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訪了三韓的各大城邦頭人後,孔融啟程北上,前去高句麗的都城丸都城,商議一起對付公孫度。
高句麗是扶餘人建立起來的,公元前37年,扶余王**因與其他王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高句麗很就由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擴張到漢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麗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後來又吞併東沃沮的部分領土,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郡發動攻勢,期望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結果大漢皇帝龍顏大怒,高句麗抵抗不住,被迫遷都到丸都城。
現在的東漢末年,遼東郡被好戰的公孫度控制,公孫度為了開拓版圖,屢次討伐高句麗,高句麗皆不能抵抗,連連敗退,高句麗很大一部分領土都被公孫度佔領。
在歷史上,當司馬懿領軍對付公孫度的孫公孫淵時,高句麗主動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可當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發現趕走了一頭狼卻迎來了一頭虎,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郡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擊,大將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束馬懸車登丸都,屠城,斬獲首虜千數,刻石記功,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毌丘儉摧毀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就撤離了。
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高句麗美川王吞併原漢四郡的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後代棒國的主體古代棒國百濟、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棒國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棒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呂布深知這個高句麗國延綿到唐朝,歷經了四五百年,一直是大漢王朝在東北地區心腹之患。
呂布決定向歷史上的曹魏學習,並且做得要比曹魏徹底。為此他派孔融出使的使團裡面有一半多都是軍情司特工假扮的,目的是為了考察高句麗的詳細情報,特別是那個丸都城。
丸都城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城垣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為平緩的坡地,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形如簸萁狀。城周長二十餘里。有城門六處,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甕門下涵洞注入通溝河。這些都畫成詳盡的圖紙,傳回軍務院裡備案。留作呂布日後興兵攻打高句麗之用。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後世中國東北地區及南棒、北棒地區,這三個國家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實際上棒國並不是高句麗的後裔,而是三韓、百濟的後裔。
半島和東北地區的民族雖然繁雜。正本清源,都是有兩支源頭分裂而成的。
其中一支是華夏人的後裔。
周武王滅商後。商朝遺臣箕率五千商朝遺民,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朝鮮」。
西漢初年,燕地封王盧綰背叛漢朝,逃往匈奴,其臣衛滿亦一同出走,並帶同千餘人進入朝鮮半島。衛滿是個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為依托,不斷招引漢人流民,積聚自己的政治、經濟力量。衛滿勢力大了以後,一舉攻佔王都,自立為王,國號仍稱朝鮮,歷史上稱其為「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答應給予衛滿以兵力和物資上的支援。有了西漢藩屬外臣的身份和漢廷的軍事、經濟的支持,衛滿便開始不斷地侵凌和征服臨近小邦,真番、臨屯都主動前來歸順,衛氏政權的勢力因此迅速膨脹,領地擴大到方圓幾千里。
衛滿的孫右渠成為朝鮮王時,大量招引漢人流民,以此來擴充衛氏政權的實力,而隨著衛氏勢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漢朝通商朝貢,而且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朝貢。漢武帝元朔元年,朝鮮半島小番君南宮等,因不滿朝鮮王右渠的控制,率眾28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
元封二年,漢武帝為加強與衛氏朝鮮的藩屬關係,派涉何為使節前往朝鮮,勸諭右渠王改變對漢朝的不友好政策,結果無效。涉何對出使沒有結果非常氣惱,在回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並將情況飛報漢武帝。漢武帝不但沒有責怪涉何,還任命他做遼東郡東部都尉。右渠王對涉何懷恨在心,發兵突襲遼東,殺死涉何,這件事情成了漢武帝發動對朝鮮戰爭的導火線。
就在這年秋天,漢武帝發兵5萬,由樓船將軍楊僕率領一支,從齊地渡過渤海;由左將軍荀彘率領一支,從陸路出遼東,水陸兩路聯合攻打右渠王。公元前108年夏,朝鮮右渠王被主和的臣屬殺害,王儉城終於被攻陷,衛氏朝鮮滅亡。以此觀之,衛氏朝鮮跟後來的棒國並無傳承關係。
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後,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四郡之下設有很多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後來的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
後來西漢衰落,對外孱弱,扶餘人便在衛氏朝鮮的領土上建立起高句麗,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於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莽政權,佔有樂浪,併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
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復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為界,以北歸東漢,以南歸高句麗。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佔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隋統一後。為收復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
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復四郡,終於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另外一支是半島上的土著。
棒們的根是辰國,這是一個在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活躍在半島中南部地域的部落聯盟國家,辰國與衛滿朝鮮長期共存,漢武帝因衛滿朝鮮阻止辰國等鄰近小國入漢朝貢,發兵遠征朝鮮,衛滿朝鮮滅亡後,辰國分裂為三韓部落,三韓部落後來大部分併入羅國、百濟國,後來又統一入羅。
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羅人的大將王建弒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羅曾經臣服於高句麗,自居為高句麗繼承者。但是,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餘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係,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於就是高句麗人。
王氏高麗為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於中國,自稱「中國孝」,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併,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為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為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歷史就是日本歷史。
後世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中國史書記載有一定關係,中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高句麗又稱為「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由於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漢奸們修撰的錯漏百出的《明史》承襲了以往的認知錯誤,還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於中國歷史的箕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為源出於三韓的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來李氏朝鮮取代王氏高麗,終發展為近代韓國與現在的朝鮮半島南北朝。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由此可知,棒們的主體是半島上的土著,跟大漢民眾並沒有多大的關係,那個威風了數百年的高句麗跟棒們也沒有多大關係,所以呂布要想讓棒們不再噁心自己,滅高句麗沒用,要滅三韓!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