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龍騰世紀 第647章 棒子的祖先 文 / 常歡樂

    大草原上現在值得憂慮的是,西部鮮卑重又崛起了。

    因中部鮮卑慕容部落的領慕容白被閻行、田豫擊殺,中部鮮卑單于扶羅韓無能,沒有及時收編慕容部落,致使慕容部落七八萬族人都逃往西部鮮卑那裡,宇文莫那的宇文部落裡面的三四萬部眾也越過丁零人的領地逃往西部鮮卑那裡,再加上其他中部、東部鮮卑的一些小部落懾於呂布的威脅,逃往西部鮮卑那裡,現在的西部鮮卑重崛起,現在有牧民將近四十萬,控弦之士七八萬。

    不過由於西部鮮卑之前屢次被呂布擊敗,暫時沒有信心出擊,還窩在距離冀州三四千里的燕然山一帶。

    呂布現在四面受敵,只有先平定了大漢現有的疆土,會考慮對西部鮮卑進行遠征。

    呂布為了順利得到東部鮮卑逃往扶余的牧民,除了暗地派閻柔的弟弟閻志前去,還特別讓朝廷派了禮部侍郎孔融,前去跟東部鮮卑東邊接壤的宿敵扶余國洽談。

    孔融雖然恃傲物,但對軍國大事不敢怠慢,攜帶重禮,在渤海水師的護送下前去扶余國出使。

    扶余國在東北地區算是一個大國,它強盛的時候,疆域達到萬里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里,有八萬戶民眾,扶余國後來又再發展成為以下四個國家:北扶余、東扶余、卒本扶余即高句麗和南扶余即百濟,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都是來自扶余。

    扶余國在公元前2世紀立國。到公元494年東扶余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漢武帝年間。扶余開始向漢朝進貢,在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來到洛陽。現在從遠交近攻的角度來看,扶余國曾經大的敵人便是東部鮮卑,跟呂布形成攻守同盟,便是順理成章之事。

    但這裡面有個問題,現在的扶余國王名為尉仇台,當時高句麗、鮮卑強盛。扶余在兩強之間,勢力日漸萎縮,扶余王便依附於遼東王公孫度,公孫度送了一個侄女給尉仇台做王妃。而呂布討伐公孫度,那個扶余王會怎麼對待跟大漢的結盟,結果很難預料。

    呂布轉而自信地想到,恐怕等閻志、孔融到達扶余國時。恐怕公孫度覆滅的消息也傳到了扶余,扶余應該不敢不答應大漢的要求。

    孔融船隊是沿著海岸線繞了一圈,從倭國海向北去扶余國的,路上順便出使了半島上的百濟、三韓。

    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的第三個兒溫祚王於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創建,百濟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的絕大部分,北曾到平壤。

    百濟的構成民族有土著民族的韓人與濊人。在漢城都邑期,上流層為扶餘人。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百濟是海上的強國。對外貿易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三韓進行貿易,還跨海同大漢和倭國進行貿易。

    百濟擊敗馬韓部落的領目支國後贏得漢江流域,到這東漢末年,馬韓已經只剩下三十多個部落,若是歷史不被呂布改變,百濟在百年後終滅掉了馬韓所有部落,成為朝鮮半島三國之一。

    百濟國因脫胎於高句麗,所以跟高句麗的關係一向融洽,公孫度屢次攻打高句麗,所以百濟仇視公孫度,對跟公孫度作戰的大漢朝廷自有好感,所以孔融得到了隆重的接待,百濟王親自接見。

    百濟國雖然在一百多年後跟羅、高句麗並為三大國之一,但現在它還沒有完全將三韓裡面的馬韓吞併,國民只有四十多萬,帶甲之士不足六萬,戰鬥力相當一般,只能欺負部族分散的馬韓,讓它起兵單獨對付公孫度是強人所難,但讓它在公孫度後方牽制一下,還是不成問題的。

    孔融便和百濟王商議出兵襲擾公孫度後方減輕於禁、太史慈的壓力,為此呂布這邊送給了百濟五千件兵器、盔甲,當然這些兵器、盔甲大多都是從公孫瓚、公孫度那裡繳獲來的,質量低劣,呂布都懶得拿那些兵器盔甲去裝備地方郡縣兵,便送給了百濟,但這不是無償的,畢竟你百濟也感受到公孫度的威脅,對付公孫度不是我在求著你們,百濟這幾年糧食豐收,便獻給了大漢十萬石糧食。

