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宋

第一卷 朱仙鎮危機 第四百零八章 臨安廷議 文 / 幻新晨

    而在金軍密議之時,臨安城內則剛剛公佈完科舉考試結果。不出考試前大多數人所料,大熱門秦熹中了榜眼。而傳出的小道消息稱,秦熹原本應是狀元,但秦檜考慮到自己身為宰相,如果兒子又高中狀元,難免會有人議論秦熹是得了自己照顧。所以才讓禮部將其分數改為第二名。

    此消息傳出之後,倒有不少學子為秦熹鳴不平,連帶著秦檜的聲望都高了不少。

    在後來科舉三甲面見聖上時,秦熹的表現也的確耀眼,與官家對答如流,深得趙構喜愛,將其任用為刑部員外郎,雖然只是正六品的官員,但卻能夠上早朝參加廷議了。

    而秦熹參加的第一場廷議,討論的第四百零八章

    臨安廷議話題是否同意遼使提出的條件。正式同遼簽訂盟約,北伐金國的大事。

    馬擴陪著遼使蕭斡裡多早在一月前就到了臨安,面見了趙構。

    他首先感謝宋國依照承諾,在遼攻西夏時發兵攻金,一直打到汴京城下。有力地牽制了金軍,使其不能援夏。使遼國順利滅掉了西夏,有了前進基地。

    趙構知道遼國定是誤以為岳飛進攻汴京是出自自己授意。他雖然臉上有些尷尬,但卻知道不能讓遼國看出岳飛已成藩鎮,宋朝竟然國中有國,所以大大方方地謙虛了一番,默認了這個事實。

    隨即,蕭斡裡多便提出宋遼兩國正式簽訂盟約,然後來年開春之後,一個從西面,一個從南面出兵,共同夾攻金國。

    這個要求卻把趙構難住了。因為他根本不想北伐。不過北伐的原因卻不是只想坐穩半壁江山。而是他生怕北伐之時,岳飛、韓世忠等大將趁機擴大他們的宣撫司轄區,擴充兵力,使之真正有了和朝廷較量的實力。

    於是。他便吩咐張浚和馬擴去和蕭斡裡多談判結盟的條件、將來如果攻破第四百零八章

    臨安廷議金國,領土如何劃分。

    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兩人也算基本把遼國的底線探出來了。原來,遼國的底線便是長城以北的領土歸遼,白溝河以南的領土歸宋,而兩國都十分看重的燕雲之地,則是誰先打下來就是誰的。

    於是。趙構便下令將此事交到朝會上討論,看看眾臣的反應。

    馬擴率先表示贊同道:「官家。微臣這一年多以來,算是把遼國的情況摸透了。他們雖然總兵力不及金國,但在滅亡西夏後,國土面積比金國還大,且全部均為騎兵,士卒戰鬥力應在金軍之上。如果和其聯盟共同伐金,料來必勝。我大宋收復失地。還都汴京將指日可待!」

    馬擴的話自然得到了一大幫主戰派官員的響應。

    堂下頓時響起一片「臣附議」的附和聲。

    不過趙構卻是皺了皺眉頭,沒有表態。

    這時,一個聲音叫了起來:「臣反對!」

    眾人往聲音來處一看,正是那新科榜眼秦熹。

    秦熹早已得到父親秦檜的授議,瞭解到趙構現在最想的是什麼,最怕的又是什麼。他大聲說道:「我大宋目前面臨的形勢,其實和二十年前頗為相似。先帝當年亦是想圖燕雲之地,馬大人見遼國正被金國打得狼狽不堪,便提議聯金攻遼,佔領燕雲十六州。並親自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可誰料金國滅遼之後,聲勢大張,幾年之後便南下攻我大宋,以至我大宋蒙受靖康之難,二帝被擄上京……」

    他這話一出口,馬擴一張老臉便漲得通紅,當時與金的「海上之盟」雖然是他去談判的,但卻是出自宋徽宗的授意。不過此時他怎好把這過錯推在先皇身上。

    秦熹目光投向四周,接著又道:「眼下的形勢其實正和當年一樣,只不過金遼之間的實力對比對調了一下。現遼國領土西起鹹海。東到河套,北至大漠。南抵隴右,據目前探子的報告,遼軍在收編了西夏的漢軍後,僅在西夏的兵力便達三十萬以上,且全是能征善戰之騎兵。而金國雖然總兵力號稱百萬,但他們要分駐各處城池,還要留足兵力對付我們,能夠用於與遼國作戰的兵力頂破天只有十多萬人。而且金軍中還不少是契丹人、奚族人、渤海漢人等遼國舊屬。真打起來,他們不投降就算是好的了。且河套距幽燕只有五百餘里,離我大宋邊境卻有千里。如果不出意外,燕雲十六州只怕多半會落在遼國手中。所以,如果我國和遼國結盟,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恢復到宣和年間的邊境,雙方以白溝河為界。」

    眾臣這時皆不禁歎服,這秦熹以前聽說是個花花公子,好色之徒,沒想到現在卻轉了性,竟然將局勢分析得如此透徹,就讓張浚也有些刮目相看了。

    只不過他們怎知,這是秦檜為了讓自己兒子出頭,將一群幕僚研究了好幾天的分析結果以秦熹之口說出來而已。

    萬俟契也是深知內幕之人,他便假意不解道:「秦大人,這不是很好嗎?我國收復二十年前的失地,還都汴京,正是遂了天下百姓之願啊!免得有人老是攻擊朝廷不肯北伐。」

    秦熹微微一笑道:「其實無論遼國還是金國,都是北方胡人,對我大宋均有不軌企圖。眼下他們正在死磕,如果我們助遼攻金,當遼國滅亡金國後。難道他們就會就在此收手,不再南下了?也許現遼帝耶律大石是個重信守諾之人,他在世的時候遼國不會南侵,可他死了之後呢?那就難說了。我們可別忘了。金國在完顏阿骨打在世時,也一直未南侵,但阿骨打逝世之後,金太宗即位,第二年就南下攻我大宋。有誰敢擔保耶律大石的兒子也能一直遵守盟約不再南侵?」

    秦熹的一番話,讓主張與遼結盟的一幫主戰派大臣們頓時啞口無言,感覺無法反駁他的話。

    張浚見勢不妙,思量了片刻後,方出列道:「秦大人此言看似有理,其實乃是憂慮過度了,眼下離滅金國的事還早呢,何必考慮那麼遠的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