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巨寇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 特別情報部 上 文 / 順流逆流

    更新時間:2011-12-30

    後世有偉人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季風深以為然,回顧兩年來的掙扎、奮鬥,他的實力都是因由運氣與掠奪而來。財富得於海盜寶藏,軍隊靠著受小弟、改造俘虜。

    真正自己的東西,可以說沒有多少,不過是身手強一些,運氣好一些。雖然說運氣也是一種實力,不過那不是長遠的依靠。

    打拼了一年多,季風覺得,是時候網羅人才了。

    以前是實力不夠,現在形勢大好,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正好趁早下手。

    「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淺水灣別墅區幾百棟豪宅,就是為築巢引鳳做的準備,而守備森嚴,位置偏僻的魔鬼島,將是開展高科技研發的秘密基地。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龍虎衛直屬特別情報部成立,下設訓練處,聯絡處,行動處及情報總部,張柏雄任部長,林白羽任副處長,直接向季風負責。

    特別情報處主要負責情報收集,收買,綁架,暗殺等等業務,人員由龍虎衛精銳戰士,洪門骨幹及半年來招攬的各國退役軍人組成。

    成立之後,張柏雄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搜羅中外各方面人才。

    其實,除了季風按照回憶列出的名單,中國也有許多科技、軍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人才。

    隨著特別情報部工作的開展,大量的信息遞交到了季風手裡,令他喜不自勝。

    即便受到了滿清壓制數百年,傑出天才人物還是層出不窮啊!

    1880年,清政府靠自己的能力,由陳道員主持在江南造船廠製造了近代史上中國的第一艘潛水艇並試航成功,開創了中國製造潛艇的先河。

    陳道員自己設計圖紙,招募工匠,「僱傭工匠十餘人,自備薪米油燭等費,並木料鐵皮分投采」等等,他在這樣的條件下堅持「開工設造」,確實需要具備相當的獻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不到一年時間,到光緒六年(1880年)9月,這艘特殊的船「茲已造成,駛行水底機器也。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節下水試行,靈捷異常,頗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標仍浮出水面尺許。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無所見,而佈置無不如志,詢摧敵之利器也」。

    然而,這艘試驗成功的潛艇沒有正式使用或繼續研究,從此卻銷聲匿跡了。

    滿清政府之**無能,由此可見一斑。國家疲弱,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以發揮作用,這種初具現代潛艇雛形的作戰利器,在當時的環境下難以發揮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而陳道員仍然窩在江南造船廠投閒置散,可謂明珠暗投。

    「陳先生如面,值國弱民困之際,我輩當奮發有為,求存圖強,然以先生大才,偏居一隅,實為國家、民族莫大之損失附贈白銀一千兩,以為安家之資,敬請笑納。」

    這一日,當買醉回家的陳道員回到破舊的蝸居,一臉激動的妻子已經做了一桌好菜,和孩子們眼巴巴地等著他回家開飯。

    而隨著一封未署名的書信,還有一張巨額銀票,酒肉糧食一大堆,足夠他全家七口人過上十年好日子。

    平白得了偌大財禮,陳道員並不在意,不過他預感到,自己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終於有人想起我了嘛?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啦!」陳道員淚流滿面。

    得到季風指示,特別情報部派人前往上海聯絡,以兩千兩白銀的安家費延攬了陳道員及一干能工巧匠。

    一枚大才,就此投入龍虎門。

    而經過瞭解,參與主持環球文化傳播公司的謝纘泰,竟然是清末飛艇之父。

    謝纘泰從1894年開始研製飛艇,到1899年設計成「中國」號飛艇。這艘飛艇採用鋁為主要材料,在氣囊之下懸有艇身。艇身前後有電動機帶動的螺旋槳,推動飛艇前進。

    設計完成後,他欲獻給當時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只能閒居香港,參與到反清事業中,直到季風找上門來,棄暗投明。

    其實,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就發明了熱氣球。

    最早的熱氣球是用蛋殼製造的,在那個時期寫的《淮南萬畢術》一書裡提到,借助於燃燒著的引火物,蛋殼可以飛上天空。熱氣球也有用紙做成的,那就是傳到後世的孔明燈。

    古代的中國人還發明了直升飛機,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參照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做出旋翼,可以飛上天空30米高。

    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

    試飛時候,它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

    沒想到自己手下居然也埋沒了人才,季風不由慨歎,幸好!幸好!

    以後自己的飛機研究隊伍總算有帶頭人了,等到把馮如、萊特兄弟等人拐到手,研究隊伍就可以組建起來了。

    想到以後用飛機航母虐戰艦的場面,季風充滿了憧憬。

    「老謝啊老謝!以後的科研教育事業,可就靠你嘍。」

    在新世界集團的董事長辦公室裡,季風與謝纘泰暢談未來,未來科技的藍圖被季風描繪得如同神話。天上飛的飛機,登月飛船,射程幾萬公里的洲際導彈,海底航行十萬里的潛艇無數奇思妙想,令謝纘泰心潮澎湃。

    不久之後,謝纘泰領導的環球教育發展基金會率先從環球文化傳播公司獨立出來,成為教育與科研的主力

    依靠洪門的龐大網絡,許多後世神奇無敵的百度娘也不知道的情報被特別情報部送到了季風桌上。

    在武器研究上,國內還有製作水雷的人才。在1856年的抗英鬥爭中就在廣州河上使用了水雷。

    在宋代,中國人還發明了火箭,並使用了火藥為燃料的火箭打仗,公元14世紀初又發明了多級火箭。

    可惜,很多技術經歷元明清三代之後,大多已經失傳。而水雷技術更已落後於時代。

    不過,能夠找到一些散落民間的自主研發人才,好過事事依靠外國專家。

    咱們中國人,最厲害的就是模仿,由模仿中創新。有了國產人才,國外的技術就能學為己用。

    就在季風緊鑼密鼓準備安排聯絡處、行動處情報人員前往國外搜羅、招聘、收買、綁架、暗殺國外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之時,特別情報部在國內的工作已經卓有成效。

    這一日,季風又收到了幾份報告:

    「光緒二十八年三月,蔡元培、蔣智由、章太談、黃宗仰、林獬等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以便借辦教育之名,鼓吹革命。其宗旨為『編訂教科書,改良教育,以為恢復國權之基礎』。」

    「早稻田大學留日學生秦毓鎏、張繼、葉瀾、董鴻偉、汪榮寶、周宏業、馮自由、陳獨秀等在東京籌建反清革命團體,取名青年會。」

    「詹天祐,字眷誠。1861年生於廣東南海縣。1872年7月8日,年僅12歲的詹天祐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並於同年回國,入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學成後派往福建水師旗艦「揚武」任炮手,參加了馬尾海戰。

    戰後被調入黃埔水師學堂任教習。

    1888年,詹天祐由老同學鄺孫謀的推薦,到中國鐵路公司任工程師。」

    「薩鎮冰,大名鼎銘,福建閩侯人,一八六零年生,十二歲入福建馬尾船政學校,作第二班學生,十七八歲出洋,入英國格林海軍大學(green-wichcollege),回國後在天津管輪學堂任正教習。

    一九零零年任海軍統領,肅威將軍。」

    這一刻,季風彷彿有一種感覺: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

    照例求收藏,求紅票!

    鞠躬,閃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