    百濟出動了兩萬人馬,在公孫度後方做出各種小動作,公孫度正統領大軍圍攻於禁、太史慈的遼隧城,後方空虛,聽到百濟乘虛而入,連忙派了五千人馬回去援助。

    與此同時,呂岱的渤海水師和甘寧的黃河水師都在公孫度的沿海地盤襲擾,蹋頓的三郡烏桓也遵照田豫的計策,派出兩萬輕騎在遼東一帶襲擾,使得公孫度不得不又分出二萬人馬防守各處城池,這樣一來他圍攻遼隧城的人馬降為六萬多人,而於禁、太史慈在遼隧城裡有將近兩萬人,防守半年綽綽有餘。

    孔融在拜訪百濟王並簽訂對付公孫度的盟約後,便又去了三韓部落拜訪各個部落的頭人。

    韓在帶方郡的南邊,東西兩邊頻臨海洋,南邊跟倭國交接,方圓有四千里,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個部落,其北與樂浪,南與倭國相接,辰韓在馬韓東邊,有十二個部落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十二部落,其南亦與倭國交接。這些部落裡面,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這三韓都是古辰國分裂出來,在這三韓裡面,馬韓勢力大,所以三韓共立馬韓人為辰王,以目支國為都,統轄三韓之地。

    馬韓人為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穀物、養蠶,亦懂得做棉布,尚是部落社會,全國由54個城邦組成,城邦沒有城郭,皆同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領,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領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每年的五月、十月份,馬韓人都祭鬼神,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每個城邦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立蘇塗,建大木以獻鈴鼓事鬼神,馬韓南邊靠近倭國,多有紋身者。

    馬韓的五十四個城邦,每個城邦都建在深山峽谷,以防衛外來入侵,每個城邦的規模跟後來棒國的鎮相當,大城邦有一萬多人,小城邦有數千人,總共加起來有十餘萬戶,四五十萬人,但在百濟國的攻擊下,馬韓有二十多個城邦皆被百濟所佔,馬韓勢力大幅萎縮,現在的民眾不足三十萬人。

    馬韓有四十多萬人,卻被原先不足二十多萬的百濟國欺負,歸根結底是馬韓的部落分散,那個三韓王根本是一個象徵,根本沒有百濟王那樣的號召力,當馬韓這些部落無法政令統一之時,只能被百濟壓著打,再者馬韓人雖然多數長相醜惡,但生性怯弱,戰鬥力很低。

    在遼東東部這塊地區上,公孫度壓著高句麗、百濟打,高句麗、百濟沒有還手之力,百濟壓著馬韓打,馬韓沒有還手之力,而公孫氏一旦遇到中原的大漢軍隊,是不堪一擊,像歷史上司馬懿只帶了三萬人馬就把遼東公孫氏給平定了。

    辰韓的居民主要是在秦朝時遷徙而來的秦人後裔,當秦人為逃避苦役而成群接隊地流人馬韓之地時,土著的馬韓人給他們讓出了東部之地,自秦而至東漢,秦人及其後裔便定居於此,形成了的部落,開始有六個部落,而後逐漸發展成十二個部落,現在大概有十多萬人口。

    弁辰則是當地土著,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看起來一樣,但語言風俗因為承襲的文化不同而差異很大,牟辰的民眾身形都很高大,都很愛乾淨,喜歡洗滌頭髮和衣物,刑法嚴峻,牟辰靠近倭國,紋身者頗多。,牟辰有十二個城邦,大城邦有四五千戶人口,小城邦有六七百家,總共四五萬戶,有將近二十萬人口。

    三韓都通過河流和海洋進行遠程運輸和貿易,他們跟大漢時常有貿易來往。

    孔融對於軍事是一竅不通,但他的那些隨從多半都是軍情司的特工偽裝的,特別是副使劉政,軍政皆通,又帶著呂布的密令,考察三韓、百濟、扶余、肅慎諸國的戰力。

    當劉政詳細考察過三韓的戰力後,不禁歎道:「若有兩萬中央軍,即可蕩平三韓,我大漢與三韓只有貿易的必要,並無結盟對付公孫度的必要。」

    呂布現在抽不出多餘的兵力,便讓孔融跟三韓簽訂互不侵犯盟約,積極發展貿易,等呂布蕩平大漢境內的諸多反對勢力後,必定興師,掃平東北亞這些撮爾小國。

    書中暗表,在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王氏高麗立國,王氏高麗在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即中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就是俗稱的高麗棒。

    說到底,高麗棒的祖先不是高句麗人,而是三韓人和百濟人

    ♂♂

    列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