!朕的意思就是取」中華」二字。之前。眾位愛卿提出了『幽』、『燕』『荊』、『吳』、『青』、『晉』等國號,都帶有嚴重的地域色彩。兼有偏安一地之意。而我新朝的面積過之前面積最大的唐朝兩倍以上,應該取一個符合新朝特色的名稱。而我新朝領土的核心中原別稱也為中華,海軍的旗艦也為中華號。因此,朕覺得取名『中華』,應該是最符合目前我新朝特色的國號!」

    岳雲的提議立刻得到了漢國一方大臣的紛紛贊同。

    朱熹當即便引經據典道:「不錯,在上古時期,我中原大地諸部混居,其血緣宗族各不相同。因諸部共用『夏禮』故稱華夏族。如今新朝也與那時一樣疆域之內多族共存。但現在我國境內,不管漢族、契丹、女真、高麗、南洋、日本等諸多民族都奉行中華之禮,那我等諸族亦能稱為中華民族。」

    遼國一方的大臣都覺言之有禮,如此一來,大家都是一個民族的了,就不存在什麼華夷之分了,將來的矛盾隔閡也會少許多。

    耶律普完聽聞之後,亦是俏眸閃爍,點頭同意道:「岳大哥的國號建議不錯,我也贊同!」

    顯然她對岳雲的國號提議很滿意。

    遼國的大臣們見自己女皇也同意了,便也紛紛表示贊同。於是國號就這麼很快定了下來。

    國號定下來了之後便是定年號。而這年號卻是很快就商量出了結果。

    耶律普完索性就提議,既然國號叫中華,那年號不如也跟著叫中華,今年就叫中華元年,以後就一直這樣傳下去,不用每一個皇帝登基都換一個年號,免得後世之

    人查詢麻煩。

    這個提議岳雲深以為是,當即表示贊同。兩國群臣見自己的皇帝都同意了,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意見,於是年號採用中華紀元的制度也就確定了。

    國號和年號確定之後,便是談判都的所在地了。

    遼國一方堅持要求都定在燕京,他們的理由便是,漢國的百姓為漢人,而燕京的百姓也多是漢人,且燕京在如今漢遼兩國的邊境線上,東面是遼東,北面是大漠,西面是河套、西域、南面是中原,離海岸線亦只有一百多里。是最佳的都選擇。

    而漢國一方的大臣則認為,燕京的居民雖然是漢人,卻心向遼國,如果以燕京為都,不免有胡化的嫌疑。而且此地還是一個苦賽之地,居住在這裡不免要受苦。

    當然,這些話他們亦只敢在心中腹誹,表面上還是擺出了許多光冕堂皇的理由。說燕京位置偏北,離新國家南面的領土,如澳州等地,在一萬多里路程以上,且當地氣候寒冷,雨水稀少,且經常鬧沙塵暴,氣候不適應當都云云。

    但他們未料到,遼國一方態度卻是極其強硬,表示如果不讓燕京當都,他們就拒絕繼續談下去。這讓漢國一方的大臣有些猝不及防。

    對於岳雲來說,倒是無所謂。因為燕京也就是後世的北京,自金以後,歷經元、明、清、及至後世的共和國,都一直是中國都。所以,對於燕京成為都,他是沒有多少牴觸的。

    而且,在他看來,以燕京為都,也未必沒有好處。

    一來,可以加強對北方內6的影響,畢竟都對於全國百姓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人才、資源、金錢都會向燕京流動,加北方的經濟展,有利於自己開遼東和塞北。

    二來,有利於自己將來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畢竟燕京向北幾百里便是進入大漠了,以燕京為都,出兵伐蒙古,可比從臨安出要方便多了。而且兵士如果長期居於燕京,對於適合大漠的沙塵暴氣候也大有好處。

    況且,岳雲認為,後世的明朝之所以要把都從南京遷往北京,便是信奉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的信念,算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了。自己總不能比明朝皇帝還不如吧。

    當然,自己這方大臣們心中的擔憂他也可以理解。畢竟要放棄已經習慣的,在臨安的產業,去在他們心目中的苦寒之地燕京生活,肯定是不願意的。

    就在岳雲為此有些憂慮,覺得難以說服本方大臣時,辛棄疾卻偷偷向他建議,認為這正是解決遼漢兩國合併後,官員重疊,難以安置的好機會。

    「陛下完全可以宣佈:願意繼續作官的,就可以到燕京來當官,覺得燕京是苦寒之地,難以適應,歲數較大的官員,可以就在臨安生活,但朝廷依舊按先前的標準給俸祿,允其退休。這樣一來,官員過多的問題就將減輕不少。」辛棄疾說道。

    「棄疾,你這提議倒也是個解決辦法。不過,這樣一來,帝國新政府中官員豈不就大部分成了原遼國的官員了嗎?」岳雲有些疑惑道。

    「陛下,這也沒什麼?如果新政府中原遼國的官員居多,反而有助於消除他們的不安心理,因為不管怎麼說,帝國皇帝還是您啊!他們不是您的嫡系人員,哪怕有普完陛下在,也擔心遭到排擠呢。而如果朝中原遼國大臣為多數,他們就會安心不少……其實,只要刑部、國防部、財政部、內政部等幾個關鍵的部,一把手在我們手中就行了。」辛棄疾建議道。

    岳雲聽聞之後,亦是微微點頭,他更進一步想到,由於江南一帶,士大夫的勢力很大,自己的許多改革措施也不敢施行下去,如今到了燕京,有大批遼國大臣的加入。由於他們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淺,反而可能沒有江南文人那樣保守,民主的進程說不定反而能推進得更快一些。

    「好!那就這麼定了!正好我們也可以用在都這個問題上的讓步,來換取遼方在其他問題上的退讓!」岳雲一拍桌子,興奮道。

    由於岳雲的讓步,中華帝國的都便確定在了燕京。

    同時,岳雲還同意,新帝國的第一任相由遼國的丞相蕭斡裡刺擔任,但作為平衡,新政府內閣的刑部、情報部、內政部、科技部、財政部、文化教育部等六部的部長皆由漢國一方的大臣擔任,而國防部、外交部、監察部三部的大臣則由原遼國一方的大臣擔任。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